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黨同伐異開創了什麼電影原型

黨同伐異開創了什麼電影原型

發布時間:2025-05-23 07:14:41

① 電影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哪4種

影視藝術是多片種,多形式的藝術,一般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四大類,而每一類別又有多種形式.不同的片種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審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審美特徵,這些特徵是:
(1)直觀視象性.
影視藝術主要提供的是由銀幕或屏幕所顯示的直觀視覺形象,"看"是影視觀眾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視藝術所要表現的一切東西,包括思想,情感,夢幻等等,都應該轉化為可見的視覺形象,為了不破壞"可見性",人物對話語言(比起戲劇)都應壓縮,高度精練.這是因為影視藝術是與攝影分不開的,而攝像機所處理和完成的僅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經改動的客觀物象和經過選擇,加工,改造過的物象),即影視藝術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實紀錄,因而,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才明確地指出"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電影的存在是由於畫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於電影的視覺特性絕對要比電影作為思想或文學容器的性質更為重要."
影視藝術所展示的直觀視象,幾乎可以是無所不包,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世界到精神活動,人們能見到的一切,以及人們難以或不可能見到的,都能用畫面的形象來表現.例如,它能將內心活動具象化,可以通過外在物象的變化來反映(如天旋地轉,可以用房屋,樹木等的旋轉來表現),也可以通過人物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表現(如《魂斷藍橋》中的經典性鏡頭——女主人公在火車站突遇男主人公時的長達幾秒鍾的面部大特寫).即使是潛意識,它也能用畫面形象來表現,如伯格曼②導演的《野草莓》,費里尼導演的《8》等,在這方面都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影視藝術的這一特性,使它更易於被接受和理解,易於超越國界和民族,因而,讓·愛潑斯坦才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即它是一種"象形符號"式的國際語言.
(2)幻覺逼真性.
銀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種"影子",一種"幻相",這些形象所組織構造出來的具有統一性的時空,也是一種幻覺,但是它們卻都具有高度的真實感.影視藝術是以視覺形象的逼真性為生命的,它無法容忍對自己的本性——視覺可信性的絲毫破壞.正如巴贊所說:"電影中的幻景與戲劇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觀眾默許的假定性為依據,相反,它是以表現給觀眾的事物的不可剝奪的真實性為依據的".
比起其他藝術,這種幻覺逼真性,是影視藝術的優勢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態,它擁有繪畫和雕塑所失去的運動,音樂失去的造型,突破了戲劇的時空局限,把文學形象轉化為直接可觀的形象.雖然,銀幕在瞬間給觀眾展示的是世界的一個片斷,但它卻能使人信服這個片斷是與世界的其他部分聯為一體的.銀幕不是畫框,而是窗戶,是將事件的局部展示給觀眾的窗戶.影視空間不像繪畫空間和舞台空間那樣是嵌入世界之中的,而是代替世界而產生,存在的.
影視藝術的幻覺逼真性來自攝影的本性——客觀物質視象的復現.繪畫細致地描繪出事物的原貌,但它們卻不具有攝影那樣使我們相信原物確實存在的力量.此外,影視的幻覺逼真性還來自於影視藝術家的努力,來自他們自覺地按照這一特性來進行創作.例如,鏡頭的組接,就要根據人們觀察外在世界的習慣,按照視覺邏輯來進行.而演員,為了逼真性,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如電影《甘地傳》的主角為了逼真性,甚至絕食數日,使形體和精神體驗更接近原型,來滿足觀眾對逼真性的審美要求.影視藝術的技術發展史,也可以說是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發展過程史,如寬銀幕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類的視覺性質.而立體電影,以及正處於試驗階段的"有感電影","嗅覺電影"等等,把這種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3)時空再造性.
其他藝術也能進行時空重組,戲劇藝術更是必須再造時空,但是由於舞台和劇場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視藝術在這方面有著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自由度.攝影技術和剪輯技巧的發展,使得保持在膠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組合,實質上這就意味著可以從特定的藝術材料中抽取出時間和空間來重新構造.這就是所謂的"蒙太奇"技巧.這樣,影視藝術就能打破現實時空和上演時空的束縛,既可以集中,壓縮,又可以延伸,擴展;既可以自由地轉移,反跳,又可以靈活地跨越,並列,可以說能用心理時空代替物理時空,引導我們自由地穿越時間和空間.
