导航:首页 > 全球影讯 > 人类之子电影片段

人类之子电影片段

发布时间:2025-10-16 10:02:00

1. 电影长镜头 - 经典篇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长镜头的梦。

长镜头指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裤唯动作或事件。长镜头一般包括下面三点:一、拍摄时间比较长;二、含有起幅、落幅的完整过程的单镜头;三、包含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复杂运动形式在内的综合镜头。但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讨论的某些长镜头并不都符合上面三点。

同蒙太奇、正反打等一样,长镜头作为一种镜头语言,除了技术上的作用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上帝视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镜头的移动速度和旋转角度等手段,传达给观众所想表达的情绪,这也是长镜头如此受人钟爱和迷恋的原因。很多伟大的电影片段都是通过长镜头实现的。当然胡滑培,长镜头也不是每个导演都能用得好。这也是导演功力的一种体现。

要细数电影中的长镜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分享一些经典的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影片。

一、经典篇

1、《夺魂索》,美国影片,1948年上映,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第一部独立制片并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不但要用长镜头,而且要实现“一镜到底”,但是当时的柯达胶卷一次只能拍摄不到12分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80分钟的影片时长里,只拍了十个镜头,在镜头间的拼接上,尽量做到“不动声色”,使观众察觉不到,看上去一气呵成。

导演的本意是使镜头时长等于故事时长,但这点事实上还是没有做到,这也使得希区柯克对该片非常不满意,他买下了这部影片的放映权,并把它雪藏起来。30年后,该片得以重新上映,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部实验影片的伟大之处。这不是第一部使用长镜头的影片,但却是最经典的。除长镜头外,该片的主题和隐喻哪怕是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2、《俄罗斯方舟》,俄罗斯影片,2002年上映,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这部电影实现了真正的“一镜到底”,是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圆了希区柯克的梦想,影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90分钟带你游冬宫,但,这是一部剧情片。

冬宫位于圣彼得堡,原为沙皇皇宫和私人博物馆,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圣彼得堡于1712年由彼得大帝定都,1924年改名列宁格勒(1922年莫斯科成为苏联首都),1991年恢复原名“圣彼得堡”。

影片用气势惊人的建筑群,30多个展厅,2000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3个交响乐团,各色的历史展品,我们展现了俄罗斯曾经的辉煌,以及对昔日荣光的无限向往。“别了,欧罗巴,我将继续让没前行”。

3、《地心引力》,美国影片,2013年上映,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开头用近13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了太空壮美静穆。这是我最喜欢的长镜头,其史诗程度当与《2001太空漫游》相媲美。

这段长镜头采用灯箱加CG完成,为了拍这段镜头,阿方索-卡隆专门打造了一个巨大灯箱,全部表演、灯光、摄影都在灯箱里进行。由于其叹为观止的特效,以致于这个长镜头本身倒是少人提及。

4、《人类之子》,美国影片,2006年上映,导演还是上面的阿方索·卡隆,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这是一部科幻片,同时是一部动作片,还是一部文艺片。

西方的长镜头很少反映动作场面,这部影片却是极少数中的一个。影片中有两段高难度的长镜头,一段是战争戏,一段是动作戏,让人印象深刻。从第26分15秒开始,有一场持续12分钟的车内长镜头,车在高速行驶,车内有5个人,镜头在车内游走,既要交待车内每个人的的射击和动作,又要拍摄车外的爆炸、追兵,包括汽车和摩托的相撞,追兵冲到车上和车内人的血腥的打斗。

为了拍摄这个长镜头,导演将汽车改装得和变形金刚一样,又采用了专门的摄像机,即便这样,如何控制撞击的精确及车辆视觉上的完整,仍然让人匪夷所思。临近高潮处的战争长镜头则展现了导演精确的控制力和调度能力。

影片结尾的长镜头则极富宗教意味,“地是空虚混沌;深渊上一片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5、《我是古巴》,前苏联影片,1964年上映,黑白片。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俄罗斯人,确切地说是格鲁吉亚人,语言是西班牙语。这部电影是长镜头真正的典范,任何一个镜头拿出来都可以作教科书使用,值得反复观看。

