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西部黄土高原的影片
电影《黄土地》、《白鹿原》、《老井》《信天游》、《黄土高原》、《西凉外的风车》、《向阳花》、《色戒》等。红高粱是写山东的。
B. 影片《黄土地》有什么特点
《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在这部影片中,他大胆的打破了电影的叙事传统,从散文中寻找未来影片的雏形,把看似没有生命的黄土地当作影片的主角,人物则成为环境的点缀,苍茫的土地和人辉映成生命的颂歌。他通过这部作品重新审视了黄土高原这个我们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深刻反思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民族的历史,稳重的风格中充满内在的张力。影片通过情节的淡化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间,独特的画面造型和镜头语言更给中国影坛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C. 《黄土地》讲述了什么故事
影片取材于柯蕴的散文《深谷回声》,198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陈凯歌。
故事发生在陕北农村。八路军工作人员顾青到一村庄去收集民歌,住在翠巧家。顾青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沉闷的气氛,翠巧向他打听外面女娃的生活,从不爱开口的弟弟憨憨也开始唱歌。没收集到多少民歌的顾青要走了。厚道的翠巧爹怕顾青受上司的指责,破例地唱起小曲为他送行。憨憨执拗地要送顾青,送了一程又一程。翠巧则用高亢的歌声为他送行,也表达了对外界生活的向往。生活似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翠巧要出嫁了,一言不发的她以她曾见过的程序被嫁了出去。不久后的一个晚上,翠巧又回到家,为父亲挑完最后一担水后,她走了,去寻找新的生活。在憨憨的呼喊声中,静静的黄河默默地流着,河中的船影消失了,翠巧的歌声也消失,只留下憨憨那揪心的叫声。
D. 黄土地这部电影感觉好模糊,没有明白其主题是什么!
《黄土地》(陈凯歌是电影《黄土地》的导演)这部电影之所以对中国电影意义重大,就在于其中既存在很纯正的现实主义和极其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既有淡淡的爱情中的柔美又有大场面的壮阔恢宏的气魄)。应该说正是它在美学上至纯的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才保证了它作为其它电影和导演的母亲的地位。它象是中国现代电影的美学的源头一样,后来的电影人总是可以从这里汲一壶水。
这部电影的主体是现实主义的,里面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不是英雄,也不是列士,前半部分拍了他们的生活虽是艰苦,但平平淡淡,而不是轰轰烈烈,甚至刻意积蓄隐忍,不讲大道理只说小事情。但是到了后面部分那个延安的大腰鼓表演,那里却拍的场面宏大震撼人心极其浪漫,有一种非常震撼人心的美,包括还有求雨那一段都是。这两段大场面中的浪漫主义的美感对导演陈凯歌的影响应该说非常之深,对本片的摄影师张艺谋更是明摆着的不用说。
《黄土地》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反思历史的
E. 以黄土高坡为题材的电影有那些谢谢诶!
山西方言:《小武》《逍遥游》《站台》
黄土地
F. 《黄土地》影片的影像特点及时空形式是什么
画面构图在陈凯歌的每部影片中都是十分讲究的,他十分注重人为空间的设置,我这里想着重分析一下《黄土地》。《黄土地》的艺术手段与其前的影片相比是新的,电影的特点是表现运动,《黄土地》从形式上看它利用了图片造型结构手法、技巧,但表现出来的整体银幕形象却是电影化的,这是当时电影处理的一个新的开拓。如顾青要走那场戏,翠巧一个人坐在门外,这是用长镜头处理的:用景小全,方位、角度固定不变,没有推拉摇移和变焦,而是从头到尾静止不动,对话极长,然而银幕形象并不因为处理简单画面静止而显得枯燥,相反却十分感人。这场戏是通过一个人在镜头前,一个人在画外,一隐一现的表演来表现的。翠巧的情绪波动,通过演员细腻的表情动作及对白中语调的节奏变化生动揭示。这里用全景、固定不动的拍摄,除了表述外,似乎是冷漠无情的环境的化身。对人们的喜怒哀乐,摄像机似乎都无动于衷,漠然置之。再如翠巧见媒婆一场。翠巧担水途中,看见顾青教憨憨唱歌,很受感动。前一场犁地送饭,顾青的行为及谈论已在她心中掀起波纹,她也想有朝一日像延安的女孩子一样念书写字,掌握自己的命运。美好的未来激励着她,她脸上露出笑容,两只水桶也轻了许多。她快步如飞地推开家门,一眼看到媒婆在家坐等,她一下子呆了,欢快激越的心绪顿时荡然无存,进退不得,木然伫立。这时的画面是以同样的节奏突然跳成一个中近景,静止不动。画外是她爹用深沉语调絮叨的声音。翠巧听着听着,思绪万千,但最后还是忍痛应允。这里的一切表现手段都变成了形象的银幕语言。影片制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下列四种造型因素:[1]选用恰当的景别,中近景能看清演员的表情,物距对头;[2]静止拍摄,没用推拉,具有表意作用;[3]有效利用了光线。该片整个内景处理的调子是较低的,一般在中灰以下二级或二级半左右。拍摄对象最暗的部分刚刚看得见。这个画面处理在一脚门内一脚门外的位置上,因此它的亮度比内景高,这个亮度层次对看清演员细致表演是最理想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个画面被处理在室内,脸上的亮度起码应在中灰级以下,那就会因为室内过于阴暗而影响表演效果。由于画面一脚门内一脚门外,这给用中灰级亮度提供了现实依据,光效也没有变化,加上静止的镜头,恰当的物距等各种戏剧造型因素结合在一起,把她那种经过痛击之后产生的惊恐、痛切、哀怨、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及客观环境的冷漠、沉滞生动地展示出来。这里的一切构图因素都变成了一种形象的艺术语言。⑷《黄土地》的画面构图,就单个来看似乎是不平衡的,但从总体来看却是完整的。如犁地一场,翠巧爹蹲在犁起的地垅旁,面对画面边缘。这样的构图方式前后出现过两次。单看这两个画面本身是堵塞的,但是若同上下镜头连接起来单个画面的堵塞感就消失了,因为整场戏的构图是完整的。在翠巧爹眼里顾青无非是个公家后生,是个动嘴不动手的读书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还会犁地,这引起了老头的深思。把人物放到这里,和翻开的土地线条进行对比,加上前后镜头的衔接,形成了构图上的注意中心。这个堵塞只是总体中的个别处理,这个个别处理把这段戏所负载的情绪如实地表达了出来。因此它是个完整形象语言的有机部分。如果这场戏就只有这两个镜头构成那就不完整了。这组独特结构的画面之所以是电影的,就在于该具体情况下它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一种运动镜头无法表达出来又无法代替的美感。
