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個水桶》讀後感,馬上,400字
《兩個水桶》讀後感
讀了《兩個水桶》後,我明白了:要樂觀面對生活。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有一口井,井上吊著兩只水桶,一個很樂觀,另一個則悶悶不樂。有一天,悶悶不樂的水桶對樂觀的水桶說:「你不感到煩悶嗎?」樂觀的水桶奇怪的說:「我為什麼要煩悶?」「我們總是滿滿的回去,再空空的下來,一無所有,這還不夠煩悶嗎?」悶悶不樂的水桶問。「哦,是嗎?但我覺得我們空空的下來,裝得滿滿的回去!」
只有樂觀才能讓一個人從陰暗走向光明。
人生難免會遭受挫折。比如拿起一顆花生,捏捏它,第一次你很容易的將它的外殼捏碎了。第二次你又輕松地將花生的紅色種皮捏碎了。但你第三次卻無法捏碎花生的果仁。如果你就像這粒花生,不管受到什麼挫折,都樂觀面對,你就戰勝了困難,保存了自己。
樂觀向上才會讓你感到人生的樂趣。
❷ 《克雷洛夫寓言》中的《一個木桶》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何洛洛夫寓言中的一個木頭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告訴我們。木桶很貴,建議不要買,因為買木桶會發霉,會詞彙。
❸ 閑不住的水桶讀後感
《你的水桶有多滿》
這本書是通過形象的比喻提倡工作與生活的
積極策略,它講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水桶,桶里的水不斷
增減,水桶滿溢時會心情愉快,乾涸見底時則沮喪。每個人也都有一
只無形的勺子,
當我們舀水到別人的桶里――用言行替別人增添積極
情緒時,
也會讓自己的水位高一些;
如果用勺子去舀別人的水――言
行有損別人的正面情緒時,自己桶里的水也會跟著減少。
每天清晨醒來,你是開心的說:
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還是沮喪
的說:煩瑣的一天又開始了。
每天清晨起床,你是對兒子說:天氣真好啊,快點起床出去吧;
還是對女兒說:快點起床,太陽都照屁股了。
每天擠車上班,你是對自己說:
怎麼總是那麼多人,
車總是那麼
慢;還是對自己說:嘿,又看到一個美女帥哥、窗外有美麗的風景。
每天到達單位,你是對同事說:
這個患者快出院了,
真替他們高
興啊;還是對同事說:每天那麼多病人,煩死了
那麼聽聽唐納德•克利夫頓博士怎麼說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隻
看不見的水桶。
取決於別人對我們說什麼和做什麼,
我們的水桶每時
每刻都在放水和加水。
當我們的水桶加滿時,我們興高采烈。當我們
的水桶放空時,我們垂頭喪氣。
」
我們常常會聽到來自你的好朋友、
你的上司的善意忠告和提醒:
「我聽到對你的„„反應啦。
」
或者是
「我聽到有人說你„„不好啦。
」
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最後還好心的提醒「今後注意吧!
