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电影和小型大电影拍摄时怎么布光
首先先明确一个事情,你所说的微电影和小型大电影所潜在的台词是不是
1.
投资少,剧组没什么钱,
2.
剧组人员少,分工明确但是编制不健全,场务可能还要打板举挑杆。
如果是这样,那首先遵循两个原则,省时省力,其次才是效果,没办法,在这两项之后才是效果。也就是说在布光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利用好自然光,既阳光,硬了拉窗帘,控制光比,补光反光板,反差不明显,拉黑旗
2、将生活中的灯光植入到场景中,比如晚上主灯打不到的地方,可以放台台灯啊,甚至电脑屏幕啊,都可以
3、有些夜戏可以改到白天拍,然后做成夜晚的效果,不难很简单的
4、其他遵循人像补光和场景布光的一般原则。
『贰』 怎样布光才能将电影的画面拍出油画的质感
问题问错了,这不叫油画风格,摄影领域也没有确切定义的所谓”油画风格”,这是个很蹩脚的不入流的概念,摄影术发明的初期的确借鉴了油画的很多技巧,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列举的几张照片,大概可叫做”中国二手时尚杂志摆拍大片流“,模仿的国外同类型杂志的拍摄手法,跟油画没有关系。
这样的照片,讲究戏剧性布光、高对比、高饱和、强化冷暖对比加上磨皮。不论前期、还是后期处理,记住以上几点。
第二个举例的画梦拍得比较好,但ta写的那句话特别别扭:”学美术的孩子,油画是画不了了,那就拍出来~也算圆梦”
国中艺术教育,被考试祸害太重,以致观念错乱。听听陈丹青说:「人们最终只是要一张图像而已,管你是画的还是拍的。」
人自己该有灵气,不要被器物所缚,把油画家拉到到摄影时代,凭他们的眼睛,照样能拍牛逼的图像。
『叁』 什么电影布光非常好啊 可够写一篇3000字灯光分析的影评
其实好好莱坞大多数的影片对灯光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他们的钱百分之六十都用在了灯光上哦!!!你随便找一部看过的好莱坞大片都可以分析它的灯光,比如:源代码、阿甘正传、泰坦尼克、真实谎言、终结者 你就从他们的自然光、人工光、侧光、逆光、白天、夜晚、分析,
中国的也有行的,我们灯光老师就给我们看了,《无间道》、《我愿意》
『肆』 演播室布光和影视布光的差异
舞台灯光和影视灯光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
一舞台灯光照明
舞台灯光照明大致分为剧场舞台灯光照明和综艺晚会灯光照明,其特点主要是讲求现场观赏效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主观抽象性。
1.剧场舞台灯光照明
根据演出剧目的不同,对灯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剧场舞台的基本灯具配置是指基本能满足一般的歌剧、舞剧、芭蕾、话剧、地方戏剧等演出需要。筒灯,也称RAP灯,其构造是在圆筒内安装镜面灯泡或是在反光碗内安装溴钨灯泡,主要特性是能射出较固定的光束,光束角度宽窄多种,但光斑大小不能调整;天排灯、地排灯,大功率的散光灯,用来上下照射天幕用,要求光亮而均衡,照射面积大;成像灯或称造型灯、椭球聚光灯,其光束角度有多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应用,主要特性是能如幻灯似的将光斑切割成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形状,或投射出所需的各种图案花纹,功率也有1KW、2KW等可选择配置;还有应用越来越少的聚光灯,舞台上用的聚光灯是指灯前面使用平凸聚光镜,这种灯具可以调节光斑大小,出来的光束比较集中,旁边漫射的光线比较小,功率有0.5W~5KW多种,焦距有长、中、短之分,可以视射距的远近按需选用。
舞台灯光照明用光多以定点光源为主,配以不同的颜色,以达到各种视觉效果。舞台灯光照明首先尊重的是人的肉眼,即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塑型。
2.综艺晚会灯光照明
大型综艺晚会是一种长久不衰的艺术形式,并且发展迅速,其形式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如春节晚会、各种专题性质的晚会、不同节日的纪念晚会等;从场面上看,越来越复杂化,有不同类型的演播厅、露天剧场、舞台、体育场和广场等;从受众方面看,层次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从节目形式上看,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综艺晚会的灯光设计是在舞台灯光的基础之上,融入很多新的元素,并使用先进照明用光器材,布光时更注意角度选择的多样性。在灯具的选择上,综艺晚会大都使用了先进的电脑灯,总体布光基本照度控制在800LX~1000LX范围内,采用分区布光,前区照度在2000LX~2500LX范围内,中区照度为1500LX~2000LX,后区照度为800LX~1000LX,而且光效的变化快速而多样。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在于,为满足电视转播的需要,综艺晚会用光还要考虑到光的显色性是否与摄像机一致,不仅要适合人的肉眼观看,还要满足摄像机的拍摄要求。
二影视灯光照明
影视灯光大致分为电影灯光照明和电视节目灯光照明,其特点是多讲求还原客观自然光效,多追求光效真实性、合理性,布光时多考虑摄录设备与光源的协调性。
1.电影灯光照明
电影灯光照明分为外景灯光照明和室内灯光照明。外景灯光照明一般要尊重自然光线的规律,尽量重现或适度补充自然光效;室内灯光照明则要求充分考虑感光材料的特性,依据胶片种类和感光度的不同使用照度和色温适度的灯具。所选用的灯具以传统灯具为主,但功率相对较大,光源色温较高。同时还要注意感光材料的宽容度,严格控制光比。
