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色主題微電影有哪些
紅色主題微電影有《初心》、《建國大業》、《建黨偉業》。
1、初心
當我看著一雙雙眼睛裡贊許的目光,從容地回答完最後一個問題,我終於順利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回想這一路探訪家鄉拍下的一幀幀照片,定格下我的美麗鄉愁,終成一個個篤定的文字,我為自己出生、成長在西江邊上的這座紅色小城而倍感驕傲。
花開半夏,畢業在即,我設計的論述鄉土歷史文化的畢業論文膠著難前。正當我在圖書館里尋覓靈感,悄然,一本關於雲安革命史跡的書籍闖入眼簾,翻開數頁,兒時爺爺講過的故事依稀重現。
愛一方水,戀一處山。走在雲霧山下的村道,石板如鏡,是時光,更是當年粵中挺進三羅小分隊奔走剿敵的留痕。
問路而至,站在寧靜的院落中間,那年月,院落四處應是紅帶飄然,粵中獨一團和粵中四支隊的戰士們整齊列隊,英氣颯爽,等待著宣布三羅人民武裝正式編入解放軍序列的歷史時刻。
門前寬闊的曬場,彷彿回盪著部隊雄糾糾、氣昂昂向羅定進軍的腳步聲。推門跨進這座雕梁畫棟的大屋,站在天井前,當年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和戰士們齊聚此處歡慶雲浮縣人民政府成立的情景,瞬間入眼成畫。
2、《建國大業》
由韓三平、黃建新擔任總製片人並執導,唐國強、張國立、許晴、劉勁、陳坤、王伍福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9年9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3、《建黨偉業》
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運動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益、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Ⅱ 王一博原創歌曲,--王一博和他演唱的公益宣傳歌曲
正義、正氣、正能量, 在少年挺拔的身影、堅定的目光中時時流露……
歷數#王一博# 演唱過的公益、正能量歌曲:1.《平凡中的不平凡》——#百集紀錄微電影初心主題曲# ,由rmrb gj人文歷史&網易雲音樂 特別企劃。
2.《山河星光》——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出品,用歌聲祝福祖國72周年華誕!
4.《年輕的朋友來相會》——bnlz,與周冬雨合唱。
5.《與我同行》——wdzc 合唱。
6.《青春恰時來》——由xhs原創MV,並在元宵晚會上獨唱。
7.《牛起來》——ys2021春晚,與劉德華 關曉彤合唱。
春晚舞台
8.《渴望光榮》——與北京特警共同演繹,致敬人民警察!
9.《熱血今朝》——#國家記憶# 20集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主題曲,合唱。
10.《因為我們在一起》——xhs#聲在中國# 聯合@UNIQ-王一博 共同打造的創意MV,唱片公司:xgs。
《因為我們在一起》
還需要更多言語嗎?看看上面那些「金光燦燦」的gj權威機構和媒體,如果這個少年有一點點不幹凈、不正能量、不積極陽光不心懷家國、心系公益,能夠讓他這樣一首又一首的去演唱演繹如此有重大意義的宣傳歌曲嗎? 「讓流量配得上正能量,是我現在對未來的選擇」——王一博
Ⅲ 如何評價微電影初見
《初見》是一部深刻描繪80後情感與夢想的影片,由該年代的創作者、攝影師及演員們攜手打造,總時長近150分鍾。影片通過三個緊密相連的故事,細膩地刻畫了初見與遺忘、青春與夢想之間的微妙關系。
第一個故事聚焦於一個生活在大山裡的少年。他心懷對城市的無限憧憬,於某個深夜,瞞著年邁的阿婆,踏上了前往城市的征途。懷揣著純真無瑕的夢想,他渴望在城市中闖出一番天地。然而,當他真正置身於繁華喧囂的城市時,一切似乎都與他最初的想像大相徑庭。城市的喧囂與浮躁逐漸侵蝕了他的初心,他開始迷失自我,夢想也悄然改變。
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與迷茫後,少年開始反思自己的初衷。他意識到,盡管城市給予了他無數挑戰與誘惑,但真正值得珍惜的,是那份最初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夢想的執著。於是,他踏上了一段尋找自我與初心的旅程。
《初見》不僅是一部關於個人成長的電影,更是對青春與夢想的深刻探討。影片通過少年的經歷,展現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碰撞與融合,以及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轉變。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應堅守內心的純真與夢想,不斷追尋自我,實現真正的成長。