」你聽完之後
覺得肯定不舒服。
為什麼?因為這些話不是積極的,
它在增加你負面
的關注、消極的影響、
不安的情緒。這種信息只會消耗你的自信。社
會往往總是關注負面的信息傳遞,
而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我們常常
只看不足和缺陷,
把問題放大;
我們沒有注意效果和影響批評時選擇
最厲害的詞,唯恐對方不受觸動;我們經常疏於贊美,越是熟悉越是
如此,好像自己身邊的人因為比較了解就不再需要增加積極的情感。
這正體現了
「舀水」
的觀念在我們的思想意識里已經紮根而且根深蒂
固了。
書中說:
「你在為別人的水桶加水同時,
也是為自己的水桶加水;
你減去別人桶中的水,自己的水也在減少。
」中國式的教育已經讓我
們習慣於批評,家長批評孩子,老師批評學生,領導批評下屬,
在批
評中孩子長成大人,學生走向社會,
員工變成領導,我們不斷的被別
人舀水,
也不斷的從別人的水桶舀水。
於是我們的積極情感不斷的減
少,我們的效率不斷的降低,
我們的生活不斷的失去樂趣,而根植於
我們內心的最希望被加水的積極情感,卻在慣性與習慣中不斷被削
減,
以致於我們忘記那些我們學習過的最淺顯的正向思維的道理。
我
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
我們總是期望別人發現我們的優勢,
我
們總是希望自己擁有積極的心態,
但我們又總是批評別人的缺點,
我
們總是揭露別人的短處,我們總是給別人帶去消極的情緒。那麼,我
們為什麼在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同時,去吝嗇贊揚別人身上的優點
呢。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取決於我們與其他人的交往。我們
每一次交往對我們的生活都產生影響。
我們每一次交往的結果幾乎只
有兩種結果,那就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很少是中性的。
雖然我們對
這些交往習以為常,
但是它們日積月累,
繼而深刻地影響我們的一生。
你是積極地交往,
還是消極地交往?你是積極地對待工作夥伴、
你的
親朋好友、
你身邊的人,
還是消極地對待他們?你總是在你的周圍創
造積極的情感,
還是不自覺地製造了一個消極的氛圍?這是成功與失
敗的選擇,這是快樂與郁悶的選擇,
這是精彩與無奈的選擇,這是陽
光與黑暗的選擇。我們當然要選擇陽光、選擇快樂、選擇精彩、
選擇
成功!
❹ 《克雷洛夫寓言》中的《一個木桶》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你好!
《一個木桶》的寓言故事,講的是有一個人把木桶借給朋友使用,三天以後木桶如期歸還,主人用它運水,可是,木桶里燒酒氣味沖天。燒酒已把木桶浸透。主人把木桶整治了一年,用汽蒸,用風吹,都是枉然。無論用它裝上什麼東西,總有燒酒的氣味發散。最後主人無可奈何,把水桶丟棄在一邊。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不講誠信的人木桶不能借出。
祝你生活愉快!
❺ 騎木桶的女巫讀後感400字
在《藍精靈》動畫片里,女巫有著又細又長的指甲,在《哈利波特》電影里,女巫總戴著傻里傻氣的尖頂的黑帽子,身披黑色斗篷,騎著一把掃帚飛來飛去。而暑假裡我「看」到一位女巫。哈哈,嚇了一跳吧,是我看了一本《女巫》。
剛打開這本書時,看了幾頁,我就很害怕。我把書又放回了書櫃。但是到了第二天,我的心裡癢癢的,就想看看書里的描寫的女巫和我在電視里看到的是不是一樣的。於是,我又在媽媽的陪伴下看完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里講的是生活中真正的女巫,原來真正的女巫會切齒的痛恨小朋友。她們一個個把時間都用在設計陰謀,消滅她們周圍的孩子。
這本書里最有意思的是「我」的「姥姥」。因為她是一位了不起的故事大王。她講的故事既有趣又對我有幫助。我特別喜歡聽她講。
告訴你們哦,如果你遇到了女巫,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特別是當她們開大會的時候。女巫大王宣布她的咒語秘方的時候。你就會被變成一隻老鼠!但是你不要害怕和退縮。你要記住了,即便你不幸的被女巫成了老鼠,你也要學會勇敢的面對,而且你還有機會消滅她們。因為只要有愛和勇氣。即便是變成一隻小小的老鼠,也能夠消滅全世界最強大的女巫
❻ 電影讀後感
今天晚上,我、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的電影。
