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公司是文化創意企業,在農村和城市地區都有電影放映業務,請問這部分業務應該如何繳納增值稅
區分業務而定。
《財政部海關總署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繼續實施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85號)第一條規定,除另有規定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新聞出版廣電行政主管部門(包括中央、省、地市及縣級)按照各自職能許可權批准從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電影集團公司(含成員企業)、電影製片廠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包括轉讓和許可使用)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提供的城市電影放映服務,可以按現行政策規定,選擇按照簡易計稅辦法計算繳納增值稅。
因此,貴公司應區分農村電影放映收入與城市電影放映收入,前者可享受免徵增值稅稅收優惠,後者可選擇按照簡易計稅方法計算繳納增值稅。
② 鄉村電影放映員有什麼待遇
摘要 各地出台補貼政策不一,下面是江西省的做法:1.從事放映工作年限: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按實際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時間累計。
③ 電影的票房收入怎麼計算啊
恩 發達國家都有票房統計機構因為牽涉到 要交稅所以國家比較重視一點咱國最近幾年電影市場比較不錯票房統計機構 應該快完善了
④ 農村電影放映票房都包括哪幾部分
所謂農村電影放映一般是指鄉鎮電影院丶電影放映隊,他們放映的影片是從縣級或市級電影發行公司租來的,要上交片租的。影片租來後在電影院售票放映的收入加上到農村包場放映的收入按比例如實上報丶上交,這些均屬票房收入。
⑤ 鄉村電影放映員有什麼待遇
各地出台補貼政策不一,下面是江西省的做法:1.從事放映工作年限: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按實際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時間累計。
2.補助標准:生活補助按照每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一年,每月補助20元的標准發放。剩餘不滿一年、但超過半年工齡的按一年計算。凡男年滿60周歲(含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含55周歲),開始按月領取生活補助;凡男已年過60周歲的,女已年過55周歲的,以前年度不再補發。
3.鼓勵老放映員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生活確有困難的原鄉鎮(公社)老放映員,各鄉鎮(街道)應當通過城鄉低保、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幫助其解決基本生活困難。
4.鄉鎮(公社)老放映員退休生活補助所需資金由縣財政支出,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⑥ 農村電影是靠什麼賺錢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有了新的氣象,每年一度的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百合獎、童牛獎、評選出的多部電影精品和優秀影片足以說明了中國電影的非凡進步,使我們感受到了創作者們不但繼承和延續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電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經驗和傳統,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創作者們在現實題材領域里的堅持不懈與開拓,探索和創新能力又勝於以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我始終認為,問題還是我們電影導演自己,因為題材本身不能決定作品的優劣和觀眾的多少,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贏得品位和觀眾,真正的觀眾要求真正的導演,給他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場就接收了。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中國電影若要繼續發展前進,就必須按著電影的自身規律辦事,認真地遵循市場規則,讓市場和歷史檢驗我們的作品,只要創作者能夠不斷地積累知識,吸收和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製作自己的電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電影文化水準,才能與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同步。
⑦ 八十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是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誰知道當時吃香到什麼程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求安穩的心理都沒有變,如果有一份安穩的工作,那肯定非常好,所以到今天來說,鐵飯碗仍然頗受歡迎。畢竟中國人口太多了,能夠找到一份福利待遇好,干一輩子的工作那肯定是幸福的。
不過, 隨著時代的變化,工作類型也發生著變化,受歡迎的程度也不同。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城鎮化率不高,農業人口居多,大家都羨慕吃公糧的,也就是國家單位,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這些。工作穩定,收入不錯,社會地位高,是人們羨慕的主要原因。如果總結起來,有5個工作堪稱是「金飯碗」,讓人羨慕不已。
1、售貨員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物質缺乏,很多東西都要憑票購買,肉、布、糧食等等,而且一般也只有國營商場才有賣。所以,這個年代的售貨員掌握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銷售權力,那個時候可沒有什麼「顧客是上帝」的概念,如果你得罪了他們,那很可能買不到東西。所以,在店裡還會出現「嚴禁打罵顧客」的標語。
售貨員掌握著資源,地位高。在《新華字典》裡面還有一句話:張華考上了北大,李萍上了技校,我當了售貨員,我們都有著光明的前途。可見售貨員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之高。
2、司機
80年代,中國還是一個自行車王國,街上主要是這種交通工具,汽車的數量很少。相關數據顯示,1980年中國民用汽車數量僅有178萬輛,能買得起汽車的絕對是非富即貴。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行業和工作會逐漸被淘汰,自然就不吃香了,而有些是永久吃香的,比如公務員。中國每年數百萬的畢業生,要想到社會上找到一個好工作不容易,如果能夠進入這些單位,那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就有了保障,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公務員,國企仍然那麼吃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