例如第一个故事开场的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先看它的难度,镜头有着平面的推拉,也有竖直的移动,还有水下的摄影,导演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镜头里,还需要兼顾场景安排、演员表演。摄影机垂直下降是让人惊异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高楼陡峭的边沿,以及坐在无围栏阳台上的演员,这证明摄影机在悬空下降过程里有旋转拍摄(即人为控制摄影机)。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60年代,这个镜头成功实现了水下拍摄。这个长镜头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几乎道尽了古巴上流社会奢华的一切,富丽堂皇,浮躁嘈杂。

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礼中,随着缓缓前进的送葬队伍,摄影机开始缓慢上升,到三、四层楼的高度,接着开始向右横摇,从一扇窗户进入屋里,再往前推进,从另一扇窗户中飞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这个镜头在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大量利用吊索和传送装置,在没有稳定装置的情况下流畅的运动。其镜头语言、艺术手法足足超前了几个时代。即便是在当今电影艺术领域中,能抄袭到这部作品中的一些镜头也足够得上是先锋之作。

这部影片命运多舛,电影拍摄完成后,苏联和古巴都不认可,苏联更是将其雪藏多年。1992年这部电影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重新上映,整个电影界为之震撼。

6、《雁南飞》,前苏联影片,1957年上映,黑白片。导演还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语言是俄语。这部电影获第1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虽然是描写战争,突出的却是战争中浪漫的爱情悲剧。

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相当纯熟,甚至让人难以察觉,如第24分钟,女主人公在车站送别恋人的场景,摄影机先是跟着她从公交车上下来,挤过湍急的人流,最后镜头摇起,部队入画,整个镜头一气呵成。该片在长镜头上的表现虽然如此不俗,但本片在运镜、光影、剪辑等的表现更是教科书级的。很明显,导演并不是很在意片中的长镜头,有几处高难度的长镜头被导演剪成了蒙太奇。

7、《鲸鱼马戏团》。匈牙利影片,2000年上映 。黑白片,匈牙利语。导演是著名匈牙利大师贝拉·塔尔。电影原著小说《反抗的忧郁》。

影片共145分钟,只用了39个镜头。最有震撼力的一个镜头是人们冲进医院,镜头慢慢跟进,如一个旁观者一样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病人被暴徒们拖下床,暴打一顿,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掀翻、砸碎。但是,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一场戏里没有一个人叫喊,痛哭,咒骂,我们只听见金属的敲击声,物品的破碎声,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为这种沉默才让这场戏更有力度。当两个暴徒把一条门帘扯下,镜头指向一个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的老人时,音乐骤然响起,暴徒们如醉初醒般,不约而同停止了殴打,慢慢地一个接一个的撤出了医院。镜头跟着他们离开房间,进入走廊,然后离开这群人,向右摇,镜头里面出现了躲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脸,他的脸上写满惊恐,眼睛一眨也不眨,镜头结束。其影像及配乐让人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8、《鸟人》,美国影片,2014年上映。获得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导演冈萨雷斯是墨西哥人。影片由15个长镜头组成,讲述了一个过气的好莱坞明星重新登上舞台的故事。其摄影和《地心引力》是同一人。

我一直没有搞懂这部电影使用长镜头有什么必要性,尽管技术上很纯熟。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好莱坞的自嗨的产物,然后自己给自己颁个奖。当然这是因为我没看懂,能得奥斯卡大奖自有其道理,当年和其竞争的是《少年时代》,凭心而论,确实不如《鸟人》。

2. 威尔史密斯的有几部电影都带有“全民”儿子,是一个系列的吗

这只是翻译的问题,很误导观众的。请看这篇文章。

说到电影片名的译法,却是越看越不顺眼,不得不说几句。现在外来影片的译名,顺意性太大,太过于自由发挥,把很多本来美妙的名称糟蹋得一塌糊涂,其中以台湾、香港两地的电影翻译工作者们“贡献”最大。粗粗归纳,大概有以下十种情况:

