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學理論:如何欣賞文學作品
如何欣賞文學作品
——論寫作三要素——
我們該怎樣來觀看(欣賞)別人的文學作品?是以一種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的態度,還是以一種滿腹狐疑、淺嘗輒止、心神不寧的情緒?
「美」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向來有著不同的標准,而社會的一貫的責任也僅僅是劃分美醜,而不是區別它們的程度。文學作品也是這樣,我們常常可以區分什麼是好的文學作品什麼又是不好的文學作品,然而一說到它們的好壞程度則就因人而異了。一般而言,某個群體來衡量它們好壞程度的標准都是以這個群體中的某些佼佼者的審美觀來作為評判標準的。然而,真正的「美」是運動的、上升的、充滿了變化的。是的,如果「美」有了一個標准,那麼它就一定不能稱之為「美」了。
人類有著一個這樣的劣性,那就是——思想一旦成形,便對任何他所不熟悉的事物充滿敵意,接受的過程不僅漫長而且也是起伏不定。這就回到了開始提出的問題,我們該怎樣來觀看別人的文學作品?這首先是個態度或者說情緒問題,其次才是個水平問題。如果擁有了正確的態度,那麼我們該怎樣來觀看別人的文學作品呢?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定包含了三個要素——文筆、創意和結構。
文筆是讀者最先感受到的。文筆包含了三個要素——節奏、重復補充以及矛盾整合。文筆中的節奏分小節奏和大節奏。如果僅僅是文字的變化即為小節奏,而如果加上了文筆中重復補充和矛盾整合的變化則稱為是大節奏。重復補充是對所敘述事物的進一步的描述,而矛盾整合是從所敘述事物相反的角度的更進一步的描述。
創意是讀者最感興趣的。創意包含了兩個要素——情節創意和主旨創意。情節創意是一些相互獨立完整又彼此關聯的小情節組成,它們為主旨創意服務。情節創意的兩個要素是——獨立完整以及相互關聯。主旨創意是作品的核心,分成三個高度(或說具有三個性質)——故事性、主題性、思想性。故事性強調故事完整有趣,處於最低的位置;主題性是指這個完整有趣的故事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處於中間位置;思想性則具有普遍性、指導性、總結性,位置最高。主旨創意的三個性質可同時兼具,也可只具其一。
結構是讀者最不易感受到的東西。好的作品常常使我們在不知不覺就能看完,而且還常常是過目不忘,回味無窮,而不好的作品看起來則顯得有些度日如年。這就是結構在作怪!結構就是整部作品的節奏,包含了三個要素——文筆的大節奏、情節創意的節奏、主旨創意的性質。它既是上述兩項的一種有趣組合,又完全獨立於上述兩項,它是作者綜合能力的體現,是一種敘事的能力,一種對寫作、生活的認識,一種反思,也是一種深沉的、強大的、無私的、含蓄的力量。
文學創作最重要的就是節奏,這么看來,寫作的確有些像作曲,而欣賞作品也應該和聆聽音樂一樣。
欣賞文學作品和欣賞任何一件事物一樣,如果不了解製作過程,也就無法更好的欣賞它們了。
如前所述,「美」是運動的、上升的、變化的,它從來也就沒有一個標准,而人類恰恰因此而要苦苦追求。因而,上述的這些所謂的「文學要素」,其實也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淺薄看法,而非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美的文學」的標准。
小說物的欣賞(1)
文學作品大致分為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這里要說的是小說的閱讀。
小說有三要素,深動的物形象,完整的故事節,物活動的典型環境。這三要素中,生動的物形象就是不能少的。因為小說是以塑造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對物進行多種描寫來達到作者想要達到的目的。
所謂真實是不能超過現實去創作,比如要塑造一個物,而這只是一般老百姓而且沒有文化,可你在進行語言描寫時他卻說出了很震驚的話那就失真。有些事你在描寫時不能超過時代的局限,假如你現在寫汽車能夠在天飛,除非是科幻小說,不然也是失真,因為現在還沒有那種科技平。
