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分析梅兰芳电影

分析梅兰芳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14 01:13:46

㈠ 纪录片梅兰芳的影评

大众影评网《梅兰芳》影评:导演经验与历史经验
ps:内容有点长,希望 对你有用,若要借鉴最好注明出自 大众影评网

四合院和纸枷锁 我小时候住的胡同,有梅兰芳一栋洋楼,是有露台的二层小楼。 因了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各种梅家的资料浮出水面,我才知道这 栋楼是梅兰芳在民国时用来存古董的,而我小时候楼里已住了人。 洋楼做了中式的修正,在一片瓦房中竟然和谐。梅兰芳是讲 究的人,此楼花了心思。六年前,胡同改建成楼区,洋楼被推倒, 作为回迁户的梅家,在楼房的包围圈中,得到了一座新盖的四合院。 楼区挤满低档汽车,四合院门前有一片空地,所以梅家门口总有 扭秧歌的老太太。 四合院是传统,还是洋楼是传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看 罢《梅兰芳》,恍然明白了,四合院是传统。传统是个样式,传统 不需要生活的痕迹。好莱坞受批判,因为好莱坞电影是个样式, 美国人不爱生活。 为了《梅兰芳》,重看了《孩子王》。《孩》中教师第一次上课, 让一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反应是“你要整我么?”这不是 一句话,这是一个时代的险恶。凭此细节,陈凯歌便是一流的导演。 叙事艺术不是直言的,我们只表现人物关系。以人物关系的 变异,来折射社会。所以叙事艺术是反光镜的艺术。 《孩子王》的叙事,有着极佳的分寸感,当学生说完“你要整我么?”,陈凯歌没有顺着这句话去发展故事,而是拍了别的事。 但这句话像一道创痕,留在观众心里,一直在疼。很像是围棋里 的“试应手”,闲置一招,不走了,等全局改观后,这闲置的一招 就成了点睛之笔。 最重要之处不去浓脂艳抹地描画,反而要闲置着,国画里的“留 白”也如此。金圣叹是以美术理论来批《水浒》的,明确地说中 国的画法就是中国的文法。在东方的艺术里,围棋、小说、绘画 的原则是一致的,《孩》颇得此三昧,难怪李翰祥说《孩》是一部 “有道”的电影。因为其故事看似松散而内含玄机,是站在东方的 叙事传统上。 《霸王别姬》有一场床戏,那是段小楼和妻子在受批斗的心 理压力下,爆发出了强烈的性欲。因为害怕,而情欲高涨 个变异的人物关系,折射着社会。他俩的床戏没有在青春时出现, 陈凯歌非要等到这对男女老了,再拍他俩的床戏,真是高明。 可惜在上床前,菊仙多嘴,说自己害怕。其实,他俩做爱了, 就是他俩害怕了。拍害怕,就不要说害怕了。叙事是旁敲侧击、 意在千里的。多了两句嘴,耽误了好戏,普通地解释, 就是表演课上的“无言少言”练习,限制语言交流,以培养学生 对行为的兴趣。 因为表演是视觉化的,行为的魅力大于语言。在审美上解释, 则涉及叙事法。朱天文是侯孝贤的编剧,她只用小女生的话语谈 论艺术。她口中好的叙事为:“什么都在里面了!” 在里面,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少男少女 的精气神是完整的,所以有着令人一见钟情的感染力;而年龄大了, 精气神散了,理性分析能力增强,虽可令人钦佩,毕竟不是魅力。 所以好的叙事,要像唐诗一样懵懂,宋诗不如唐诗,便是把事讲 得太分明了。 我们现在的编剧观念,过分讲求事件演进的逻辑,伤害了事 件的血肉,结果很多片子前面情节的铺陈,好像只是为了解释后 面的结果,这便乏味了。 菊仙不必在床戏时说出一番她害怕的话,来跟观众打招呼, 以预示后面她将被整死的灾难。设想一下,一个女人做爱了,接 着她被整死了这个直率的效果更有力。叙事不是为了直说人 物内心的,叙事是折射人物内心的,此处不需要她的内心。 一部电影里,内心表露得太多,往往达不到深刻的效果,因 为内心活动用语言表现出来,总是浮浅的。如果非要用语言,这 语言也要和内心想法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内心是宝贵的,这个 人物才是值得我们迷思的。罗兰,身上 的最后一块布拿掉后,就不性感了 《霸》中的瑕疵在《梅》的中年段落泛滥起来,人人都在掏心 掏肺地说话。《霸》中误戏的“害怕”一词,延续到了《梅》中, 梅兰芳多次表示“我怕”,作为梅兰芳红颜知己的孟小冬则劝他“别 怕”说明他俩没有爱情,真实的孟小冬把梅兰芳骂成一个诱 拐少女的老泡,反而说明他俩有爱情。 陈凯歌的内心是美好的,这种美好是一代革命电影塑造的, 导演总是逃脱不了自己的童年。