1、四字情结
看多了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最多,估计感觉叫起来好听,容易上口,但大量的译名都是四字,未免过于单调吧。像: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帝国骄雄、木马屠城、金刚屠龙、狂蟒之灾、越战忠魂……莎翁情史,不如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原名:Shakespeare in Love),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死亡诗社,原片名是Dead Poets Society,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死亡诗人俱乐部”,死亡修饰诗人,而非诗社,而且片中,“死亡诗人”确是一个群体的称呼。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硬压缩”的典型。
Mystic River神秘河,意境很好,译成“悬河杀机”,完全破坏掉了。
《钢琴家》译为“钢琴战曲”、“战地琴人”,特别是后一个,笑破肚皮,什么玩意儿呢?有叫琴人的吗?
奇怪的是,《杀死比尔》好好四个字,却非要弄成“标杀令”,简单问题复杂化。

2、寻亲情结
还有喜欢把本土的一些片名直接改用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像梅尔.吉布逊的《勇敢的心》,被译为《英雄本色》,跟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的黑帮片同名,甚至连一个字都懒得改,“英雄本色”这个叫法倒是有气势,但吴导演已用过,再次拿出来套在别人头上,就逊色很多了。还有《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下面将说到),显然,可怜的灵感来源于《满清最后一个太监》。

3、片面追求气势,装神弄鬼
还有喜欢片面追求名称的气势,故弄玄虚,却不知强奸了多少原意。《独立日》,译为“天煞:地球反击战”,什么叫天煞啊?恐怕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吧。好好的名字非要装神弄鬼一番。奇幻电影《伊拉贡》(Eragon,也有译成龙骑士,倒说得去)拍得臭哄哄,本不值一提,但因为另一个译名实在太恶心了,不得不说,听好:《侠影魔龙》就是港译法的最新贡献!把正义的龙变成魔,估计导演知道后会吐血吧。
《最后的苏格兰王》,原名“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这个名称本来是乌干达独裁者阿敏给自己的称号,因为他一直仇视英国,亲近苏格兰,还曾经狂妄地宣称将组织解放军去把苏格兰从英国统治下解放出来,在片中最后有记者也问起这个问题。另外,片中另一个男主角,来自苏格兰的青年医生尼古拉斯,从一个毕业生直接变为备受宠爱的总统私人医生,享受荣华富贵,甚至坐在总统车中,乌干达老百姓以为是总统本人,欢叫着追捧着,让他享受片刻的帝王待遇,片名也对此暗中有所映射,所以直译为“最后的苏格兰王”可谓非常切题。港译为《末代独裁》或《末世独裁》,就离题了,独裁未必末代吧。港译中,凡有LAST都喜欢译为“末代”、“末世”、“末日”,所以另一部小成本影片《The Last legion》(最后的兵团)又被翻译成“末日兵团”就不奇怪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不译为“末代”啦,译成“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初一看觉得不错,仔细一瞧,不对,Mohicans是复数,而且片中讲的绝对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而是三个(尽管其中男主角拥有白人血统),港译的来源估计是受到港片《最后一个太监》的影响,可是不动脑子,直接套用。

4、缺乏常识
港台弱智翻译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尼古拉斯主演的《8MM》(8毫米),稍读过数学的人都知道,MM是毫米的简称,港译偏要译成“8厘米”,厘米的简称应该是CM。而且8毫米,是一种胶片的规格。对于这个最基本的译名错误,很多人却舍不得花点精力去求证纠正,而是直接引用,于是错误越来用越广,人心的浮躁可见一斑。
Contact《接触》讲的是跟外星人的接触,译成“接触未来”,我怀疑翻译工作者根本就没有看完全片,因为整片似乎没有涉及到“未来”,都是讲当前的接触。
《风语者》是人们对二战中用民族语言为情报作贡献的纳瓦霍族人的称呼,翻译成“追风战士”,太搞笑了,初一看以为是青春偶像剧。