更沒有必要將作品中物同作者強牽在一起,尤其是一些題材豐富且多產的作家,你能說裡面的物都是作者嗎,他或她一能擔當那麼多角嗎?除非演員。所以讀小說的朋友不要問作者寫的是真的嗎?那真的又是誰呢?我覺得這樣問很好笑,我們讀小說就是看他揭露的社會現象存在不,物描寫形象不,生動不。
《紅樓夢》,《西遊記》。《三演義》的功之一就在於他們對物的描寫。《紅樓夢》里那麼多,他們的外貌,心理,語言,動作,沒有一個雷同,那連二N奶,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哪一個不是形象逼真。《西遊記 》雖然許多幻想的分,但是每個物都具有鮮明的形象。《滸傳》單那一百零八位英雄豪傑就個個躍然紙,我們做栩栩如生,當讀者讀著這些物的時候就有如見其,如聞其聲的感覺,好像這些物就在我們的面前。通過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的描寫,將這些物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歷經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長河,但古時候物的言談舉止就在我們面前活生生的再現出來了。
小說物的欣賞(2)
一節談到要放棄追求文學作品的真實,並非這小說就是空來風,那些事件就是作者的捏造或憑空去想出一件事來。
無論什麼小說,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先有事實再有小說,《西遊記》雖有很多幻想份,但唐僧到西天取經是真事兒,那些魔鬼怪,神仙就有很多是作者的想像了。所以一名功的作家,他除了要具有很高的文學底蘊外,還要有超乎常的想像能力,沒有這兩項能力寫小說或要寫出功的作品就了無稽之談了。
在文學作品中,許多具有誇張的特點,比如神話,童話,沒有誇張就沒有這種體裁的誕生。通過現實中的一些小事經作者那麼一想像,一誇張,原本三兩句就講完了的故事,結果有了一大部小說出世,這就是所謂文學要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緣故。
其實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物描寫是很功的。無論外小說還是中小說,在我們看完小說後並非那件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而是某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這些事都是做的,那就是小說為什要以塑造物形象為中心了。沙翁筆下的哈姆萊特,巴黎聖院中的伽西莫多,安徒生童話里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莫泊桑《羊脂球》中那個女以及那一群逃難的貴們 ,中歷史小說中的諸葛亮,劉備,關於,張飛, 宋江,李逵,孫二娘······正因為有作家對物的出描寫才有那些正面物留給讀者不可磨滅的印象。
可以說要不是作家對物的描寫恐怕那些歷史不會家喻戶曉,比如商紂王,蘇妲姬,楊貴妃,李世民。說到這里,有朋友恐怕就要問,你不是說小說里的物不要同現實的物掛鉤嗎?這些物都是真實的,可又怎麼講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談到小說的分類,因為小說的分類有很多不同標准,有的按篇幅的長短分,有的按題材分,有的按內容分········面說的真實物是歷史題材,所以這類小說要求具有真實,尤其物的份,地位歷史事件,歷史年代都不能有差錯,要不然後就會抓住某個問題大做文章,乃至推翻原創。
不過當代小說中很少記敘歷史,大多都是些有關故事或商場官場的一些爭斗,或描摹的崇高,或描述生活的刺,或揭露官場的黑暗,或點撥商場的可怕········當然這些小說不能就說他寫的就同某完全不沾邊,因為文學作品還有紀實作品與純文學作品之分,比如魯迅小說中就很多是他自己的原型,如《社戲》里的迅哥兒就是他的童年時代。但是要生硬的去同作者掛鉤,讀者要去猜猜就是作者本,我覺得這樣讀小說太累。
有位作家在同我討論這苦衷時就在我博客里貼「蒲松齡寫了那麼多鬼怪的故事,難道他是鬼,是怪?」的帖子。我覺得這問很切實際,是阿,作家嘛,總不能寫什麼就是什麼吧?