他笔下的梅孟之恋,很像是《革 命家庭》、《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党的爱情,为了一个纯洁的 理想而在一起,男女之间的活动主要是相互鼓励。而梅兰芳首先 是一个尤物。 即便是当代的男旦,也有尤物之感,与他们接触,现实就破 碎了。他们的生活用语保留了很多的戏词,管请坐叫“落座”,女 旦们反而在口语中避免戏词,尽量跟时髦女大学生持平。男旦普 遍有清爽之气,不单是女人的媚态,这点可以从扮演青年梅兰芳 的余少群身上看出来。我分析,这是民国期文人对男旦追捧的根本原因,不是求同 性恋,而是求“清”。在古代诗词、绘画中,“清”都是高品,为 文人梦寐以求。这个结论,是我在查阅鸦片文献时恍然明白的, 抽鸦片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如海洛因、摇头丸一样的强刺激效果, 抽鸦片讲究有一根老枪,要借众生之力。 枪是在烟馆里被千百人抽出来的,枪管内的烟油沉淀到一定 火候,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名茶而强于名茶的口感鸦片还是 求的一个“清”字。 这种老枪一歇火就变味,只能留在烟馆,不能独享,是真正 的民主,所以大富之家抽鸦片也是去烟馆的。鸦片、男旦、诗词、 绘画在民国文人眼里是一样的,只看是好哪一桩了。 陈凯歌《风月》中的大少爷是个烟鬼,但他躺在家里床上就 抽了,说明他还是个土财主家的孩子,并不会抽鸦片,结果把自 己抽得心理变态、相貌如鬼据此分析,陈凯歌是懂鸦片的, 所以他也懂男旦。 真的懂,《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智囊的袁四爷不是简单的同性恋,他是有审美的,对程蝶衣有一份敬畏之心,他在求“清”。做 梅兰芳智囊的邱如白,则是个没文化、不懂戏的人,这是陈凯歌 有意的设计:邱走七八步给母亲夹菜,用手接着菜汤;邱第一次 见梅兰芳扮女人,就咽了唾沫。 这类粗俗不堪的举动,贯穿全剧,他对梅兰芳没有敬畏之心, 也没有情欲,只有占有欲,所以他会对梅兰芳指手画脚,干扰梅 的生活。 邱如白这个人物,显然不是来自梅兰芳的真实生活,没人对 梅这么放肆。如果不是来自梅兰芳的生活,那么可能来自陈凯歌 的生活,我一下理解了,邱这个人物不是民国文人, 而是个八十年代的艺术院校考前班的老师,陈凯歌可能有过这样 的老师,我学艺时赶上了八十年代的尾声,有过。 八十年代艺术班的多数老师,被耽误了青春或中年,他们有 艺术知识而无艺术素养,教着艺术却不懂艺术。他们给报考艺术 院校的青年做辅导,看重的是成功率,如果教过的人考上了,便 会将这个人当作自己的私货,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影响他,以代替 自己的壮志未酬。 偏偏他们又不太懂艺术,于是变得蛮横。跟自己的启蒙老师 闹掰了我这代人身上是几率很高的事,问了八零九零的人, 几率也高。有恩于你、水平低、对你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干预 欲,算上陈凯歌一代人,看来是长达三十年的社会 现象,但在我们的电影里还没有表现过,陈凯歌作出了突破。 纸枷锁是《梅》片一开始便确立的寓意,纸做的枷锁,可就 是无法挣脱,这是内心的束缚。寓意深刻,可以泛指一切事,但 在片中究竟指什么? 京剧?怕不是,因为全片没有表现梅兰芳对京剧的痴迷。职 业身份?怕不是,因为职业带来的最大麻烦是日本人要听他唱戏,他蓄须明志了,突破了。 邱如白?从视听语言的角度上分析,陈凯歌是这个意思,全 片以纸枷锁开始,以邱如白的形象结束,剧终时看到梅兰芳还没 有摆脱邱如白,我心中生起了寒意。 这种人,外国电影《钢琴师》里有,那是一个父亲,他热爱 钢琴但不懂钢琴,把儿子送入了音乐名校,却要求儿子按自己的 指导来练琴,结果把儿子逼疯了。邱如白便是这样,全片看不到 他对梅兰芳艺术的鉴赏,只看到他浓重的功利心,他在美国大剧 院里的表现就像在澳门赌场一样,梅兰芳演出成功后,他狂喊乱叫, 像个赢了钱的赌徒。 我想,陈凯歌塑造的邱如白不单是在讽刺我们的老师,而是 在泛指我们的父辈,一切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人。或者陈凯歌的生 活里屡屡遭遇这种人,陈凯歌只是出于本能的厌恶,才把电影拍 成了这样。 纸枷锁只能是邱如白。不能说这种人没有爱和付出,但这种 爱和付出是毁灭性的,因为他们是外行。 美育和黑帮 《无极》中雪国人被灭的戏,酷似《小兵张嘎》里日本鬼子进 村的戏,导演都逃脱不了少年时受到的影响。对于陈凯歌塑造的 梅兰芳,我很理解,因为我也本能地是这个路数。 我所受的美育,是要为天下受苦的人代言,在我的青春,对 街头乞丐的兴趣,远远大于漂亮女生。我们崇拜梵高,对高更不 以为然,因为梵高苦到割了自己的耳朵,高更虽然穷困之极,但 他毕竟在塔希提岛上玩土著女人,享受了点生活。