5、牵强附会
把“Enemy of the State”(国家的敌人)译成“全民公敌”本来就有问题,“国家”等同于“公民”么?这里STATE特别应该是国家机构,大概觉得“全民公敌”,又是四字,叫起来顺口吧。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就算了,不行,接下来,威尔史密尔和他的电影连续被强奸了,“我,机器人”被译为“机械公敌”,“hitch”译为“全民情敌”,就仅仅为了硬凑成一个系列,不伦不类。
另一个硬凑的例子是塞尔吉奥•莱昂内的所谓“往事三部曲”,简直是瞎扯。严格来说,只有《美国往事》和《西部往事》才是直译名,另一部所谓的《革命往事》根本就是乱翻,本名是A Fistful of Dynamite,一束火药。据说莱昂内本人也从来也不知道自己有过什么往事三部内的事。
西部片译名喜欢用“狂沙”一词,像西部往事,有译成“狂沙十万里”,莎朗•斯通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The Quick and the Dead,应该指两个杀手的特点,一个QUICK,一个DEAD,却被译成“凤舞狂沙”,更莫名其妙的是“致命快感”一说。讲述沙漠骑士的《Hidalgo》译为“狂沙神驹”,此外,还有:车舞狂沙、凤囚狂沙、日落狂沙……怎么听怎么拗口。
由此“联想”到,美国男篮,自从梦一队以来,一直被我们称到现在的梦七队,其实从第四届后,美国人已经不称自己为梦之队了,倒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

6、画蛇添足
“The Deer Hunter”本来直译《猎鹿人》挺好嘛,非要加多两个字,“越战猎鹿人”,把观众当作白痴?《第六感》,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回事,非要叫“灵异第六感”。类似的还有Munich《慕尼黑》,译为“慕尼黑惨案”,Crash《撞车》译成“冲击效应”,

7、以偏概全
《特洛伊》,本来三个字言简意赅,符合这种历史战争巨片的命名,非要变成“木马屠城”,可知,木马屠城仅仅是这整场战争的最后一部分,根本无法概括全貌。《金刚》译成“金刚屠龙”,同样的,屠龙只是其中一个小片段,整个影片这么长,用这么短的片段来概括,太莫名其妙了。

8、起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风云”开始流行,像赌城风云、白宫风云、迈阿密风云、监狱风云、无间风云、西部风云、纽约风云……任何跟黑帮,或者宏大叙事相关的,都要用上“风云”两字,想象力极其贫乏。
“黑帮”一词的使用频率也颇高,像纽约黑帮、黑帮暴徒、鲨鱼黑帮、黑帮悍将、黑帮风云……
“追缉令”也常用,像《低俗小说》译成“黑色追缉令”,《七宗罪》译成“火线追缉令”,此外还有:媚力追缉令、红粉追缉令、杀戮追缉令、外星追缉令……
还有,我发现“悍将”一词也极为常见,这样一个看似强悍、实是拗口至极的叫法出现频率高得惊人,像悍将情仇、追命悍将、摩天悍将、烈火悍将、 魔鬼悍将、时空悍将、 超时空悍将、执法悍将、催眠悍将、头号悍将、星际悍将、城市悍将……不行,再列举下去,我感觉就要呕吐了。
对了,还有“神鬼”两字,神鬼传奇(木乃伊)、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盗)、神鬼无间(无间道)、神鬼玩家(飞行者)、神鬼追缉、神鬼帝国、神鬼战神、神鬼战将、神鬼战士(角斗士)、神鬼悍将……不行了,已经吐了。
题外一下,受此影响,我发现新浪NBA频道的标题也动不动用“悍将”,随手一查,比比皆是:霍里恶肘掀翻纳什 火爆主帅悍将贝尔险酿斗殴/马刺夺冠功臣心生离意 阿根廷悍将欲试水自由市场/火箭大前锋终有着落 3年1000万签阿根廷悍将斯科拉/前瞻:背靠背火箭遇巨人杀手 山猫悍将瞄准纪录/火箭夏季全力追逐得分后卫 国王悍将是最佳选择。
此外,“煞星”、“至尊”等译名也很常见。