影視藝術再造時空,構建起符合心理的審美空間,可以有多種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在兩個因果性鏡頭之間建立起一種純虛擬的空間連續關系,這種聯接的合理性通過內容的呼應而獲得.例如,在英國影片《燈塔看守人》中,一個發高燒者呼喚著他未婚妻的名字,緊接著出現的是遠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驚醒,就像聽到了他的叫聲一樣.還可以按照視線(內在的)與內心活動來進行空間組合.例如美國影片《黨同伐異》中,一個婦女雙手捧頭,然後驚愕地轉向正面,下一個鏡頭則是她關在獄中的丈夫.甚至還可以直接按照主題,理性地組接空間.例如蘇聯影片《十月》中,一尊大炮正從吊車上下降到工廠的大廳中,下一個鏡頭便是壕溝中的士兵低下頭…….這些組接的空間,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無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卻是合理的.而"任何電影表現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論它在物質上是否真實,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說,影視世界作為一種構造的時空連續體,其空間的性質與真實空間相比,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那麼,它重構的時間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時間的性質.在影視中,時間可以加速和放慢,幾天才能完成的花朵開放,數秒即可,而幾分之一秒的時間流程,卻可以用較長的時間來顯示,如子彈的射出.也可以將時間顛倒,如各種各樣的"閃回"手法,阿侖·雷乃導演的《廣島之戀》,在這方面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讓時間停止(定格),讓時間消失(跨越)等等.其實,影視藝術的空間重構,常常是按時間的重構來進行的,如果說繪畫和雕塑是將時間空間化,那麼影視則是將空間時間化了.
當然,影視再造時空,也不是可以無限自由的,作為藝術,它再造時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現的內容所制約,也應該符合觀眾的心理活動規律.
(4)畫面運動性.
從本質上看,電影是一門採取空間形式的時間藝術."空間形式"決定了造型性(畫面)在影視藝術的重要地位;而"時間藝術"又決定了運動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畫面運動性是影視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正是連綿不斷的運動著的畫面,給影視帶來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觀眾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國電影藝術家雷內·克萊爾說過:"如果確實存在一種電影美學的話,那麼,這種美學是在法國,在盧米埃爾兄弟發明攝影機和影片的同時誕生的.這種美學可歸結為兩個字即'運動'."可以說,沒有畫面的運動,就沒有影視藝術.
這種畫面運動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被拍攝對象自身的運動,只有影視才能完整地,真實地展示事物的運動,而影視也對運動著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其次是指包含著因攝影機的移動以及鏡頭焦距的變化所造成的運動感.所謂"攝影機的移動",不僅可以追隨正在運動著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動的背景不斷變化,這就可以造成一種特殊的運動感.這種運動感並非在於事物自身的運動,而是由於鏡頭的推,拉,搖,移與變焦所造成的運動的幻覺.
畫面的運動,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這種節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長鏡頭的運用所製造出來的,是將鏡頭按不同的長度(這既取決於鏡頭的實際長度,又取決於內容刺激觀眾所產生的時間延續感)和強度(景愈近,心理沖擊愈大)關系將其聯接起來而產生的.影視畫面運動的節奏,是情節發展的脈搏,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情緒氣氛,或緊張,興奮,恐怖,喜悅,或沉悶,壓抑,傷感等,能修飾和強化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畫面運動的節奏,不僅僅是根據拍攝對象的運動速度和強度來確定,也不只是根據情節進展來確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畫面內容所激發起的觀眾的興趣的程度來確定.例如,鏡頭短,不足以展示內容的內蘊,但鏡頭冗長,就使人厭煩.如果鏡頭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時切斷,並由另一個鏡頭所替代,注意力就會不斷被抓住.因此,所謂影視藝術的節奏並不僅僅意味著抓住鏡頭的時間關系和景深的變化,更是鏡頭的延續時間和畫面的強度與他們所激起並滿足了注意力運動的一種結合.應該指出,影視藝術的配音也對節奏的形成有較大的作用.