2.电视节目灯光照明
电视节目灯光照明主要分为影视剧照明、演播室照明和电视新闻外景照明等方面。
(1)影视剧照明
影视剧照明同电影灯光照明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摄像机对于照度的适应范围要弱,但对色温的适应性要比胶片好一些。
(2)演播室照明
演播室照明作为特殊的塑型光效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即在确定布光方案前,要详细了解所用摄录设备的性能特点,并对播音员的面部特征作分析研究,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造型手段(如发式、服装面料和颜色等)对人物造型的影响,以便通过布光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背景光的亮度要低于人物光,与人物光的比例宜在1:1.5至1:2之间。在布光时要尽可能减少阴影,把多余的光控制在播音员背后。在色彩运用上不要过深、过杂,宜用浅色调或中性色,色彩过重会影响播音员的服饰和形象,造成喧宾夺主。还要根据男女播音员的脸部特征,确定主光灯位。若两人的脸型差异较大,需分别设定主光,灯位的高低、角度要依人物脸型确定。主光是人物造型的主要光源,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轮廓和肤色气质的光,灯的方位角度要依据人物的面向和脸部特征而定。一般情况下,主光灯在播音员面向一边。布光中女播音员的灯位不宜过高或过侧,主光的位置一般在平行度的30°~50°,高度以坐姿时鼻影再偏下一点为佳。一般辅助光的影子不要过鼻梁,避免蝴蝶型鼻影,亮度与主光亮度的比例以2:1至2:1.5为宜。面光用来照射人物的正面,灯位一般在人物面部高度偏上,在机位上抛度的30°左右。也可采用双灯面光,即先用柔光灯进行面部照明,再用小型灯加眼神光。轮廓光是用来勾画人物线条和立体轮廓的光线,它能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人与景物空间层次,在人物造型上能体现发饰、肩部服装的质感、立体感。其灯位一般在播音员背后上抛度45°~65°,亮度需高于主光,光比宜在2:1左右,但不宜过亮,以免产生不自然的感觉。
(3)电视新闻照明
电视新闻照明最基本的功能是纪实,此外还有很强的造型力。在拍摄外景照明时,要求电视新闻灯光师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光布好、布准、布匀、布稳,尽可能模拟、仿照真实的时空照明、找准照明的角度与光比。在机位确定后,就要做灯光布置。通常情况下,主光应从摄像机与主持人之间连线的左右45°角投射。辅助光则在主光的另一侧补助,其高度是主持人抬手的高度,也就是在摄像镜头的水平上方45°角以下,当然辅助光不能高于主光。逆光应在主持人背后左右45°内,高度应在摄像镜头水平以上45°~63°的区域内,这样发型光的灯影恰好落在主持人身上和肩膀上,使主持人和背景明显分开,形成了很强的立体效果。背景光要根据背景的材料及其与主体的亮度来决定,它要求色调单一、干净、利索。电视由于技术宽容度不如电影强(电影为128:1,电视为40:1左右),因此一般情况下,电视的光比应控制在40:1左右。有数据表明:主光与逆光之比最好为1:2或1:1.5、1:1.2,主光与辅光之比是1.5:1,逆光可略强一点。总之要做到逆光强于面光,主光大于辅光,辅光低于主光,主体亮于背景。
电视照明本身有其独特的工艺性质和艺术特征。从工艺上讲,它既不是舞台照明的翻版,也不是电影照明的简单延续。舞台照明是一种适应人眼视觉效果的照明,电影照明是适应胶片技术特性的照明,而电视照明是适应电视摄像机技术特性的照明,当然并不能否认电视照明与舞台照明、电影照明之间相互借鉴的关系。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讲,电视照明表现形式更丰富,变化更多,工程量更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好。
总的来说,灯光照明作为现代传媒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有着十分系统的科学性,同时又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特别是灯光照明在电视媒体的作用更为明显。文中总结的只是一般规律和诸多经验方法,在实践中,灯具、演出场景、演出类型、主观设计等都会使灯光照明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在熟识各种灯具、场景特点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重视艺术素养的提高,用主观的设计创造把客观设备的各种特点发挥到极致。
『伍』 怎样布光才能将电影的画面拍出油画的质感
创造“油画感”不仅仅是布光就能够达到的,调色也同样重要,所以感觉也不算答非所问。《透纳先生》精致的影像是Dick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研究和制作调色板的方法,调色板最终会作为电影的重要视觉参考之一,并用来制作现场监看的LUT。讲解关于LUTs的制作步骤,希望这有助于大家更多的了解调色技术。已经有许多关于透纳用色习惯的学术研究,其中包括Tate美术馆所做,关于透纳在不同时期的用色倾向的一系列有趣的研究。影片中确有一组镜头再造了透纳先生的一副油画(《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1838 ),但摄影师Dick Pope更倾向于通过电影影像传达出原作的气质,为此,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在电影中使用和透纳画作中相同的色调和颜色进行调色,而非如实再造透纳的画作。