然而,这部影片在拍摄上并不是十分到位的,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拿“腰鼓”这场戏来说。“腰鼓”出现在翠巧不幸婚姻之后,蒙太奇的合理剪辑使它看起来很有气势和冲击力,表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和力度,但在构图处理上仍让人感到有些许不足。既然这场戏要从写意中表现一种力度,一种可以冲破一切的骠悍精神,那摄影就应该用尽一切手段将此种意图具体表现出来。尽管摄影师也运用了手提摄影机跟拍、摇甩等技巧,但仍有两方面做得不足,使原来立意的力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极限,即没有达到“切点”限度,显得差那么一点点。一方面拍摄角度的变化太小、太平。正常视角看对象,表现的是正常的透视关系,对象必然以原本的面貌显现,如果角度大俯大仰,必然出现能展现力度的变形效果。第二方面是景别变化不够。电影画面中很少有大的打腰鼓人的穿行闪过和前景中不同景别的变换。如果景别有强烈变化,电影画面中的人物反复穿行、遮挡,前景中不时有几个打腰鼓人局部的大动作占据画面,其效果远比一直用全景强烈得多。低角度、镜头前闪过、用广角镜头夸张形象和动势会更有效地增强其粗犷豪放之势。如果再增加一些造型手段可能会更好。
《黄土地》是陈凯歌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上面所说的不足可能在当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局限,这种状况发展到《荆轲刺秦王》就基本上得以改观,里面对秦国的战争场面的拍摄就活了许多。在他后来的几部影片中,他开始运用夸张、对比、隐喻等手法,最后终于形成了构图稳重中又变化、运动中见个性的特征。
G. 《黄土地》让陈凯歌走上神坛,这部影片到底优秀在哪里
《黄土地》这个部影片拍摄于1984年,同时这部影片也是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陈凯歌拥有了这部影片的导演权,也是因为这部影片让陈凯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那么这部影片到底优秀在哪里?还有很多小的细节,我们也需要在影片中不断的去摸索去学习,所以说大家还是最好去看一下这部影片,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了。
H. 中国十佳电影是哪十部
中国大陆十佳经典电影
第一名:中文片名:《霸王别姬》 英文片名:(Farewell My concubine)
时间:1993年
导 演:陈凯歌
出 品:1993年
发 行: 北京电影制片厂 香港汤臣电影公司
领衔主演: 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 葛 优
获奖情况:第46届夏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二名:中文片名:《红高粱》译名:Red Sorghum
原著:莫言
导演:张艺谋
编剧:陈剑雨 朱伟 莫言
主演:巩俐--我奶奶 姜文--我爷爷
摄影:顾长卫
录音:顾长宁
作曲:赵季平
美术:杨刚
获奖情况: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第三名:中文片名:《荆柯刺秦王》
领衔主演: 巩俐 张丰毅 李雪健 王志文 赵本山
导 演: 陈凯歌
上映日期: 1999-5-1
获奖情况: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 1999 金棕榈 / Golden Palm 提名 陈凯歌 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 1999 技术大奖 / Technical Grand Prize 获奖 Juhua Tu
第四名:《黄土地》
发行时间:1984年
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剧:张子良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美术:何群
作曲:赵季平
主演:薛白(饰翠巧)、王学昕(饰顾青)、谭托(饰翠巧爹)、刘强(饰憨憨)
获奖情况:1985 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奖和摄影奖 西班牙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
第五名:中文名称:《活着》 英文名称:To Live 别名:Lifetimes
发行时间:1994年
电影导演:张艺谋
电影演员:巩俐 葛优 牛犇 刘天池 郭涛 张璐
获奖情况: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人道精神奖 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六名:中文片名:《秋菊打官司》
导演:张艺谋
时间:1992年
主演:巩俐/雷恪生/戈治均/刘佩琦
获奖情况:意大利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第七名:中文片名:《无极》 英文片名:《The Promise》
公映日期:2005年12月15日
导 演:陈凯歌
摄 影:鲍德熹
服 装:正子公也 叶锦添
美术指导:叶锦添 武术指导:林迪安
主要演员:张东健 真田广之 张柏芝 谢霆锋 刘烨 陈红
获奖情况: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八名:《芙蓉镇》
出品年代:1986年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导演:谢晋
编剧:阿城、谢晋
主要演员: 刘晓庆 姜文 徐松子 张光北
获奖情况: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