② 求KINO VIDEO電影公司的資料

說到美國的藝術碟商,一般人首先想到標准(CC)公司,其實美國有追求的品牌還有不少,Kino Video就是比較不錯的一個。它也致力於出版經典影片,而且專走冷、偏、刁的路線,靠這招贏得不少關注,像前段時間的巴斯特·基頓和茂瑙套裝,甚至還有不少非洲導演的作品。目前市面上出現了KINO公司的幾部力作,部部大有說頭,且聽我慢慢道來。

《黃金時代》 法國,1930年出品。

這部電影來自西班牙大師布努艾爾,是繼《一條安達魯狗》之後又一經典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布努艾爾繼續和達利合作寫劇本,寫完後兩人就鬧翻了。影片以性愛、狂想來對抗世俗,犀利的批判色彩嚇得當時的保守派人士慌作一團。這部電影無異於往他們的公廁里扔了顆炸彈,自然引起公憤。

本片當年遭到多國禁映,被禁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因為一些稀奇古怪的鏡頭。比如片中一位美女本來跟帥哥接著吻,可帥哥有事先走,美女感覺孤單,只好很投入地去吻身邊大理石雕像的腳趾。影片以一場蠍子大戰開始,相當有創意,更毒的是在蠍子廝殺拚鬥之時接入坐在岩石上神聖的主教。諷刺還不過癮,在片尾,布努艾爾索性讓人把主教從窗戶里直接扔下樓。超現實玩成這樣,倒有點像無厘頭,但當時人們卻完全承受不來。這種電影,不被禁才怪。

影片好像有一條愛情故事做為主線,但這不過是導演用來戲弄觀眾的借口。此外,對上流社會的嘲諷也隨處可見,比如一輛老破馬車出現在西裝革履的上等人聚會當中,悠得自得地慢慢駛過。自由自在的結構控制,大量生猛的影像和無邏輯拼貼——簡直讓人懷疑布努艾爾是周星馳的祖師爺。

本片長63分鍾,畫質一般,畢竟年齡太高;翻譯尚可,因為對話太少。版本難得,百分百推薦收藏。

《父親》 匈牙利 1966年出品

可能國內觀眾對本片導演、編劇伊斯特凡·薩伯不太熟悉,他可是匈牙利國寶級的電影人物,拍了四十多年電影,得了一大麻袋的電影獎項。這部《父親》也算他名留影史之作,1967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在碟片介紹中還把本片與《四百擊》和《天堂電影院》相提並論。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兒對自己死去父親的思念和回憶。他在腦海里編造自己父親的英雄故事,對同學說父親是游擊隊員、醫生。電影也借著小男孩的角度,去看周圍世界和政治、社會的變遷。可以說這個題材小中有大,被導演表現得既真摯動人,還帶有點反思意味。

本片有著出色的攝影,讓我在前幾分鍾內就徹底入戲,而且薩伯的導演手法相當巧妙,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主觀鏡頭,把小男孩對父親的感情表現得真實可信。影片最讓人開懷的地方,是小男孩總在回憶里把父親美化成英雄人物甚至是領袖人物,鏡頭語言也隨之跳躍起來。整部電影清新又不浮躁,還有一個勵志的結尾,絕對適合小時候常對老爸不爽、長大後又有點後悔的男人們觀賞。

KINO公司很照顧匈牙利電影人的情緒,薩伯的作品一共出過三部。本片長85分鍾,畫質修復得不錯,翻譯基本合格。可惜的是沒附帶花絮內容,但仍值得收藏。

《浮士德》 捷克,1994年出品

「影迷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楊·史雲梅耶的,一類是看過他的作品並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這句話出自《紐約客》。幾十年來,捷克導演史雲梅耶以他夢幻般的超現實動畫作品令世界著迷,他的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破布,通通都能出奇搞怪,讓人驚嘆。