㈡ 关于“梅兰芳”的影评大家推荐一篇,好吗

个人觉得这篇不错:

在经历了《无极》的风波后,陈凯歌从“蜚声国际”走到了“声名狼藉”。这就是万事万物在这个宇宙中的终极规律:立很难,毁很易。人们都快忘记了他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只记得后现代主义解构过的“馒头血案”。

然而这一次,可以用作大张旗鼓宣传的名号,是梅兰芳。响亮,传奇,永不褪色。陈导在他试图从玄妙的“无极”中阐释天地哲学的努力中失败后,才意识到手上最玩得转的,还是那些帮助他功成名就的传统题材。于是《梅兰芳》的片头字幕显现的那一刻,落寞的锣鼓声在字后鸣响,霎时间令人感觉昨日重现。仿佛那一个关怀人文,关怀民族,关怀国粹的老朋友,又带着新作,踏踏实实地回来了。

影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出:师徒、情人、对峙。故事以畹华(梅兰芳的字)在夜里偷读一封大伯写的信开始。这封信也是梅兰芳一生中最重要的信,读过无数次,也无数次从中得到领悟和力量,——那是一个“纸枷锁”的故事:太后大寿,全宫着红装,唯大伯因舅母过世,身上不敢见红,从而被太监鞭打,并被戴上一副薄薄纸枷锁,破损的话就性命不保。那个岁月里,大伯自知戏子是“下九流”,由此力劝梅兰芳离开梨园行。但影片后部分也透露的信的另外内容,那就是:“或许你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吧”。

或许梅兰芳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一个有使命的人。

《梅兰芳》最漂亮的段落,是电影第一部分青年梅兰芳与爷爷十三燕的斗戏的篇章。王学圻和余少群演绎了电影中最多的唱戏段落,一来一往都十分精彩。别看是“下九流”的戏子,当时戏院的火暴程度,戏迷的疯狂程度,丝毫不逊于现在的歌星开演唱会。如果说越剧出身的余少群还有些青涩的话,那么王学圻则是老练自如地拿准了十三燕这个注定华彩又悲剧的角色,十足的派头和腔调,令人莞尔又激动。

十三燕虽以当年伶界大王谭鑫培为参考原型,但实际上更是老一辈京剧艺人的集合化身。是他提拔梅兰芳,暗暗默许让梅兰芳在梅党领袖邱如白的撺掇下加身段,然后又死死坚持着老一辈的作派和尊严,定不改戏,最终,导致祖孙打擂。这场戏的结局自然是梅兰芳扬名立万,开启了他的时代;十三燕则在场子被砸后,留下遗言,望梅兰芳提拔戏子地位,便仙逝。他在双方最后一次擂台前对梅说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也成为了电影的名句之一。

电影《梅兰芳》虽是人物传记,但却在史实的基础上大动笔墨,难免有美化的嫌疑。我不知道这是有梅葆玖的功劳,还是陈凯歌从《霍元甲》被告事件中汲取了教训。这就要说到这出电影戏的第二幕:梅孟恋。(下图)

在梨园业内,梅兰芳是王,孟小冬是皇。在一个曾经不允许女人上台的圈子里,孟小冬也是新时代的产物,她又偏偏要选择唱须生。两人1925年在一个堂会上“游龙戏凤”,性别错位之余,又一见倾心,最终被梅党撮合成一对。但是,由于邱如白坚持认为“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就毁了梅兰芳”(因为他说梅兰芳的一切成就都是“源自孤单”的产物),所以他要用计拆散了这对鸳鸯,包括最离奇的那个刺杀案。和史实不同的是,当年记载的是某超级粉丝因为看不到孟小冬登台而去刺杀梅兰芳;电影里,却是超级粉丝因为怪孟小冬缠着梅兰芳而去刺杀孟小冬。

而梅兰芳在历史上有三位妻子,包括孟小冬;电影里,梅兰芳只有原配夫人福芝芳,孟小冬则不过是梅兰芳人生中一段短暂的邂逅和婚外情。甚至连历史上那段梅孟之间由钟情到幻灭的爱情,也在电影里变得那么美好,那么励志,揉捏成了一个绚丽的传说,一个劳燕分飞的慨叹,一个“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的寓言。

对这样的改编,我们或许该去理解导演和编剧创作的初衷,但也窃以为此举大大降低预期中的戏剧张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据说梅家看了这部电影后都说好,十年内都不会让别的导演来拍梅兰芳,足见导演和编剧挖掘这段隐秘爱情故事的手法,也得到了那方的首肯。如果连被赶出灵堂的往事都被编进来,太苦涩了,换不来电影第二章的凄美,而只会成为网络时代供人随便指点的故时丑闻。

顺便说一句:孟小冬最后嫁给了杜月笙。

记得梅孟分手时,孟对梅说:今后唱戏,绝不会比你差;要嫁人,也绝对要嫁一个不比你差的。她或许做到了。

一直让陈凯歌迷惑的“为什么梅兰芳要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去一个谁都不认识他的地方登台”,在这里得到了导演自己的解读:情变,和使命。