Ⅳ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Ⅳ 星空日記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星空日記觀後感(通用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看這部微電影第一遍,自己就哭得稀里嘩啦的,一個窮小子,從小立志摘星星,想學天文學。後來生計所迫,學了經濟,堅持旁聽、輔修天文學,雖然獲得國際投行的工作邀請,但是最終撕毀協議,選擇堅持自己的理想。用自己出色的畢業設計征服了天文系的評委們。
就讓夢想比現實,高那麼一點兒吧。
小時候在家中,每當有親戚朋友來串門,小孩子不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當叔叔阿姨面帶笑容地、用和他們平時說話不一樣的溫柔語氣問:「孩子,以後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會自豪地說:「我以後要當一個科學家!」這種社會期許的回答自然能夠收到良好的反響。大人們聽到以後總會交口稱贊,說這孩子真懂事。
「我一直在逼自己長大,逼自己走正確的路。」懂事,而不是夢想,伴隨我從小到大。每一個階段,我都生活在社會的意見里。這也要拜自己出色的社會化所賜。我不至於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樣,因為堅持自己的夢想而挨打、被嘲笑。我相信任何一個性格正常的孩子,經過常規的家庭熏陶、學校教育,都能通過社會化而習得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所認可的一套價值。除非,家長或學校試圖通過暴力的方式改變現實。
在來到北大之前,我並未成功地忘掉自己的夢想,我記得接到招辦老師電話的時候,問我想報什麼專業。我欣喜地說:「德語。」電話那頭短暫的沉默,然後說:「抱歉,德語系今年在山東沒有計劃。」
「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你的現實。」男主角做得最正確的一個選擇,或許是選修天文學雙學位,而不是從經濟學院轉專業到天文學。想從政管轉專業到外院學德語,這可能是我這輩子做得最「錯誤」的決定——我自認為我堅持了自己的夢想,得到的卻是家裡冷冰冰的回復:「你要是敢轉專業,你以後休想得到家裡的一分錢。」
在我的一再堅持下,他們終於改變了回復:「你要是敢轉專業,我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
於是我還是覺得,現實支撐了夢想。等到父母確信我不會有任何「非分之想」以後,輔修和雙學位他們也沒怎麼太多插手。不過現實是,大一上績點太低以至於不夠修德語輔修;到了大二,興趣轉向了社會學,於是選了社會學的雙學位。
我直到現在還暗自慶幸沒有告訴父母,北大的雙學位除了CCER的經雙,其他都不是教育部級別承認的學位。我還很慶幸我向父母撒了謊,說我的成績不夠修經雙;不然估計要被逼著修個經雙,可是自己數學又不好腦子又笨,經世濟民個蛋,最後還不是經家濟自己。
突然發現做這種決定不需要多麼宏大的理由,沒人在意修雙學位是出於功利目的還是從小到大的夢想。夢想,存在自己心裡就好。
來北大的學生不可能都像《星空日記》的男主角一樣,出身貧寒、堅守夢想、績點第一、實現夢想。至於男主角的未來,影片也沒有展示。選了天文學這條路,註定和很多基礎學科一樣要苦苦耕耘,不知什麼時候能多發幾篇paper熬出頭,真正讓人類的知識領域擴展一點點。這對於一個堅持夢想但是家境一般的學生來說,能不能在這個時代經得住物質的匱乏、家庭的催促,真的是個未知數。
但是這就是北大最好的地方啊!至少,你可以享受選課輔修雙學位的自由,而不是學校教務規定你只能修這幾門課、每個學期都安排好、一切按部就班;至少,你可以在4年的本科生涯中,讓夢想高於現實;至少,能讓夢想發亮那麼一會兒,能夠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暫時的安寧。
以及歡迎大家報名社會學雙學位,別看它不怎麼火,可是必修學分多得一比啊。
今天,我看了《星空日記》——北大宣傳片,這個宣傳片使我深受感觸。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小男孩——何曉東,他從小就想摘星星,但是他的想法卻遭到了別人的不認可。中學時,他的臉上被別人畫滿星星,他的作文還被別人嘲笑;上大學時,由於自己選的是經濟學科,去天文學科「偷聽」只是偶爾的獎勵。當他要畢業做設計的時候,他選擇了天文學。當他的畢業演講結束後,他似乎有了極大的勇氣去學天文學。