准备开始之前,我,第一摄影助理Gordon Segrove(AC)和数字影像工程师Peter Marsden(DIT)(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是极富天赋的摄影师)剖析透纳的画作。我们参加展览,查阅书籍并多次访问英国Tate美术馆。Gordon特别仔细地研究了透纳对色彩的运用。Gordon写到:“透纳将黄和蓝作为他主要的两种互补色,在高光处使用暖黄,在阴影处使用蓝色或蓝绿色。事实上,据资料来看,这种色彩倾向似乎是因当时所能获得的颜料导致的。透纳对这两种互补的颜色的使用很好地坚持了调色理论(color grading theory),例如,如果你在高光处添加了黄色,在阴影处添加了蓝色,改变了亮部和暗部的色调,改变了人物周围的世界但是人物的肤色的色调还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调色70%的工作就是把人物的肤色还原)。
『陆』 那位高手知道电影布光光线造型中的“三光 五层次”是什么意思
布光,就是布置灯光,即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主题,选择采用某些灯具及阻光工具,在整个拍摄场景中产生某种光线效果。这种光线效果要具备四个功能:
1.满足摄录技术上所需的照度、色温、亮度对比。
2.完成画面形象的造型,要化画面的平面结构,为视觉上的立体结构,表达物体的质感、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3.利用光的方向、强弱、软硬及色调的配置,契合电视节目的主题、内容,帮助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4.形成一种意境,或造成一种特殊艺术效果。
布光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布光所采用的方法。由于没有清晰的符合电视照明艺术规律的分类原则,因此许多灯光师对布光方法的语义感到有些模糊和模棱两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提起布光的方法,会有很多。例如:三点布光法、总体布光法、多主布光法、连续布光法、分区布光法、自然光效法、传统布光法、夜景布光法、虚拟布光法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布光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具体方法和宏观方法两类。具体方法就是布光时为达到一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技巧和手段。如连续布光法、分区布光法、夜景布光法、。宏观方法则是从节目的整体出发,为达到一种意境或审美效果而选择采用的设计思路。在电视照明艺术中,作为其物质支持的照明技术和某些技巧性很强的具体布光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具备审美价值的布光设计才是其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决定因素。本文论述的布光方法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宏观层面上的布光方法。
二.分类
从宏观的层面分析,或从接近美学的视点观察,布光方法应分四种:三点式布光法、大平光布光法、虚拟布光法和装饰性布光法。
1.三点式布光法,是一种经典的布光方法。它用主光,副光,逆光对被摄者进行布光,有意识地在被摄者的面部造成阴影,使之有明暗变化,但整体影调并不超出摄像机的动态范围,而且还能使被摄者与背景明显区别开来。这种布光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把三种光固定在某个位置,它是按被摄者的脸型来确定主副光的位置,而且实际上在三种光之外还使用一些修饰光来掩饰或突出某种特点。这种布光法适合给单个主持人布光,便宜的摄影设备,被摄者一增多,光效不好控制。
2.大平光布光法,是指所有的灯不分主次,一律打向被摄者及背景,使被摄者及背景表面形成均匀的亮度,不突出同时也不掩饰被摄者及背景的特点,让观众一览无余。这种布光法适合被摄者相貌身材比较好或化妆服装很考究的拍摄情况。优点是基本上一次布好光,以后就不用再动了,而且可以较好地去掉阴影。缺点是光线没有层次感,没有光与影的韵味。
3.虚拟布光法是主要利用演播室的灯具和各种阻光工具模仿自然界某一种天气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光线,造成一种与自然仿真,雷同的效果,也可称为仿真布光法。这种布光法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应用最多。虚拟布光法的特点是:
(1)有唯一的主光方向。整个场景只有一个主光。当然,这个唯一的主光常常是由多个灯具造成,很少用一个灯具。
(2)不论主光、辅助光、逆光、效果光、修饰光,都有其现实依据,即都能在场景中找到光源。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光线;有什么样的光线,就必然有产生这种光线的环境。
(3)环境与光线融为一体,就象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场景,真实而自然。因此在实际节目制作中,灯光师与美工联系非常紧密,灯光师要参与景片设计,或者美工要参与灯光设计,俩人都要考虑布光的可能性虚拟布光法也适合谈话节目、虚拟演播室等。
4.装饰性布光法,指利用某些灯光设备,在画面背景上产生抽象的图案,或者在场景中创造可以连续变幻的空间立体的“光”的造型,使之不仅产生照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拍摄场景的构成或装饰元素。这种图案和造型一般与电视节目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起装饰、渲染气氛的作用。方法有:
(1)利用幻灯机或带图案板的聚光灯,在纱幕、幕布或烟雾中投映图案。
(2)利用各种各样的电脑灯、激光灯,在景片或空中投射二维或三维光线造型。
(3)在拍摄场景中有意识地摆设和布置灯具,不仅使它发出的光束造型成为舞台的构成或装饰元素,而且它本身的外形或群体灯具的摆放造型也成为舞台美术场景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筒子灯灯墙”。
现在电脑灯的种类越来越多,光束造型的花样越来越多,灯具本身做工也越来越精细、美观,所以装饰性布光法用得越来越普遍。但是装饰性布光法采用的图案或造型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感,并且与电视节目的内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种间接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吻合,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装饰性布光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要在其它布光法的基础上运用。
三.各布光方法之间的联系
以上四种布光方法都分别代表了一种审美风格。
三点式布光法是从伦伯朗的油画中演变而来的,能最大限度地美化被摄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被摄人物的形象不太好时),反射光,画意感很强。
大平光布光法不会对拍摄场景进行任何的修饰和改变,可以让观众完全感觉不到灯光的存在,产生一种简洁、清爽的照明效果。
虚拟布光法最接近自然生活,它使画面中每个人的光线都不一样,但整个场景的光线却是统一的。这样画面影像自然产生一些变化,象一首曲子一样,有高音,有低音,有短音,有长音,婉转流畅,铿锵悦耳,给人美的享受。
装饰性布光法突出灯具和光线本身的造型和布置,现代感很强,用灯光增加景深,它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还享受到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装饰性布光法是一种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
几种布光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截然分开,而经常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但这种交融和渗透一般不会影响节目布光效果的整体审美取向,而只是一种局部的修饰或补充。
比如,新闻节目中,现在普遍使用冷光源灯。冷光源灯具有亮度高、光线柔和均匀的特点,很适合大平光布光法的运用。国外用冷光源灯都是用“环形布光法”,也就是本文中的大平光布光法。国内的灯光师在此基础上把三点式布光法的概念用进去,形成一种柔和均匀、层次丰富的布光效果。这是三点式布光法和大平光布光法的融合使用。这种光线效果实际上接近高清电视系统中所需要的光线效果。顺便提一下,冷光源灯的发光特点很适合高清电视的需要,那么冷光源灯和高清电视系统的同时发明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
专题、谈话类节目中,一般采用三点式布光法布光。这种布光方法确实可以使被摄者的形象完美无缺,但是使用过多又确实让人对它的千篇一律、五光俱全感到厌倦。如果用虚拟布光法来布光,则会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虚拟布光法虽然是模仿自然光,但并不是模仿一切自然光。大自然的光线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现有的灯具条件,选择大自然中富有表现力的并适合电视特点的光线来进行“虚拟”。随着电视技术和灯具技术的发展,我们选择的范围会越来越大。那么灯光师的头脑里平常有很多关于大自然及现实生活的光线效果的储存,究竟选择哪一个效果来进行“虚拟”呢?这就需要一种长期培养的美术鉴赏能力。这种能力也包括用三点式布光法美化人物的艺术思维能力,便宜闪光灯。
综艺晚会的布光比较复杂,因为节目种类多,不可能一光到底。我们必须根据每个节目的性质、特点、主题、内容选用不同的布光方法。各个节目的布光效果不一样,但晚会整体光线效果又必须协调统一。晚会的灯光设计除了要在三维立体的空间达到一定要求,而且还要在第四维——时间的连续发展中使观众保持观看的兴趣并得到观看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布光方法会被灯光师充分利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视觉审美画面。
『柒』 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②、何为“三点布光”?
③、照明的工具有主要哪些?
④、举一部你认为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谈它好在哪里?
⑤、照明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⑥、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林格伦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被摄对象运动;②摄影机运动;③照明。
波布克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胶片;②构图;③照明。
他们都有“照明”(即我们通常说的“光”)。可见,照明(光)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摄制组中,人称灯光师为“灯爷”。