《梅兰芳》第三章的主角,其实是邱如白。这个人物一直贯穿全片,是破解该片的关键之一。讽刺的是,最早推动梅兰芳寻求艺术自由、打破僵化枷锁的他,又让梅兰芳在他的手中戴上了他的纸枷锁。作为梅党最重要的领袖之一,邱如白的原型是齐如山。如果说真正的齐如山是戏精戏痴甚至一度是梅兰芳的导师的话,那么这里的邱如白则更像一个既是超级明星的经纪人,又同时是超级粉丝的人物。

历史上的梅党是一个群体,邱如白(孙红雷饰演)则如十三燕一样,是一个集体化像。这个粉丝,原本对戏曲不屑一顾,梅氏上门求教,都曾因为其身份而不愿出门相叙。但看完一出梅戏之后,却深深着迷,辞掉令人艳羡的工作,全力去做梅的后台,去结拜为兄弟……看到第一出的他,你真的会以为他快要和梅断背了。

这个人物,是《霸王别姬》中,袁四爷和程碟衣的合体。他极力鼓动梅兰芳去美国演出,他策划刺杀案拆散梅孟,在日军攻占中国的时候,他会说,“德国占了英国,英国就永远不演莎士比亚了?”他对京剧的痴迷,可以让他和日本人合作来劝说梅兰芳上台,可以让他不再追随一个不再登台的梅兰芳。但无论落魄与否,当那个心中的名旦再次登台时,他也都会站在观众席里看着他。带着粉丝虔诚的目光,顶着凌乱又斑白的头发。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梅兰芳是不朽的”。

这也是另一个作为超级粉丝的日本军官(田中隆一)的信念,那个军官最终由于梅的罢演而自杀。这个军官坚信着一个如今看起来不那么严肃的观点:“征服了梅兰芳,就征服了‘支那人’的文化。”

事实上,电影《梅兰芳》的英文名正是“Forever Enthralled”,意即“永远着迷”,指向的,或许就是邱如白,和千千万万为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而痴狂的人们。

梅兰芳真正自始自终都靠得住的梅党,是英达饰演的银行家冯子光。胖胖的他,为电影也贡献了不少笑点——我是说好的方面。

但也是在第三章里,梅兰芳的蓄须明志,对日本的“温柔抵抗”,让邱如白逐渐明白了梅兰芳也是一个“凡人”,并在其床前幡然醒悟。的确,梅兰芳至今都是不朽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有着令人尊敬的民族气节,这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能做到会做到的事。这时的梅兰芳很像段小楼,但他却是含蓄的,温柔的,坚定的。同时,他的太太福芝芳也在电影中,被描述成了一个最能隐忍的女性,真正对梅兰芳不离不弃的爱人。即便野史上有别的说法,但陈红没有让这个角色在戏中难堪。

有时不禁觉得,这个电影里有一大堆有个性的、精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唯独少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

《梅兰芳》是一部端庄的,不过不失的影片。精彩之处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后半段则略显乏力。它只讲述了一代大师前半生的故事,结局在1945年嘎然而止,亦让人意犹未尽。电影着眼于那个风云乱世里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力图展现大小格局中的史诗感,但却远远不及《霸王别姬》的跨度和深度——这一点是陈凯歌自己也承认的。但又何必非要要求到《霸王别姬》呢?基于真实人物的故事,即便大动笔墨,也注定不会有超越事实本原的过于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天马行空的悲情,你甚至不会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给出“颠沛流离”这样的形容词。因为传记片,很多时候,终究只是一幅刻意勾勒的时代图景。

为什么我一直没在前文中提到黎明和章子怡的表现?因为他们真的很努力,但也真的很可惜,——梅兰芳之所以是梅兰芳,是因为他独一无二,任何人模仿不来。历史上或许只有张国荣曾小入过化境,但他扮演的却不是梅兰芳。转过头来微笑的黎明,还是黎明;含情脉脉流泪的章子怡,她还是章子怡。我们领略到的,是当代天王巨星的风采,那白净精致的面容上,没有沧桑、伤痕和岁月。而导演试图做到的,我们想要看到的,并没有完全如愿。逝去的都已逝去,我们不再有机会回到当年;然而更遗憾的是,京剧这个国粹,也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眼中,成为了30年代美国人眼中的异乡猎奇而已。

㈢ 《梅兰芳》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意义

表面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新闻会上短短几句话,立刻就把电影的立意拔高了。他成为一个有民族尊严的爱国艺术家,为了国家大义,置生死于不顾,切身提高了伶人的地位。但是也有瑕疵,跟小东的故事缺少激情,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美国演出,如何博得喝倒彩的西方媒体认可,有点交代模糊。