雖然老楊以動畫著稱,但只要是看過《浮士德》的人,沒人敢不認為楊·史雲梅耶是個真正的電影導演。這部電影雖然是他嘗試真人與動畫結合的第二部長片,但已經完全展現他拍非動畫電影的深厚實力。《浮士德》的前十五分鍾,沒有一句對白,全憑純粹的視聽語言吊人胃口、推動故事,妙的是還能把神秘、荒誕的氛圍展現得入骨三分,那種奇技淫巧般的想像力讓人看後久久難忘。這種導演水準,放到哪裡都夠得上頂級的。

本片根據浮士德的故事原型,在導演的重新詮釋下,背景移到了現代的布拉格街頭。故事主人翁只是街上的行人,卻被誘到一家怪異劇場的後台扮演成浮士德,並與魔鬼達成交易。史雲梅耶用天馬行空式的剪輯手法,把真人與動畫以一種近乎瘋魔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最終想表達的依舊是沉重的關於靈魂的思考。但最能影響觀眾的,還是他強烈的個人影像風格。

KINO公司推出本片,絕對符合其獨特品味。片長97分鍾,畫質不錯,翻譯尚可。所有鍾情新奇古怪電影的朋友們,建議人手一張。
發行的影片卡門在塞內加爾 Karmen Geï (2001)
貓咪少女 Take Care of My Cat (2001)
愛我就搭火車 Ceux qui m'aiment prendront le train (1998)
柯南上尉 Captaine Conan (1996)
藍 Blue (1993)
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3)
太不小心 Careful (1992)
L.627 (1992)
加里里的婚禮 Urs al-jalil (1987)
鄉村星期天 Un Dimanche a la Campagne (1984)
UTU (1983)
Before the Nickelodeon: The Cinema of Edwin S. Porter (1982)
錯誤的證人 Fälschung, Die (1981)
鐵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
德爾蘇·烏扎拉 (1975)
The Maids (1974)
聖保羅的鍾表匠 L'Horloger de Saint-Paul (1974)
Coming Apart (1969)
柴可夫斯基 Chaikovskiy (1969)
Eva (1962)
Léon Morin, prêtre (1961)
Bonnes femmes, Les (1960)
馬布斯博士的一千隻眼 Tausend Augen des Dr. Mabuse, Die (1960)
沒有面孔的眼睛 Les Yeux sans Visage (1959)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Eléna et les hommes (1956)
小逃亡者 Little Fugitive (1953)
驚懼驟起 Sudden Fear (1952)
Pandora and the Flying Dutchman (1951)
鄉村牧師日記 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1951)
風流劍俠 Cyrano de Bergerac (1950)
不公平的遭遇 Raw Deal (1948)
The Long Night (1947)
血濺虎頭門 Brute Force (1947)
羅馬不設防 Rome, Open City (1945)
It Happened Tomorrow (1944)
Hangmen Also Die (1943)
開往慕尼黑的夜車 Night Train to Munich (1940)
牙買加客棧 Jamaica Inn (1939)
Sidewalks of London (1938)
毫不神聖 Nothing Sacred (1937)
一個明星的誕生 A Star Is Born (1937)
Tell Your Children (1936)
Maniac (1934)
Liliom (1934)
無糧的土地 Las Hurdes (1933)
吸血鬼 The Vampire (1932)
The Monster Walks (1932)
老黑屋 The Old Dark House (1932)
紅樓艷史 Love Me Tonight (1932)
禁忌 (1931)
藍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土地 Earth (1930)
月中女 Frau im Mond (1929)
墮落少女日記 Tagebuch einer Verlorenen, Das (1929)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 (1929)
The Man Who Laughs (1928)
船長二世 Steamboat Bill, Jr. (1928)
軍中紅粉 Sadie Thompson (1928)
間諜 Spione (1928)
將軍號 The General (1927)
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
大學 College (1927)
黑奴籲天錄 Uncle Tom's Cabin (1927)
It (1927)
萬王之王 The King of Kings (1927)
偽善者 Herr Tartüff (1926)
Battling Butler (1926)
The Son of the Sheik (1926)
浮士德 Faust (1926)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25)
靈與肉 Body and Soul (1925)
沒有歡樂的街 Freudlose Gasse, Die (1925)
七個偶然 Seven Chances (1925)
尼伯龍根之歌 Nibelungen: Siegfried, Die (1924)
最卑賤的人 Der Letzte Mann (1924)
火星女王 Aelita (1924)
航海家 The Navigator (1924)
待客之道 Our Hospitality (1923)
三種年齡 Three Ages (1923)
鍾樓怪人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923)
血與砂 Blood and Sand (1922)
諾斯法拉圖 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1922)
羅賓漢 Robin Hood (1922)
The Electric House (1922)
The Haunted House (1921)
奧凡斯風暴 Orphans of the Storm (1921)
三劍客 The Three Musketeers (1921)
啟示錄四騎士 The Nut (1921)
作為我的妻子 Be My Wife (1921)
佐羅的面具 The Mark of Zorro (1920)
The Saphead (1920)
The Penalty (1920)
Outside the Law (1920)
卡里加里博士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東方之路 Way Down East (1920)
凋謝的花朵 Broken Blossoms (1919)
男人與女人 Male and Female (1919)
與眾不同 Anders als die Andern (1919)
瓊女士 Joan the Woman (1917)
黨同伐異 Intolerance (1916)
海底兩萬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16)
A Fool There Was (1915)
Carmen (1915)
欺騙 The Cheat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Judith of Bethulia (1914)
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 (1914)
卡比利亞 Cabiria (1914)
Traffic in Souls (1913)
月球旅行記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