一、照明的种类:
1、按光源划分:
①、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
①、散射光(软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
②、副光:
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
①、顺光(正面光)优点: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缺点:呆板,无变化。
②、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③、逆光:从背面打光。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④、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⑤、角光: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二、照明的实际操作
具体拍摄一部电影,最通常使用的布光方法即是所谓的“三点布光”。
“三点布光”的主要作法如下: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灯)放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注意它应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后,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所形成的阴影。
3、最后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的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在传统电影中,“三点布光”是必用的方法。现代电影中,有时已不用。)
照明的灯具主要有两类:聚光灯和散光灯。
聚光灯:“S”,5000W(大型);
“Z”,2000W(中型)
“750”,750W(小型)。
前面有可调节的旋钮。
散光灯:不可调节,用纱网或透明纸。
反光板:(蒙着锡纸的胶合板),在拍外景的时候,往往要用反光板来补光。
另外在拍外景的时候,日光与摄影机的水平轴线最好构成45度的角度。日光低了,主体会显得缺乏层次;日光高了,主体的阴影会过重。
三、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
提问:每一个同学讲一个你认为在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讲它好在哪里,并谈照明在电影中断作用。
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照明使电影的底片获得准确的曝光量,使底片在冲洗之后,能得到正常的底片密度;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间的画面根据摄影艺术创作的要求,恰当地呈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立体感、空间感等艺术效果。
3、构图作用:照明产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体,并且平衡画面的构图,使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4、戏剧作用:
①、描写、表现环境:
②、表现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划人物:
④、表现主题:
⑤、 作为重要的情节因素
⑥、 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
⑦、 渲染、升华、象征
⑧、 作为叙事主体与核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布光处理,主要分三种情况。
1、室外布光:
为了更好地表现影片的主题,室外布光多选择在大晴天,选择在阳光充足,光线很“透”的情况下拍摄。
屋顶行走:
2、室内布光:
室内布光以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营造和渲染一种温暖的、金黄色的布光效果。如马小军看到“画中人”照片的米兰的卧室,如米兰洗头的水房,如小姑娘跳舞的教室,如莫斯科餐厅等等。
作用:
①、 形式感: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使拍摄环境空间感、层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体和面部阴阳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强烈。
②、 美化人物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极大地美化了影片所要歌颂的人物(米兰),并且,淋漓尽致地表现马小军心中浓郁诗意和美丽爱情。
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
镜头638:特写 水壶中的水浇到米兰的头发上。阳光洒在米兰的脖子上。米兰脖子上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
阳光洒在米兰的脖子上。特写镜头使我们看到米兰脖子上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歌颂一个女孩,赞美一个女孩,电影中的布光和特写,会表现得如此地激动人心。
如“再见‘画中人’”段落:
镜头329:特写 马小军的手轻轻地捋过一根长长的头发。金色的阳光在头发上闪烁着。《乡村骑士》音乐响起。(叠)
金色的阳光在“画中人”的头发上闪烁。用头发上闪烁着的阳光,表现马小军心中爱情的浪漫、美好和诗意。
③、 主观性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使人物和环境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
④、 少年视角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使拍摄环境空间感、层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体和面部阴阳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强烈。而这种阴阳反差强烈,造型效果鲜明,恰恰是少年马小军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视角。这是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布光处理的异常突出的一点。
姜文对环境,对环境与光的关系的感受是异常强烈的。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把姜文的这种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在“初见‘画中人’”的段落中,布光使“画中人”的房间阴阳分明。段落开始时,马小军手举望远镜站在阴影中。后来,马小军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墙上的“画中人”。马小军上前一步,马小军从阴影中走到了灿烂的阳光下。用“光”的暗、明变化,写少年马小军内心巨大的激动,和马小军神圣而伟大的爱情的觉醒。
3、曝光过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光效处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制作者有意使胶片的曝光过度。
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的后面,在米兰的房间中拍摄米兰。
镜头668:近景 米兰身穿洁白的上衣,黑黑的长辫子垂在米兰的胸前。米兰目光如锥,凝视着马小军。突然,米兰笑了。
米兰身穿洁白的上衣,黑黑的长辫子垂在米兰的胸前。米兰胸前黑黑的辫子使白衣更加洁白。
一方面,使用颗粒反差强烈的特殊胶片,进行高调摄影。同时,强烈的布光,使被摄主体米兰曝光过度。高调摄影和曝光过度,使米兰的黑发、白衣更加突出、强烈,更加增加米兰的美感和不真实的成分(“画中人”)。
总之,通过曝光过度表现拍摄对象的美好,和马小军的爱情的迷狂及马小军特殊的心态。
(有颜色的彩色光的运用,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将在后面的色彩一节中讲述。)
四、电影创作中的照明处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运动、照明、色彩是影像部分的三个重要内容。)
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1、总的照明风格:
根据影片的风格确定照明的风格。
A、纪实风格:
①、多用自然光,阳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内,那么它的光就应该是该室内本身存在的光源(日光、灯光)所发出的光。(尽管这一点在实际拍摄中较难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软光)。
③、如果使用“三点布光”,那么,主光、副光、逆光之间的对比不要生硬和明显。
④、场景中的主光的方向应与该场景内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阳光;室内是室内发光的灯具。
B、浪漫、夸张、表现主义风格:
在用光上没有一定之规。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绚丽夸张。
C、商业片:
①、布光应使被摄主体清晰可见。它不能象纪实风格的影片那样,为了接近生活,被摄主体有时会若隐若现、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
④、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
2、具体人物的照明处理:
影片主要人物,必须要有他的照明处理方案。如《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查尔斯,安娜,迈克,未婚妻等。
3、具体场景的
『捌』 有哪些电影形式、布光、场景等都很出色
每届奥斯卡电影奖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摄影奖的影片,只要是可以找到高清资源的,在片中你觉得美丽壮观的场面画面都可以作为临摹素材,无论人物剧照或是背景风光都可以的。2016年88届:《荒野猎人》 《机械姬》2015年87届: 《星际穿越》 《鸟人》。
『玖』 关于模拟拍摄《教父》中某片段的布光和调色方案
布光分析,一个顶光……大面积,垂直的……看两个人脸上的阴影就知道了
2个灯,分别对着人的面部打光,用橙色+红色色片,营造暖光效果……光线范围控制在刚好打到脸的区域,另一边西服打不到……
……就那么简单,人像的3灯足以……
『拾』 哪些影片用了三点布光
王小偲也给了我们班这个作业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面有蛮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