㈣ 《梅兰芳》这部电影说什么想反映什么

梅兰芳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义的老艺人“十三燕”。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决战不可避免,但是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改演时装新戏,结果大获成功。胜负已定,梅兰芳劝说十三燕放弃第三天的演出,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 梅兰芳渐入中年,有了妻子福芝芳(陈红饰)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29年,他接到了赴美国演出的邀请。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章子怡饰)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就看到了他眼中的忧郁,而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他们同台演出,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糅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这时,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梅兰芳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决定不再登台演出,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向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孙红雷饰)。 幕后制作小心翼翼拍《梅兰芳》 陈凯歌执导的《无极》上映后,外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直是贬大于褒,此次吸取《无极》在故事上比较弱化的教训,陈凯歌对《梅兰芳》的剧本要求苛刻。 陈凯歌要拍《梅兰芳》的事情,已经得到梅氏后人梅葆玖先生的认可,梅葆玖已与陈凯歌以及投资方中影集团进行了磋商。梅葆玖的意见是:支持、合作、细谈。目前梅葆玖先生已经把父亲生前的影像、唱片、照片等资料都整理好,并表示可以无偿提供给陈凯歌作为参考。 黎明出演梅兰芳 从梁朝伟到王力宏再到黎明,《梅兰芳》的主角人选一直备受关注,北京出生的黎明最终获得剧组青睐,成为出演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最佳人选。
http://kinkunwang.blogspot.com/2009/01/forever-enthralled2008-imdb-7.html

㈤ 求《梅兰芳》影评 2000字以上

在影片《梅兰芳》里,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诚意,看到了属于因为等待《黄土地》、《霸王别姬》的那个北方气韵的陈凯歌。也许是因为记忆里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已经成了观众心中的维纳斯,这部同样与京剧密不可分的影片难免被人与《霸王别姬》相比。但是窃以为,这样的比较无论对于《梅》剧组的主创人员,还是对于主要演员们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程蝶衣毕竟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而梅兰芳则是家喻户晓的真实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在国人心中象征艺术与美的人物,拍摄传记性影片,本身就意味着将整个团队置于悬崖边缘。作为观众,我记住了众多演技精湛的配角,为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而激动;同时,也为传统意义上主角们的某些缺陷而倍感遗憾。

华彩:“十三燕”与王学圻

影片的第一部分,讲述少年梅兰芳和当时“伶界大王”十三燕的故事,也是全片最具水准的部分,从小梅兰芳一露面,到十三燕败给梅兰芳郁郁而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高潮不断,精彩台词层出不穷,出场人物的设置和性格魅力都堪称一流,尤其是结尾处十三燕和梅兰芳的王者之争,将两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极为细腻动人。这段戏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十三爷爷”临终前对梅兰芳的嘱托是对梅兰芳性格成因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证明。

尤其夺目的当推王学圻的表演,尽管他所饰演的十三燕戏份只在前半段,台词也常常两三字成一句,但演员的光芒无人能及。王学圻,这位老戏骨的表现几近入臻化境,言谈举止之间将十三燕身上流露出的没落贵族气质演绎的气势逼人,绝对堪称近些年来华语影坛罕见的表演。

锋芒:“邱如白”与孙红雷

可以说,孙红雷是这部戏事实上的男主角。有网友戏评:就算给这部片子改名叫《邱如白传》,也不为过。确实,按具体戏份来讲,孙红雷所扮演的邱如白是戏份最多的一个,从进步青年到成为陪伴梅兰芳大半生的经纪人,再到最后与之因为误会决裂,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确是风头最劲的事实男主角。从演技上来看,如果说王学圻的表演堪称登峰造极,孙红雷对邱如白的刻画也应该称得上是光芒万丈,他的表演充满爆发力,在一些细腻情绪上的拿捏更是令人惊叹,任何一个导演面对这样的表演恐怕都不忍心下剪刀。

惊艳:“青年梅兰芳”与余少群

青年余少群一出场,华美俊秀的扮相就惹得台下观众屡屡感慨:真是造物主的杰作!他的花旦扮相堪称惊艳,有一种令人屏气凝神的美艳,这种美带来的震撼,堪比当年张国荣版的程蝶衣。在表演上,这位新人也是可圈可点,想必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导演的悉心调教。

缺憾:主角的疏离

配角的光芒夺目,主角却显得有些黯淡。关于男主角,从最初宣布由黎明出演梅兰芳,到黎明的京剧扮相曝光,直至如今影片已经上映,黎明一直都备受争议。作为演员的黎明,显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影片最终的效果来看,黎明的确为这部戏作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努力,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显得有模有样。然而独缺了一丝神采,而这一丝神采恰恰就是致命的缺憾。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这一丝神采的缺乏导致他的表演缺乏感染力,力道不足,佳句虽多,但就是出不了佳章。有时你能感觉到他的戏就快来了,离动人心魄的境界只差一步,正在兴奋,他却拐弯了。这一步,也是神性的一步。多少演员演了一辈子戏,勤勤恳恳,却终究停在神性的殿堂之外。

而章子怡版的孟小冬,则多少有点本色演出的味道。因为戏份上的限制,章似乎并没能尽情的发挥,虽然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了人物塑造,但算不上有突破之处。作为一位女扮男装的传奇女子,孟小冬本人是热烈的、率直的,同时,也有其娴静优美的一面。而我们看到的银幕上的孟小冬,却似乎率直刚强有余、优美娴静不足。你只能说:章子怡还是章子怡。她咬紧牙关时的表情让我瞬间想起玉娇龙、想起2046里的舞女,这些表情是如此相似,不同的只是场景和戏服。她的表演有很大的同质化。也许,并没有像她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她终究没有与孟小冬的气质融为一体。