③ 中國電影歷史

在中國電影世紀史上,新時期電影佔有突出地位,這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佔了五分之一,在各個時期中時間最張;而且因為它特色鮮明,個性突出,顯得最為豐富多彩!
從1976年10月一舉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矛盾徘徊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電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罪行這一中心內容外,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恢復被「四人幫」定為「毒草」、大張撻伐的建國後「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組織寫以同「四人幫」斗爭題材為重點的影片創作。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復映片受到了觀眾如飢似渴的歡迎;這些影片的創作者,也取得了相應的精神解放。同時出品了近50餘部故事片,特別是「十七年」間已有成就的導演如成蔭、謝鐵驪、謝晉等的重新拍片,顯現了某些創作上的生機。但總的說,那時人們的思想還不是很解放,在創作上、思考問題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顧忌,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開始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的這一時期的開端,人民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意氣昂揚。它帶來科學文化的春天,文學藝術的春天,也帶來了電影的春天。
從那時起到現在,經過了20年的發展,中國電影藝術同其他文學藝術類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走過了一條並不筆直、平坦,然而卻是發展向上的道路。在這個進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這是任何一個處於大變動的社會都在所難免的。但經過黨、政府和全體電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還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電影界思想空前活躍,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以總結建國後電影的歷史經驗、解放思想為突破口,人們不斷開拓電影創造和理論的新思路。電影和搞電影創作的人,都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既然這樣,那麼作為社會的人的電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矛盾、分歧和斗爭。在1979年10月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同志在祝詞中重申:「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同時指出,「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這些,以及祝詞中的其他內容,有利於統一電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導電影工作的健康發展。那以後,電影藝術創作和學術理論上,都開始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在學術理論上,從1979年春《人民日報》開展「怎樣把電影工作搞上去」的討論以及隨後《電影藝術》關於「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的討論起,在以後數年裡。電影藝術思想空前活躍,大體是暢所欲言的。關於電影與戲劇、與文學關系的討論,關於電影美學、電影本性的討論,關於電影民族化的討論,關於電影創新的討論,記實性美學的被張揚,以及對西方傳統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如蒙太奇理論、長鏡頭理論、結構主義符號學、女權主義、文本分析、原型批評,以及其他現代與後現代理論的被譯介和引進,還有對中國傳統電影理論及美學的討論,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國後從來所沒有過的蔚為大觀的學術現象。他們程度不同地、或顯或隱地影響了創作,特別是促進了電影創作者對於電影理論乃至整個文化理論的重視。加以各種影展、回顧展的舉辦,各種評獎活動、電影節參賽,還有電影創作界和理論界的走出去、請進來,都大大地增加了國內的和國際間的電影交流,拓寬了電影工作者的眼界。與此同時,台灣、香港地區以及各外國影片的引進放映,及與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鑒的機會。這一切藝術現象和相關條件,構成了新時期電影的一大特色。有學術氣氛的電影發展和沒有學術氛圍的電影發展,確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應當指出,在這些電影藝術討論和爭鳴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個誰是誰非的科學判斷。因為這還需要歷史的證明和實踐的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都有益於中國電影的進步和電影學術自身的發展;比較好地做到了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討論,造就了一個寬松的學術環境。在新時期的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建樹,他們的論文、專著和結集,把中國電影學術園地裝點得一派生機。