小說故事節的欣賞(1)
前兩節談到小說物的欣賞,這節談談小說清節的欣賞。
一篇小說,一定要具備故事節的完整,這就是開端,發展,高*,結局,有的小說還有序幕和尾聲。這完整的故事節是小說三要素中的第二要素,因為小說以塑造物形象為中心,可是物不能夠閑著,他得做事,因為要對物進行多方面的描寫,比如心理,動作,語言,外貌等。通過這些描寫來塑造物形象,這些描寫就得有一個平台 ,既要進行動作描寫,那物就得有所行動,在小說里,作者一般都不說誰好誰壞,作者的憎惡喜好都在他對物的描寫。在《紅樓夢里》曹雪芹有過說賈政是偽君子,是封建社會的衛道士嗎?有過說賈雨村是騙子,是政客是流氓嗎?沒有這樣的褒義詞或貶義詞,這都是讀者對物格特點進行歸納總結時用的形容詞。所以物同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就像的骨般不可分割。
前邊說過一個兩三句話就說完了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可能就是千字乃至萬字的小說作品。因為這故事節讓作者採用很多表達方式,描寫手法。要用很多語言,單就表達方式來講,就有敘述,描寫,說明,抒,議論等。假如一篇小說採用多種表達方式那你的小說可能就功了一半,然後對物進行這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你小說中的物想像,來完故事節的發展,
一篇好的小說,在創作過程中,作者還會給節設置懸念來引發讀者興趣,讓讀者產生一個又一的疑問,這樣小說就達到了吸引讀者的效果。
再是小說的故事節一般都不是平鋪直敘,提倡故事節的跌宕起伏,這樣你的小說就會引入勝。當我們在看電視電影時,往往有明明是故事的結局了,謎底馬就揭曉了,可是卻有出意料的節出現了,尤其是一些匪片,好的片子在觀眾鬆了一後,馬為物的命運或悲或喜時節又來了個大轉彎,讓我們不得不慨嘆作者手法的高超。
所以一篇作品是作者在簡單故節基礎的加工,一篇文學作品有很多是作者的虛構,作者的想像越豐富,小說就越精彩,閱讀的就越多。好像一盤美味的佳餚,沒有廚師的高超手藝,那生,生菜就無敢吃或無想吃,即使做好了,假如沒有調料沒有火候,那也沒有吃客,廚師手藝越是高超吃客就越發的多。
小說故事節的欣賞(2)
小說該將讀者引進自己的故事裡,同小說物一起或喜或悲,這共鳴。判斷一篇好作品的主要標准就是看看你的小說同讀者的共鳴有多少,能同多少讀者產生共鳴。原則作品產生共鳴的越多越好,說明你的小說映了大多數的心願或者共識。當然有的作品因為不能讓讀者領悟,或者沒有能同這社會的需求相吻合,這類作品一般是超前的,那就只有少數能看懂,沒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與鑒賞能力的是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看不到實質,就如同《西廂記 》曾經被列為書,因為那時的婚姻形式為父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是犯大忌的,可是青年們卻地看了,因為那正應了青年一代的感需求與婚姻形式的需求。
那麼這些小說為什麼能同讀者產生共鳴呢?因為那裡面的描寫出神入化,物栩栩如生,節跌宕起伏,應當說占著小說的主流, 這在前面已經談過。這里我要談的是如何進行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分白描與濃墨重彩,還有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在一篇小說中倘若沒有細節描寫就如同一個光有骨架而沒有四肢,沒有五官,沒有細皮嫩,誰願意看那骨架的呢?所以女要化妝,要將胭脂與粉底搽在們最看的臉,我雖然不搽粉,但我懂得女裝扮的目的,自己欣賞給悅己者欣賞。一個打扮入時的女總是招徠很多羨慕的目光,這其中有女的,也有的,倘若打扮不得體,那就會有很多懶得看,這作回率。小說同女一樣,有的小說讓不釋手,看了一遍還想看第二遍或者第三遍,比如《紅樓夢》我就看了三遍,就連我們的領袖毛老家也看了三遍。當你的細節描寫得體時你的小說是功的,倘若你的細節不得體那麼你的小說就會宣告失敗 。
幾句話可以說完的事件,在大作家筆下卻是寫得繪聲繪。比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那幾拳打得是何等的大快心:
「你是個賣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也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打得鮮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里只:「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提起拳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兩邊看的懼怕魯提轄,誰敢向前來勸。
鄭屠當不過,討饒。魯達喝道:「咄!你是個破落戶!若只和俺硬到底,灑家倒饒了你!你如今對俺討饒,灑家偏不饒你!」又只一拳,太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里只有出的,沒了入的,動撣不得。」
作者在這里調動了所有的感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觸覺,讓讀者如同臨其境,對鎮屠這個為患一方的惡霸被打真是大快心,對於魯提轄的三拳的落腳點都是那麼的恰到好,我們不得不為作者的寫作技巧手。