第九名:《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映日期: 1994-1-1
导 演: 姜文
主 演: 夏雨 耿乐 宁静 陶红
获奖情况: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
第十名:《不见不散》
导演:冯小刚
主要演员:葛优、徐帆
I. 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以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电影《黄土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的造型意识上,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
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电影《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影片中放羊娃成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实则内心清明。恰就像是黄土地上两手袖着,表情木然,问什么只答一声“噢”的农人们,你以为他们愚钝,可当他们在场上欢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热烈。憨憨就像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沉默的人们一样,在顾青刚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顾青,随即在共同的生活与劳作中被以顾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感化着,直到最后逆着求雨的人流向顾青跑来,代表着群众当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觉醒。
影片中送别的场景,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别顾青的时候说,“顾大哥,我兄弟把黄米糕给你了?尝尝看好吃不?路上找个伴,拉拉话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长流水:赶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穷人家。”这段话,只要是熟悉陕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这是一支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表现的是女子对于将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牵挂与叮咛。这几句话出现在翠巧送别顾青的场景中,表达了翠巧对顾青那种无法出口的朦胧的爱恋。在影片中一直没有明言的两人的关系,在这里似乎是给了一个模糊的交待。
二、画面色彩与地域文化
电影《黄土地》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有多个为摄影奖项,这与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关系的。该片的摄影张艺谋说:“我们要求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要出调子,出情绪,尤其要出情绪,做到饱和凝重,对比强烈。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在黄色的主调中,再配上黑、白、红三种颜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袄,白色的羊肚毛巾,红色的嫁衣、盖头。至于其他的颜色,可用可不用的,就尽量不用。这种色彩处理不完全是写实的手法,而是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在《黄土地》中,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创作者满怀着对黄土地的深切热爱,对抗战时期的黄土文化进行观照、探究和思考,饱含温暖却并不张扬,充满积极、乐观也不乏沉稳。
这部影片以黄色为基调,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黄土地是块贫瘠的土地,但她却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一泻千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因此影片将它们处理成了暖色调,透着母亲般的温暖。红色是张艺谋偏爱的颜色,并在其日后的影片中大量出现。这部影片红色的运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场景出现,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场婚礼,红色反复出现,红嫁衣、红绣鞋、红花轿、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衬托着婚礼的热闹,然而,镜头中出现的翠巧微微忧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乐使观众觉得这种热烈当中有一丝奇怪的东西。接下来翠巧出嫁的场景又再次重复了这种红色的场景。但这一次观众们再不会感受到喜庆的氛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是对翠巧命运的深切同情。紧接着,镜头跳到腰鼓阵上,画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红色,红腰鼓、红腰带以及红色的标语等,再次用红色表现了场景的热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识的最高体现在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构图。