总之,影片拥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开篇,这个开篇是2008年底最浓墨重彩、带着浓郁老北京气质的经典开篇。可惜影片在转入梅兰芳中年后就开始中规中矩,越来越有些丧失了开篇先声夺人的气势,尤其在梅孟相识之后,演员很卖力,唱念、身段、手势也时有亮眼之处,但总是流于笼统,缺少让人激动的戏剧张力。我们有时候可以从演员身上看到导演的意图,但又转瞬即逝,无法在演员身上得到更加持久深入的展现。不可否认,此片在细节、背景还原、故事构成上,都在国产片的行进路途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堪称佳作。

㈥ 评论电影梅兰芳

研究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知道优伶的历史。优伶从古代开始一直到那个年代,一直都被当做一种娱乐人的工具,知道近现代各种戏剧才逐渐演变为戏曲艺术,当时这完全是一门取乐的方式,是下里巴人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由于优伶们常常被当做娱乐人的工具使用,他们的地位自然是十分低下的,被当做娱乐的方式,而不是人。
其次需要知道"扮女人的旦角"的由来。中国的封建传统是“男女授受不亲”,历来严禁女人涉足茶园、戏园。至清代不仅禁演夜戏,禁止女人出来看戏,更是多次明令禁止女伶登台演戏。康熙年间,以大清律令禁止女演员登台,哪里发现有女演员登台的,这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就要被撤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曾一度盛行“男旦”的根源。

这里的男旦,也就是梅兰芳在京剧中的角。作为一个顶级的旦角,梅兰芳在台上可以做到"比女人还女人",这除了他技法高超之外,内心也一定有柔美感性的有女性意识的一面,要知道这样的表演绝不仅仅是形,而更在于神,出于心而显于形。

弄清楚这两点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电影中的梅兰芳。导演是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梅兰芳呢?一个美的梅兰芳。从名字到他的表演,极其的柔美,这稍稍带有病态的美感正是一个男旦做到的极致。没有办法让梅兰芳在台下刚拿起大刀砍完日本鬼子,转而又去台上做顶级的男旦。就好像电影里的桥段:“戏外活得真,戏里才能真。”最好的例子就是邱三爷在别的地方看戏,看到有人演梅兰芳的戏,去批评,那个人当即翻脸,这样的戏里戏外的悬殊怎能早就出一个好的旦角?这更与电影开头梅兰芳与邱三爷通信的情节形成对照。导演想要表现的是一种柔弱的美,而这种柔弱之中又带着韧性,距离感。不难看出从小到大梅兰芳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从坚持入行,到不作男宠;从相识孟小冬到对日本人拒演,不是每一种力量都要表现得血脉贲张,热血沸腾;冬日里梅花的那种坚韧与拒人千里之外的淡漠又何尝不令人叹服。导演实际上将梅兰芳塑造成了一个艺术品,有人想保护他,有人想害他,有人想通过他获利,有人为他奉献,他仿佛与这一切都不相干,漠漠然的,他还是一件艺术品,美,这美好与任何人无关。几乎没有人进到他的心里去,孟小冬也只是因为在类似美感的表达上与他有了相通(一种兼具两性特质的个体,奇妙的美感的相通。不难发现,一个是男扮女的男,一个是女扮男的女,不过事实还是证明,孟小冬还是一个凡人,她没能成为艺术品,题外话,不表。)。因此这一解答了你的"而感觉邱三爷是真的艺术英雄"的疑问。管他是艺术英雄艺术狗熊,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是艺术本身。或者说,无论他们为艺术做了什么,他们如何热爱艺术,与艺术本身相比,他们都是卑微的。
实际上电影塑造了两个世界,凡人的,梅兰芳的。就好像最后一句"请留步,我要上戏了"大概是这样的,具体记不清了)。一种真正的不入世的超凡脱俗,一种真正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让他脱开了这个凡世。

关于梅兰芳的夫人,我个人认为这是电影情节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衬托梅兰芳的柔美,用一个女人的彪悍更加能够映衬,男女位置的交错,叠加,与互换是这样一部戏的关键。当然无论局中人与梅兰芳的关系是什么,只要他不是优伶,就是切断的。因为这联系无从建立。

关于这部戏,个人觉得男主角那里有缺憾,尽管黎明是有女性特质的,他也表演得很好,但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与先前的张国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当然这样说对黎明很不公平,因为哥哥他的每一个眼神都是不怎么需要修饰,洒脱自然的,对于一个梅兰芳式的天然去修饰的角色,最好的演法就是不演,因为再多的演技,也只能让你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

都是个人浅见....说得不好还请指正...