當然這些描寫還是前面談到的需要作傢具有豐富的想像與聯想,這些想像與聯想已不是憑空想像的,那要同生活貼近,有時就得體驗生活,比如我在寫《丟失在網路里的靈魂》這部小說前,是我在同朋友喝茶聊天時聽說她的朋友在兩年內就同近百發生了關系,而且全是在網認識的,還都是些比較高級的知識分子或生意,朋友們都稱她為高級軍。可是我想不通她為什麼會同那麼多認識,我在聊天時所接觸的都是些層次很淺的物,所以我進了uc,在那裡我找到了女主公生活的平台,就想像她做了節目主持,這樣物賴以生的空間就有了安排,當然這兒要聲明一點的是我並非什麼大作家,只是我創作的一天粗淺的體會
小說的環境欣賞
壞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分析小說一般都是分析小說的三要素,當然還要分析它的主題思想,遣詞造句,所以環境的欣賞也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環境是小說中物活動的場所,每一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定的場所,可以說沒有場景就沒有故事,所以壞境在小說里是必不可少的。
好的環境描寫可以烘托氛,可以從那裡讀出物的或喜或悲,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恨仇,還可以領悟當時社會的經濟與百姓的生活狀況。可是環境怎樣選擇呢?電視電影,導演要選擇同劇本相吻合的外景,那麼小說也要作者選擇同物相吻合的場所,倘若同物的份地位不相符,那你的小說也算得是敗筆了。
在電視電影里,有布景,那是給以視覺享受,在小說里就只能給你感覺的享受了,當然作者會通過所有感覺來寫環境,比如魯迅的《社戲》有那麼一段精彩的環境描寫: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中撲面的吹來;月便朦朧在這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里。
嗅覺,發散出來的清香,觸覺,吹來的,視覺,朦朧在里的月,還有淡黑的起伏的連山,聽覺,婉轉悠揚的橫笛這些描寫意在調動讀者去想像去聯想,讓你感受少年們的喜悅心,讓讀者也沉浸在喜悅之中。
B. 說說你對戲劇文學和電影文學的了解
相同點:都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手段)和很高的文學價值。二者從源頭上來講都是劇本。
不同點:電影文學是區別於戲劇文學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戲劇文學是一種與小說、散文、詩歌並列的文學體裁。
戲劇文學劇本的台詞是一種特殊的,也是很難掌握運用的文學語言;這一點和電影文學不同。
電影文學主要指電影劇本,還包括影片中的解說詞、歌詞等。電影劇本可以是劇作家根據生活直接創作,也可以根據其他文藝作品改編。電影劇本用文字塑造藝術形像,反映社會生活,表現編劇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態度,是一種文學作品,可以供讀者閱讀和欣賞。電影藝術有著豐富的表現手段。
戲劇文學,通常指戲劇劇本。戲劇有廣狹二義:一是話劇、歌劇、戲曲的總稱,一是專指話劇。狹義的戲劇文學也專指話劇劇本,廣義的戲劇文學則應包括歌劇劇本、戲曲劇本在內。一般多取其廣義的概念。戲劇人物的逼真性、戲劇沖突的尖銳性、戲劇場面的集中性、台詞的口語化和動作性構成了戲劇文學的四大審美特徵。
C. 如何評論一部電影,如何寫劇本
劇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
D. 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電影是導演或編劇向世人表達自己的世界觀、愛情觀或者對某些現象的看法,好比文學是文字作品,電影就是影像作品,一部好的電影具備很多的必要條件。都說一部影片一百人看有一百種感受對我自己來說電影是感性之後再得到理性思考的東西首先要愉悅或者打動了某一部分人哪怕一個人。
其實,想要去欣賞一部電影,要結合電影主人公所處的年代背景,以及相關的人物關系,用心去觀看自然就會體會到導演以及演員想要傳達的感情了。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看,用心看自然就會體會到當中的情感了。
E. 電影劇本到底有什麼特點和戲劇劇本有哪些不同
影視劇本的特點
第一,「視覺造型性」,影視劇本中的一切表述,必須能夠用熒幕或屏幕上可視的畫面表現出來。
第二,鏡頭的轉換、組接是影視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其中包括「蒙太奇」手法,影視劇本還必須體現出這一特點。
第三,考慮聲音因素。影視雖然以視覺形象為主要表現手段,但也是視聽結合的藝術,影視劇本必須能夠發揮聲音的作用,才能使影片或電視劇取得圓滿效果。
戲劇劇本特點
第一,利用人物的對話刻畫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第二,符合戲劇要求,有戲劇性;
第三,選材有限制、表現要集中。
影視文學劇本和戲劇劇本的相同點:影視文學劇本和戲劇劇本一樣,不是一個純粹獨立自主的體系,而是整部電影和電視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它的「基礎」和「第一道工序」。他們的不同點,影視劇本不是供演員在舞台上扮演角色,而是為了攝製成活動的影視畫面,這樣就導致了它本身的獨特性。