故事中的男孩為追求自己的夢想去奮力拚搏,而不是走別人為自己安排好的路,他在最後還是選了天文學,我認為是「不忘初心」,繼續追逐自己的夢。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小男孩一直為了夢想拼盡全力,不放棄,不因為某種困難而「知難而退」。
這個微電影使人受益匪淺,裡面有很多道理,但是它最想告訴我們的是:不忘初心,堅持夢想!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星空日記,這部電影對我深有啟發。使我聯想到我自己的生活。
夢想是最真實的現實。一位男孩為了追求夢想,不幸被同學、家長以及老師不理解而嘲笑,以至於最終放棄夢想,去面對現實。但教授還是一直協助他,幫她完成夢想。最終完成了畢業設計,還獲得老師的認可。
我覺得,有夢就要去追!不要放棄它,同如夢是最真空的現實!所以,放棄它幹嘛,還不如賭一把,萬一賭成了呢,就可以實現夢想。萬一沒賭成,我們就把夢想當作秘密,就放在心裡默默的想它,就好了。就不要去管它了。
而我呢?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可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就發現夢想就在我身邊啊!只是我沒有去追它。
我小的時候,我想當一個蛋糕師。我原來覺得自己是這么可笑啊!我想當蛋糕師,可能是因為我的媽媽整天愁眉苦臉心不在焉的。我希望媽媽快樂。我看著媽媽說:我一定要讓媽媽笑起來!」我聽說蛋糕吃了,人就會幸福起來。我就找到叔叔,讓他教我做蛋糕。我一直做啊做,蛋糕做好了,我看著蛋糕,很醜。我和叔叔端著蛋糕,一路上都有人說橋這個蛋糕多醜啊。我聽了十分羞愧。心想我再也不做蛋糕了。我給媽媽吃了蛋糕,媽媽不但沒有笑,還要裝著笑給我看,從此我再也沒做過蛋糕了。
比起短片主人公,我還只是微弱的小沙子。所以,我要堅持這個夢想,去努力實現它!
今天,我看了《星空日記》,這是一部感人的電影。主要講的是一位男生從小到大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摘星星。你一定會覺得很不切實際,但天文系的教授卻說:「夢,才是最真實的現實。」
小時候,這位男生寫了一篇——我的理想——摘星星,結果被老師罵了一頓,還被同學們嘲笑。下課同學們讓他站在高處當星星讓同學們來摘,他們無情地嘲笑他,父親更是不理解她,這使他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可他卻並沒有放棄夢想,每天會在天文系教室旁聽課,會做一些筆記。正當他要放棄夢想的時候,教授對他說:「每個人都是被別人嘲笑才來到這里的。」
畢業後,他去找工作,可卻被人嘲笑說:「醒醒吧!」他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卻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我是多麼佩服他的這種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事情,是多麼慚愧。小時候,我看見只比我大兩歲的姐姐學會騎自行車了,我就想去學。我騎自行車時總是摔跤,疼得我哇哇大哭。我騎一下摔一下,被一個路過的小朋友看見了說,「哈哈!這人真笨,我都會騎。」我失望地離開了,至今我還沒學會騎自行車。想想我只是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就放棄了,那別人經歷這么多的挫折我算什麼呢?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心靈被深深地觸動了,它告訴我們人應該為夢想而奮斗,不怕別人嘲笑,一直堅持。這就是一種精神,不能因為一點小挫折而放棄,做事一定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
每個人的心中,肯定都有著一個小小的美好夢想。但是,有些人的父母的教育使他們埋沒了夢想,接受現實。但是今天通過老師給我們看的《星空日記》,使我夢想之花再次開放。
短片主要講了男主幼年時與朋友訴說著自己的理想——摘星星。不料卻被在暗處的父親發現,大罵了他一頓。但這並沒有使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時間猶如一匹駿馬,在時間草原上賓士著,快極了。男主的夢想一直在被恥笑,直到他來到北京大學學習,遇到天文學的王老師才繼續自己那摘星星的夢想。他不斷地努力,但他也不斷地被人嘲笑說:「別做白日夢了!」經過努力,最後他在天文學的畢業設計會上,終於摘到了屬於自己的星星。