㈦ 《梅兰芳》讲的是什么

剧情简介: 梅兰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在清末的中国,戏子的地位等同于娼妓。尽管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受到宫廷的赏识,却因演的是女人,必须半裸地在台上表演。在观众的满足之后,梅巧玲得到的只是鄙视。梅兰芳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而且同他祖父一样,也演的是女人。梅兰芳的伯父告诉他,宫廷里有一种刑罚,就是让犯了过错的戏子戴上一面纸做的枷锁,举起的双手捧着一碗水,纸枷锁撕破了,被罚者就会被乱棍打死。一纸枷锁成了艺人们命运的象征,他们面对着随时被形形色色的乱棍打死的可能,梅兰芳当然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死别 梅兰芳再也没有想到他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谊的老艺人十三燕。十三燕名满北京的时候,梅兰芳尚未出生,他是宫廷的戏子,又是百姓的英雄,但是时代变了。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由于革命的风潮,妇女的解放,扮演女人的男人梅兰芳成了年轻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在他夺目的光芒中,十三燕黯然失色。于是决站不可避免,邱如白对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竟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改演时装新戏,胜负已经放下,输赢无关紧要,他以极大的心胸证明了自己是时代的宠儿。在万千青年学生的追捧下,梅兰芳的新戏大获成功。第三天的竞争变得毫无意义,十三燕输定了。当梅兰芳走进十三燕的家门,想劝说他放弃第三天的演出时,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梅兰芳隐隐感到,十三燕所争的是一样叫作尊严的东西。但他如果继续演唱,十三燕的失败将是惨烈而残酷的。他必须作出选择。 十三燕说过一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梅兰芳遵从了十三燕的决定,他在台上从容地缓歌曼舞,唱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他是唱给他的爷爷十三燕听的,仿佛为他深深热爱的旧时代唱了一首挽歌。 十三燕失败了,死了,但败得悲壮。 死前给梅兰芳留下一句话,“希望你好好地将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 生离 梅兰芳渐入中年,他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名字传遍亚洲。 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梅兰芳就识破了他眼中的忧郁。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在他们的交流中,梅兰芳会被自己太过知心的话语惊住,也会随着孟小冬每一次的欢笑而欢笑。他们一同在台上演出,在戏中将男的变成女的,女的变成男的,他们开始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 这时,走到孟小冬面前的不仅有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更有邱如白。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邱如白对孟小冬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福芝芳的话感动了孟小冬,而邱如白的话摧毁了孟小冬。但孟小冬仍然说,不,我不放弃梅兰芳。 但她其实已决定放弃,为了梅兰芳。 诀别的时候到了,却有人冒充孟小冬的情人,误杀了宾客,刺客本人也被闻讯而来的军警击毙。 孟小冬走到门口对梅兰芳说,畹华,别怕,我走了。 梅兰芳就是在这样悲怆的心境下走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的。他冒着失败的巨大风险,在1930年1月经济大萧条的风雪中,以一个东方女性的身份美丽而忧愁地起舞,用对西方人而言恍如天音的歌喉,轻啼缓唱,她的妩媚和刚勇,悲伤和快乐,集合地成了一个美学。他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纽约的街头,梅兰芳慢慢走着。 孟小冬在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如果你是在纽约演出前看到这封信的,我还是那句话:畹华,别怕。 聚散 梅兰芳恰恰是在纽约首演的当晚知道了事情的真象的。是邱如白为了不让孟小冬走近梅兰芳而雇用了刺客,逼迫孟小冬离开梅兰芳。 1937年,日本军人诱使他劝说梅兰芳登台演出时说,你不能没有梅兰芳。 梅兰芳要去上海了,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决定不再登台演出,而邱如白却说,难道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就永远不演莎士比亚了吗? 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面对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他希望梅兰芳永远留在舞台上。 一位日本军人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后来,这位日本军人自杀了。 当梅兰芳注射了伤寒针,蓄起了胡须走上日本人为他预备的记者会讲台时,他只轻轻说了一句: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然后就晕过去了。 梅兰芳的朋友邱如白站在梅兰芳病床前。他几十年同梅兰芳兄弟般地相处,又甚至几乎成了梅兰芳的敌人。邱如白突然发现,为了了解梅兰芳,竟用了一生的时间。他对梅兰芳说:现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个凡人,也许你一直就是个凡人…… 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梅兰芳又回到了舞台上,他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梅兰芳戴着纸枷锁活了一辈子,但他却坦然地接受了它。他用面对一切的勇气得到了人们的爱。他已经征服了与生俱来的耻辱和恐惧。 当自己已经不是障碍时,一切都不再是障碍。 畹华,别怕。

㈧ 电影《梅兰芳》为什么让人泪目

电影《梅兰芳》让人泪目,因为这部影片不但细腻描述了梅兰芳与大伯之间的“父子”之情,而且还刻画了真挚的兄弟情。。
梅兰芳与他的大伯之间的关系,大伯既是他的长辈也是他的老师。这种亦父亦师的关系影响着梅兰芳的一生。
接着就是梅兰芳与邱如白之间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兄弟”情。是邱如白发现和挖掘出梅兰芳的潜能。顺其自然的带出十三燕与梅兰芳的戏曲对台赛,他们二位是对戏曲的“痴”情。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情愫。影片通过两人戏曲的交流,探讨,演绎。彼此之间也引起了“共鸣”之情。”从而上升到了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广义的“博爱”之情。但。终究也是因为彼此对戏曲的大爱而放弃了个人的小爱。终究也就成了爱而不得。