同學術理論的空前活躍同步,是創作的繁榮興盛。1979年,改革開發的頭一年,電影創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一年共生產故事片(含舞台藝術片、下同不贅)63部。「《從奴隸到將軍》、〈淚痕〉、〈吉鴻昌〉、〈歸心似箭〉、〈啊!搖籃〉、〈苦惱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槍聲〉、〈生活的顫音〉、〈櫻〉、〈傲蕾∙一蘭〉、〈苦難的心〉、〈海外赤子〉、〈神聖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導〉、〈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這個長張的多達22部的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的故事片名單,足已印證這一成就。如果我們對這個名單稍加分析,不難進一步發現,這里不僅有題材內容的豐富性,如歷史和革命歷史、揭露「四人幫」罪行、「四化」建設、少年兒童、華僑故事、中外友誼、民間藝人命運,而且有著樣式形態的多樣化,如正劇、悲劇、喜劇、傳記、驚險等。從主創人員的層面考察,這里既有建國後「十七年」已經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創作經驗的編導藝術家。在前一類被人們已經習慣地稱之為「第三代」導演的創作中,他們在追尋現實主義回歸的意向里,力求藝術的真實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內容盡可能完美的統一,並力求寫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來。同樣是歷史人物題材的影片,《從奴隸到將軍》寫的緩急、凝重,而《吉鴻昌》則奔放、激越;〈啊!搖籃〉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槍聲〉的懸念性,〈淚痕〉的嚴謹,〈苦難的心〉的深沉,〈歸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的清喜劇風味,都使這一代導演的創作,在現實主義的一致的前提下,顯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從這個名單中看,「文革」前電影學院畢業而這時才有機會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導演的作品,佔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櫻〉、〈小花〉、〈苦惱人的笑〉。他們同樣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藝術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藝術方法及形式的處理上,力圖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櫻〉的記實性手法和記錄片式的攝影處理,〈生活的顫音〉把影片的故事結構同音樂的曲式結構疊套一起,〈小花〉中過去和現在的時空交替並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區分開來,〈苦惱人的笑〉把幻境、夢境和現實交叉組接,以人物心理構成統一的線索;這一切都標志著創作者在藝術構思上的用心。盡管這些影片帶有相當程度的實驗性,從而程度不同地顯出這樣或那樣的稚嫩痕跡,但他們的創新勇氣極為可嘉,其作品也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國電影創作生產豐富的一年」,「涌現了一批題材、樣式豐富多彩、內容、樣式有所創新,有一定藝術質量的好影片」,「有了一個帶有轉折性的、十分可喜的進展」。

閱讀全文

與黨同伐異開創了什麼電影原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一彈app怎麼看電影 瀏覽:953
電影院上映什麼電影 瀏覽:904
你的名字電影在電視機怎麼搜 瀏覽:550
電影賤客韓國完整版 瀏覽:936
上海大學電影學院2019美術 瀏覽:909
樂高大電影國語免費觀看 瀏覽:820
北京電影學院本科2021 瀏覽:442
夜天子電影免費觀看全集 瀏覽:607
二戰電影戒指百度 瀏覽:937
漫威電影上映時間順序觀看 瀏覽:331
男女第一次看電影時間 瀏覽:233
2015喪屍題材電影排行榜 瀏覽:998
微電影式宣傳片 瀏覽:476
手機網頁看電影 瀏覽:872
街上免費檢查電影 瀏覽:666
樂視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908
九一自傳電影免費 瀏覽:706
從大象肚子鑽進去哪個電影 瀏覽:18
廣安哪裡看電影 瀏覽:383
哈利完整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