短篇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那王老師說的:「夢,才是最真實的現實。」對呀,只要我們努力去完成夢想,那麼夢想,總有一天會變成了最美好最真實的現實。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總會有人說:「大家都在恥笑我,說我不要再做夢了。我還是放棄夢想接受現實吧!」在此,我問問大家,他們笑又如何?笑了以後又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影響?如果問我,我會豪無任何顧慮地回答:不會怎樣。所以我們照常去完成我們的夢想,讓那些人看看什麼是夢想的力量。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如蔡元培。他是我國北京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他的工資雖然非常高,但是從未給自己買過一套房子,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那是因為她將所有的錢財與心血都放在了教育上。
今天觀看短片,讓我受益極大,我一定要隨著那夢想勇敢前進。
《星空日記》講的是一個鄉下孩子,從小有一個摘星星的夢想,但卻一直被人嘲笑,在現實和夢想中徘徊。在北大的四年裡,他學習了經濟學,天文學,倆個完全不同的`學系,代表著他的現實和夢想。糾結徘徊中他漸漸長大,漸漸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漸漸一點一點的糅合這現實和夢想的差距。整個微電影中,現實,夢想,愛情,親情交替,一點一點闡釋了北大精神,
微電影開頭,主人公說自己來北大之前已經成功忘掉自己的夢想,可是果真如此嗎? 那一段孩童聲音的夢想「摘一顆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後,你要有一個夾子,星星很燙,不能直接用手摘。」雖然聽上去很幼稚,也有一點點可笑。可是這卻是一個孩子真實的夢想,一個很樸素卻又很偉大的夢想。可是,畢竟這只能說是一個夢想。在那個鄉下的環境里,沒有人會把天文當做是一個職業,更多的只是當成一種笑話。所以,主人公一直被嘲笑著,而這在父親知道他要上天文學時體現的一清二楚。摔書本,摔筆,生氣,這也許就是主人公的可悲之處。
十八歲,母親去世,家裡欠債,大學志願改報經濟專業。那是,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很傷心。我想,這眼淚里,包含的不僅僅是對他對母親的不舍和思念,還有他對夢想的放棄,對現實的屈服。
大學第一年,報到,主人公想,從那時起,不會再讓人笑我,北大將是他新的起點。努力的把自己的生活做成一張全是對勾的表格,可是在那一張滿滿對勾的表格後面,我想隱藏的確實一顆空虛全是叉的表格吧。因為那並不是他想要的。
這樣去定義一個人?是他所處的位置?不是!是他前進的方向。可是方向到底是什麼?在北大那個有無數可以隨時進去的課堂里,他再一次迷惑了。
「如果夢想是一件衣服,那天文學是我穿不起的品牌」很形象的比喻,卻能很好的闡明現實和夢想的差距。夢想真的如此遙不可及嗎?
夢想是真實的現實。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叫《星空日記》,深深的啟發了我。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
夢想才是最真實的現實。一個男孩為了追求夢想,因為不懂而被同學、父母、老師嘲笑,以至於最終放棄夢想,面對現實。然而,教授一直在幫助他實現她的夢想。終於完成了畢業設計,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我覺得,有夢想就要去追逐!不要放棄,像夢一樣才是最真空的現實!那麼,為什麼要放棄呢?還不如賭一把。如果賭博成功,你就可以實現你的夢想。如果不打個賭,我們就把夢想當成秘密,只是在心裡默默想一想。別管它。
那我呢?我從來不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然而,看完這部電影後,發現我的夢想就在我身邊!只是沒追。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做一個蛋糕製造者。我覺得我太可笑了!我想做一個做蛋糕的,可能是因為我媽整天傷心,心不在焉。希望媽媽開心。我看著媽媽說:我一定要讓媽媽笑!聽說人吃了蛋糕會很開心。我找到我叔叔,讓他教我做蛋糕。我一直在做。蛋糕准備好了。我看了看蛋糕。很難看。我和叔叔提著蛋糕,一路的人都說蛋糕多醜。聽到這件事我很慚愧。我以為我再也不會做蛋糕了。我給了我媽媽一塊蛋糕。我媽不但沒笑,還假裝笑我。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做過蛋糕。
相對於短片的主人公,我只是一顆小小的沙子。所以,我要堅持這個夢想,努力實現它!