9、自作聪明
《英国病人》译成《英伦情人》,恶俗无比,离题万里,又另有个恶心译名叫《别问我是谁》。《洛丽塔》是把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小说已经名扬天下了,洛丽塔三字也已经成为特定含义,可是非要掉书袋,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下,又顺手糟蹋了苏东坡大人。类似的有《安娜-卡列尼娜》译成“浮世一生情”。《City of God 》上帝之城是人们对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称呼,却自作主张译成“无主之城”,大概自以为了解剧情,提前发布简介吧。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宝贝,译成“登峰造击”,拗口得要命。
Sleepy Hollow沉睡谷是故事发生的地方,却帮它改名为断头谷,要用血腥字眼才能引人注意。
《沉默的羔羊》已经出名了,其实原意是“羔羊的沉默”,不同的译名,含义完全不同了。
《21克》是一部结构很棒的影片,传说灵魂的重量为21克,于是翻译工作者心急如焚,以为观众不懂,直接把片名译为《灵魂的重量》!这就像看悬念片之前,别人提前把结果告诉你一样,令人讨厌。
《银河系漫游指南》出自同名著名小说,却成“星际大奇航”。

10、恶俗口语化
《离开拉斯维加斯》译成“两颗寂寞的心”,《杀手莱昂》译成“这个杀手不太冷”,《墨西哥往事》译成“英雄不回头”,变得一点都不好玩了。更恶心的莫过于“刺激1995”,其实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我不知道前一个译名是怎么来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原名是Malèna,我觉得这个翻译得倒不错,但又有另一个译法了,叫“真爱伴我行”,俗得不能再俗了。似乎要与此响应,《天堂电影院》叫“星光伴我心”,《放牛班的春天》叫“歌声伴我心”,原来是三部曲!

我还发现,热门的影片受糟蹋的可能性更大,冷门的影片一般翻译得中规中矩,估计港台翻译工作者分身乏术吧,正好,留一部分给人试试吧。

太多了,无法一一简述,列表如下吧,欢迎补充:
12猴子---->未来总动员
人类之子---->绝种浩劫/硕果仅存
火龙帝国---->火焰末日
剪刀手爱德华---->幻海奇缘
美丽心灵---->有你终生美丽
飞行者---->神鬼玩家
亚瑟王---->王者无敌
圣徒指南---->放下屠刀
好家伙---->盗亦有道
阿拉伯的劳伦斯---->为阿拉伯世界而战(哈哈,这个太有才了)
角斗士---->帝国骄雄/神鬼战士
天国王朝---->王者天下/天国骄雄
不可饶恕---->豪情盖天
墓碑镇---->绝命终极者
300勇士---->战狼300/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
硫磺岛来信---->硫磺岛战书(战书?MY GOD)
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英雄们
全金属外壳---->烈血焚城
史密斯夫妇---->史密斯行动
美国丽人---->四季开花的红蔷薇
我们曾是战士---->越战忠魂
黑鹰坠落---->黑鹰计划

3. 什么是长镜头长镜头有什么用有什么能被称作影史上经典的长镜头...

概念: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作用:再现空间的原貌;展现宏伟场面和广阔环境;清染情绪和氛围

经典长镜头:

1、前苏联影片《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一部有浓郁的长镜头风格的影片。这部影片中,大约不下数百个长镜头,多是用在宫廷和贵族舞会、奥斯特里茨战役、莫斯科大火、拿破仑的败北……它们几乎无一不是表现豪华的场面、雄伟的战场、殊死的拼搏,无一不是采用气势磅磅、宏伟异常、沉郁顿挫的泼墨手法。恰恰是在这些地方,长镜头的电影语言,方可自由驰骋,神通大显。

2、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女主人公蔽罗奇卡为未婚夫鲍里斯送行的场面,创造了以长镜头演染气氛,表现心灵的成功范例。摄影机跟随微罗奇卡在人群中钻进钻出,到处寻找即将奔赴前线的鲍里斯,她越过障碍,分开人群,终于发现了鲍里斯,但长长的泛滥一般的人流,隔断了她,使他俩无法接近。蔽罗奇卡向鲍里斯扔去一包饼干,但鲍里斯没发现,接着镜头摇下,一个特写,饼干在人们的脚下踩碎了。