㈨ 电影梅兰芳影评分析最好标题

电影《梅兰芳》讲述梅先生辉煌的一生,作为一个艺术家,梅先生的存在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国籍。
故事从梅先生的崛起开始,那些美仑美奂的京剧艺术令人难以忘怀。故事最精彩的还是梅先生敢于创新因循守旧的戏剧表现方式,勇敢挑战十三爷的权威,这些昭示着梅先生的时代真正的开始。
一个天才的诞生是不能遮掩和毁灭的,梅先生最大的感悟就是改写“戏子”的称谓,他牢记十三爷未完成的遗愿,做到最好,为唱戏的争到一席之地。这是梅先生的贡献,让京剧成为受人爱戴的国粹。
梅先生的一生浓缩现代中国的缩影,他是迈出封建国门扬威美国的第一中国艺术家,梅先生出国之前,有惧怕的阴影,也曾有情困的挣扎,但他挺过来了,自信的站在世界舞台。“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牢记十三爷的教诲,他从中国走到国际,圆梦中国艺术的国际魅力。

㈩ 电影梅兰芳影评

走出剧场的时候,天还没有黑尽,我恍然地看着散场的人流,想要找寻出那份怅然的缘由,心里却似有团扯不开的棉絮梗在胸口发作不得。在长达两个半小时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试图捕捉和定义自己那种纷繁复杂却又稍纵即逝的情绪,但没等我体会摸咂出其中的真味,剧情的发展却又把我迅速带离去到另一种情感体验。于是,我放弃了要给这出期待已久的大戏一个明确的褒贬取向。没有期待中《霸王别姬》式的酣畅淋漓,也不似《无极》般极尽雷人之能事,《梅兰芳》绝不是“好”与“不好”那么简单。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情节的阶段式推进,我的观影情绪也跟着三步走,从心潮澎湃到开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这三段由于叙事手法和演员表现的迥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准。

而无可争辩的是,讲述梅兰芳的大伯和师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别”篇是最像《霸王别姬》,也是最趋向陈凯歌的艺术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兰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现不俗,而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更是全片的一个亮点,两人的对手戏更堪称是全片的最高潮。叙述梅兰芳与孟小冬感情纠葛的“生离”本应该是影片最出彩的“动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对手戏也一直是本片宣传的看点,而令人颇为失望的是,虽然章子怡的出演让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谨的演技和时而失控的情绪化处理让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场点和雷人指数在此节迅速攀升,观众们的笑声此起彼伏。经过中段的喜剧气氛,在讲述抗战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观众期待的高潮却迟迟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对中日文化冲突冗长的表述和毫无新意的爱国主义说理,加之黎明持续沉闷的表现和孙红雷过分的夸张演绎,使得整部影片很遗憾地在一种延迟高潮的不畅快感和怪异感中戛然而止。

毫无疑问的,“死别”这一章节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若没有此节,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给予《梅》片一个毫不客气的“贬”评,可以说,这精彩的开篇儿撑起了整部影片,而撑起这开篇儿第一章的,绝对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当时被誉为“伶界大王”的京剧名角,与梅家有着三代情谊,梅兰芳叫他“爷爷”,在梅兰芳的大伯去世之后,在实际上担负起了培养梅兰芳的责任,对梅兰芳来说,十三燕既是师父是前辈更是亲人。而由于少年梅兰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剧,这与十三燕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抵触,一场轰烈的擂台赛在两人之间展开。虽然结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终,但正是十三燕教会了梅兰芳“输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兰芳也一直以其死前托付与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为一生的目标,可以说,十三燕这个人物影响了梅兰芳的一生。

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张力的角色,他血性爷们但不严肃死板,他看似不着边际的自嘲调侃字字都在点上,他看似谦卑却敢于权贵叫板,他明里反对梅兰芳革新实际却是其登上事业顶峰的最后助力;处在新旧更替风口浪尖的上的他,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这是陈凯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而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着实把这么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

与梅兰芳打擂的最后一场,他知道自己必输,而输也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但他还是选择了登台,因为对他而言怕比输更可怕。面对被人蓄意破坏后一片狼藉空无一人的“座儿”,他气定神闲地唱完最后一句《定军山》,在他认为“最神圣”的戏台上给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生命划上了完美而悲壮的休止符。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泪的场景,也是能让我找到一些《霸王别姬》的影子的一个段落,虽然陈凯歌一再声明不拿此片与《霸》相比,但作为一位普通的观影者又怎么能不期许能再一次体会如《霸》带给我们的那种酣畅呢?

《梅兰芳》是一部复杂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陈凯歌的艺术坚持也有对票房的妥协,于是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无法叫好,也不能不为其中的部分所动容,我只能怀揣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选择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

阅读全文

与分析梅兰芳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琼瑶电影全集免费观看船 浏览:338
在哪里电影全免费 浏览:379
搜索高分动漫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29
西瓜影音不能用那用什么软件看电影 浏览:411
西班牙电影108时间 浏览:671
垫江微电影 浏览:596
李泉微电影 浏览:436
迅雷电影网站直达入口 浏览:77
2013电影排行榜最新电影 浏览:943
领航短篇电影主题党日 浏览:331
电影主题婚礼策划方案 浏览:1000
离婚了孩子怎么办电影 浏览:625
坠毁点柏林电影天堂 浏览:523
潮汕喜剧电影全集傻子 浏览:568
日本电影58在线观看 浏览:591
地狱男爵3血皇后崛起电影天堂 浏览:212
微电影摸胸床上戏 浏览:572
狗蛋电影大全集 浏览:313
电影华语票房排行 浏览:950
外国人如何在中国投资拍电影 浏览: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