F. 以電影《魂斷藍橋》最後一段劇本文本為範例,談談你對影視文學特徵的認識 急用...
「影」,即電影,「視」,即電視。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把繪畫與戲劇、音樂與雕塑、建築與舞蹈、風景與人物、視覺形象與有聲語言聯結成為統一的綜合體。 其主要特徵是: 第一,從高度綜合的角度對生活作出反映,把一個富有藝術的真實世界的情景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而其他藝術很難做到這一點。 第二,綜合了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成為建立在時間與空間交叉點上的藝術形象。電影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都以人和人的靈魂、人的感情為研究對象和描寫對象,具有敘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學手法來表現人物,反映生活;又採用文學的基本工具——語言藝術來刻畫人物形象。所以,這種文學樣式兼有電影性和文學性。
然後自己結合劇本就OK啦!
G.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H. 什麼是電影文學劇本.
一、電影文學是文學大家族裡的一部分 何謂電影文學?從含義上說,它是專為拍攝電影所用,是緊緊服從於電影生產需要的一種文學類型。它的誕生要比電影晚25年左右。直到本世紀的20年代,德國才第一次出版電影劇本。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是1925年發表在《東方雜志》上的由洪深編寫的《申屠氏》。但
在全世界范圍內,大多數的電影導演仍強調電影劇本的作用,強調既用電影的方式思維,又通過文學的手段來表述。強調劇本是影片成功與否的基礎。
二、電影文學與其他文學形式的區別及其特徵 電影文學兼有電影與文學的雙重特性,它將文學的敘事特點與電影的視覺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具體文字記錄形式就是電影文學劇本。從概念上說,電影文學的涵義應更寬廣些,它不僅僅指電影文學劇本,而且指包括電影創作生產過程中用文學手段為拍攝的電影所描繪所記錄的一切藝術創作勞動。因此文學、電影文學、電影是互有聯系的三種不同的形式,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電影文學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它已沖破了傳統的文學敘事方式。它是用電影的形象思維按電影的特殊規律來寫作來敘事的。銀幕形象不僅僅是具體的、可見的,而且是逼真的,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實際的。這是電影的又一個特徵,作為電影文學,在用文字具體描寫和進行形象、造型的描述時,必須充分體現這一特徵。電影的另一個特性是蒙太奇技巧的運用。它是電影創作中最有特性也是最典型的手段之一。
三、電影思維 電影思維就是電影的形象思維。它是按電影的特殊規律所進行的思維想像活動。它以在運動中的具體的可見可聞的畫面和聲音等各種表現元素為基礎進行構思、設計和組合,也即用電影語言來思維。形象思維(電影思維)一定要具體性,要有特色,不能抽象,不能一般化。都一定是可聞可見的,都是從創作者的直接感覺感性印象中來。另外,時空結合的視覺性和聽覺性以及時空轉換運用的自由性,是銀幕形象的一大特點,也是電影區別於其他藝術並優於其他藝術的一個特長。電影思維要求真,真人、真情、真意,要求新,新生活、新思想,要求美,人物性格的美、意境的美、風格的美,要求深,意蘊深、思想深。
四、電影劇本的美學特性 電影劇本的美學特性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劇本的視覺造型特性。第二是它的聲音特性。電影美學的第三個特性是逼真性。第四是蒙太奇思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