这个长镜头,不仅交待了战时车站纷乱的环境,而且透过多种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现鲍里斯也在人群中寻找蔽罗奇卡,一方面又细腻地刻划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那包被踩碎的饼干,隐喻蔽罗奇卡的心也跟饼干一样碎了。这个长镜头有效地演染了人们的生离死别,突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3)人类之子电影片段扩展阅读:

1、由俄罗斯著名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IMAX 3D战争片《斯大林格勒》,目前已正式定档月底进驻中国内地院线。作为俄罗斯耗资巨大的电影,《斯大林格勒》启用了巨幕3D格式进行全程拍摄。据悉,在伏尔加河登陆的场景拍摄中,剧组共动用了300名临时演员,通过全景、陆地、水中等六个方位表现战斗的宏大场面和惨烈状况,开场时数百人齐齐登陆作战的长镜头足以载入影史。

2、由毕赣担任导演及编剧、陈永忠主演的电影《路边野餐》发布了“摩托车回收”版海报。在影片中,摩托车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从老歪在摩托车停车场与陈升发生口角,到青年卫卫骑摩托车载着陈升飞驰在迷雾袅绕的盘山公路上,摩托车与片中穿插出现的火车、钟表等物象一样,承载着表达时间流逝的宿命。影片中最蔚为壮观的长达四十分钟的长镜头“前后排练了半个月,实际拍摄仅用了60分钟。”

两名车手,两辆摩托车,一辆搭摄影师,加上一辆搭录音师,就是这个长镜头的全部人力物力配置。而拍摄这个庞杂的长镜头,毕赣却称得益于自己打实况足球的经验。除了入围包括第68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全球4大A类电影节,《路边野餐》已经分别在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第52届台湾金马奖、第37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上斩获7项大奖,并且击败了《左耳》、《我的少女时代》,以接近全票通过的成绩斩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4. 2012年有部好莱坞电影 里面有个四旋翼飞机参与的特种部队作战的

部影片仅有20分钟,可以说是一部微电影。据称为了这部影片,育碧公司为其投入了1亿美金,用于作为其游戏的前传进行宣传。剧中,4位幽灵小队成员,深入俄罗斯腹地,为了破坏一起武器交易,并同时刺杀其中的恐怖组织核心成员。行动按照原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着。不过,当完成刺杀后在进行战场检查时,却裤渗毕发现这次的武器交易的武器是一套拥有极高杀伤能力的核弹头。而且弹头处于保险打开的状态,随时都可能被引爆。为了排除眼前的危机,幽灵小队临时决定在现场手动完成核弹头的拆卸工作。可是,拆卸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由于需要破解发射程序,所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时,一胡芹对拥有高科技战斗装备的小队出现,一场恶战就此展开。

育碧今日正式公布了真人电影《幽灵行动:阿尔法》的最新花絮预告片,曝光了诸多最新片段和剧情,这部电影是《幽灵行动4:未来战士》的前传,讲述4位幽灵小队的成员消灭俄罗斯间谍的故事。 幽灵行动:阿尔法

真人电影 《幽灵行动:阿尔法》由奥斯卡获奖导演Hervé de Crécy和Franois Alaux执导,剧本由《人类之子》的Tim Sexton和Gregory Pruss撰写,摄影导演是《第9区》的Trent Opaloch。

还没公映 骚年,我喊贺也在等呢! 却是很不错!
风行里面有视频 楼主可以看下!

阅读全文

与人类之子电影片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 浏览:346
电视少了电影频道怎么调 浏览:450
什么电影主题曲是谢谢你的爱 浏览:372
幽冥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218
那个电影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409
门神电影完整版免费 浏览:51
如何才能拍出一部经典电影 浏览:236
丧尸战争大电影 浏览:489
盗墓笔记2电影天堂 浏览:229
哈利波特各电影上映时间 浏览:591
超凡蜘蛛侠2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606
2021年最新国漫电影 浏览:334
天堂电影院插曲歌词 浏览:251
生命教育幸福微电影 浏览:704
黄渤电影全集大巴车 浏览:484
怎么约老师看电影不被拒 浏览:183
温子仁拍摄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206
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87
海神号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131
感人的情感微电影 浏览: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