「夢想是真實的現實。」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為《星際日記》的電影,它深深地啟發了我。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生活。
夢是最真實的現實。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一個男孩因為不理解夢想而被同學、父母和老師嘲笑。他最終放棄了夢想,面對現實。然而,教授一直在幫助他,幫助她實現自己的夢想。最終完成了畢業設計,也獲得了老師的認可。
我想如果你有夢想,你必須追逐它們!不要放棄,夢想是最真空的現實!所以,為什麼不放棄呢,還不如賭一把,萬一賭上了,就能實現夢想。萬一我們不打個賭,我們會把我們的夢想當成一個秘密,並在心中默默思考。別管它了。
我呢?我從來不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然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發現我的夢想就在我身邊!我只是沒有追求它。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成為一名蛋糕師傅。我覺得我太可笑了!我想成為一名蛋糕師傅,也許是因為我的母親很悲傷,心不在焉。我希望我媽媽快樂。我看著我的母親說,「我必須讓她笑!」我聽說人們吃蛋糕時會很開心。我找到了我的叔叔,請他教我如何做蛋糕。我一直在做蛋糕。蛋糕准備好了。我看著蛋糕,它們很醜。我和叔叔帶著蛋糕,一路上有人說蛋糕有多醜。聽到這個我很慚愧。我以為我再也不會做蛋糕了。我給媽媽吃了蛋糕,她不僅沒有笑,還假裝笑給我看。我再也沒做過蛋糕了。
與這部短片的主角相比,我仍然只是一粒小小的沙子。因此,我將堅持這個夢想,並盡我所能實現它!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大家會想起我們北大的一部著名的微電影《星空日記》。它講述了一位少年追逐自己的摘星夢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朱軍所扮演的老師用諷刺和蔑視的語氣念出孩子的作文:「我的理想,摘星星」。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在那一刻,傷害了一個孩子如同泡沫般脆弱的心靈。難道一個孩子不能夠擁有做夢的權利嗎?難道擁有一顆做夢的心就有錯嗎?
夢想猶如浩瀚夜空中的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在無盡的黑夜中指引著我們的方向。夢想的星光,雖微弱卻一直閃耀,雖遙不可及卻常駐銀河。夢想不分高低貴賤,就像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有多少次,我們的夢想被粉碎在我們自己手中,有多少次,我們的滿腔熱情被自己無情的否定,又有多少次,我們對自己說:「不,這太難了;不,那根本不
可能;不,我根本沒有那個時間。」殊不知,有多少看似不可能的幻想正在便利我們的生活,又有多少不可能的夢被人們從星空中摘下。
所以,盡情的夢想吧,讓思維綻放光芒。在這個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只有敢夢想,才能有創造。作為新時代有著旺盛活力的年輕人,我們不該讓懦弱制約了我們的腳步,不該讓順從禁錮了我們的思想。能打敗我們的,不是社會的浮華,也不是生存的約束,只是放棄了夢想的自己。在青春的大好年華,我們有資本,有潛力去夢想,去闖盪,如同《星空日記》的主人公一般,去追尋自己的摘星夢。
星空日記不應該只是放在那裡,我選擇將他翻轉,日記星空。
尼克胡哲曾說:「no go al is too big. no dream is too far tobe fetched.」只要我們敢想,願意去想,用群星點綴夜空,前方的道路便不在黑暗,灑滿星光。
Ⅵ 初字開頭的國產微電影
初見
初夢
初心
初戀愛
初語
初體驗
初約
初愛
初到東京
都是初開頭的微電影
Ⅶ 適合學生拍的微電影劇本
小林也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朋友給他傳遞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比堅持更重要。」
最後,在家中,小林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寫下的夢想,並重新點亮了自己心中的那盞明燈。他下定決心,重新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
結局:
小林帶著新的信念和勇氣回到學校,他開始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