影片中两次出现婚礼的队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隐喻着旧文明的走跌在拍摄婚礼的观众时,镜头有意在人的颈、腰、膝等关节处将画面中人物”斩断”,以此彰显封建旧思想对劳苦大众的迫害和束缚:顾青作为外来客出现在婚礼酒席上,农民们黑压压的积满画面的每个角落,只有顾青身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军装,带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眼神,显得格格不入,体现了黄土地的旧文明在面对新生文明时的保守、漠视和不接纳;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奔驰,向着代表外来开放文明的顾青艰难前行,预示着这片土地上年轻的生命终将战胜旧的封建思想,终将战胜一切阻碍和束缚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乐与地域文化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需要调动多种艺术元素结合成整体,这样能起到升华影片的主题的目的。电影《黄土地》将声音、画面、音乐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既优美又简洁的意境。在电影《黄土地》中对陕北民歌的运用,使黄土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细腻委婉,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对于突出主题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深远的意义。
音乐的恰当运用无疑是电影《黄土地》的一大特色。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陕北民歌这一艺术奇葩,是黄土地的母语和精神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婚礼上的人唱信天游,因为他臣服于旧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为她对新文明充满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顾青临走前夜唱信天游,因为作为黄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纳新的文明,也愿意对其包容、不排斥,体现了深厚的黄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片末朝气蓬勃的腰鼓队伍活力十足、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行进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极、奋勇的-情绪,象征着新文明必将战胜旧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论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发展,黄土文化作为根源,其包容性永远是无可取代的,其质朴的民风、古文化仍旧存在,那婉转悠扬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既可用来表现独特的黄土地风情,又可借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没有放弃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方式。在影片当中,顾青到这片黄土地上来采风,在空旷的原野上,远远地传来了男人苍凉的歌声:揽工(那)人儿难(哎哟),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满…..顾青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四面却只有凛汐风声。在旧社会,因地区不同,人们把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失地农民称为”揽工的“扛活的””“伙计”。揽工调是反映揽工人受苦受累受剥削的民歌,它是旧社会贫与富对比的写照,是广大劳苦人们血与泪的控诉。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画了揽工人的痛楚心理。以这首民歌来衬托顾青的出场,恰恰说明以顾青为象征的共产党人给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春的希望。
顾青被邀参加当地的一场婚礼,婚礼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锅头烧酒掏钱买,为待朋友拿出来,一样的烧酒一样的菜,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象牙筷儿来夹菜,银壶载酒金舀子来……与席上的那道木鱼一样,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豪迈与浪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婚礼后,顾青来到了翠巧的家,夜里,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哟。天上的沙鸽对对飞,不想我的亲娘再想谁。川里的葫芦山里的瓜,不想成亲我挨过打。”……
影片通过运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画了人民的苦难,从而放射到整个民族的苦难。
四.结语
黄土高原,这片奇特的土地是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明的黄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古老辉煌的历史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宝库。电影《黄土地》表现的黄土高原就像一幅苍凉而优美的油画,一首古老而质朴的民歌,它用电影语言将大西北独特的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西部地域文化和黄土高原特色在《黄土地》中的集中展现,留给观众的是对西部生活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J. 有一部以黄土高原的电影
张艺谋《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