電影的大概意思是說:在灰太狼和喜羊羊斗的時候,有一大堆機器來拆羊村。灰太狼不讓他們過來,機器人不聽接著拆,這時候在後面出現了一隻巨大的老虎,老虎裡面走出三個人。它們分別是虎威太歲、軍師和阿豹,軍師介紹說:「中間的是虎威太歲,它是虎年全球動物理事長!」虎威太歲說:「我要把這里都拆了,建成游樂園!」游樂園建成了,沸羊羊說:「太漂亮了,我要玩過山車!」軍師說:「誰也別想玩,你們都當游樂園的員工。」喜羊羊他們都很生氣,這時包包大人說?「你們這簡直是虐待動物!我要和你們講道理。」虎威太歲說:「要我給你講道理?好,我成全你,來人。」這時一群機器人走了過來,就開始打包包大人,打完以後,虎威太歲說:「還誰想和我講道理?」大家只好去打掃衛生了。在狼堡軍師對虎威太歲說:「這里通風,所以給您當公共廁所。」灰太狼很生氣,剛想反抗,這時虎威太歲拿起一塊「石頭」就把它捏碎了,灰太狼只好也象喜羊羊它們那樣去游樂園當員工。這天晚上突然停電了,虎威太歲很生氣問軍師:「怎麼停電了?」軍師說:「只要找到綠寶寶就可以讓您玩個夠了。」說完軍師馬上拿起超能電腦查查了查,說:「就在游樂園的中心!我馬上讓員工挖。」大家就一直在挖。大家不甘心被虐待也不想讓青青草原毀掉,在休息的時候慢羊羊告訴大家在一個有金色屋頂的地方住著羊神,他守護著神秘圖騰,圖騰能幫助大家打敗虎威太歲。喜羊羊和灰太狼找機會逃跑,被虎威太歲抓住了,扔到沙漠里了。在沙漠里他們過關斬將,千辛萬苦終於找到神秘圖騰,但是看不懂,圖騰守護神就讓他們坐著飛毯回去了,再回去的時候軍師想把羊和狼們壓死,但計劃未能得逞,喜羊羊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紅太狼用平底鍋砸機器虎,把機器虎打碎了。讓他們都原形畢露了,原來阿豹是一條狗,虎威太歲是一隻貓,而軍師是一隻恐鳥,大家都不肯原諒他們,這時揭開神秘圖騰的秘密,原來圖騰的秘密所有的動物都是從單細胞進化來的,所以大家都是一家人。
讓我知道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要和平共處
❼ 讀後感怎麼寫
一、談讀後感的寫作
(一)什麼是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二)讀什麼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簡·海麗說:「每天給孩子讀哪怕只是10分鍾的文學作品,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讀什麼,問題像是不復雜,卻相當難答。因為,如果話說得過於概括,比如「開卷有益」,什麼都可以讀,意思自然也不錯,可是不能實用;如果轉到另一極端,說得過於具體,困難就會更多, 一言以蔽之,說「要讀好的」。這像是一句近於濫調的模稜話,卻不得不說,因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傳說王羲之學書法,起初以衛夫人為師,總是不能滿足,及至北上,看到漢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實衛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滿足,是因為還有「上上」。學作文是一理,說極端一些,如果你誦讀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瘡,就算你學像了,也不過是不通或百孔千瘡。要好,必須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過去的古文家,如明朝歸有光,一生用力於《史記》,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詣能夠超過一般人。這里只是舉例說明,讀好文章是寫好了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足條件。
到此,同學一定要追問,怎麼算好呢?這又是個一言難盡的問題。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有不很相信世人評論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給世人看,世人總是要評論的;而評論則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同是陶淵明詩,寫《詩品》的鍾嶸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為高不可及; 這樣說,文章就不能分別高下了嗎?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漢、唐代的李、杜、韓、柳,宋代的歐、曾、三蘇,無論就作品說還是就作家說,幾乎都承認是大手筆。這樣評定,標準是前面曾經談到的,一方面是內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長見識,一方面是表達好,確切,簡練,生動,能使人清楚了解,並享受語言美,這里不再詳說。所謂讀好的,就是讀內容和表達兩方面都可資取法的作品。 我們作文是用現代語寫,讀當然主要是現代作品,而 這些,絕大部分還沒有寫入文學史,怎麼 辦?辦法是:
(1)當然是自己能辨別最好。
(2)求助於流行的評論。這常常見於各種形式的文字,雜志報紙上的介紹,書的引言,收入選本(包括課本),甚至出版社的廣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語文老師,以及老一輩的讀書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問他們。
選讀物,能夠分辨好壞之後,還有確定類別的問題,就是要讀或多讀哪類作品,少讀甚至不讀哪類作品。當然要先讀語文課本上的作品以及規定的課外讀物。這不夠,為學作文而想多讀,選讀物的時候要考慮以下一些情況。
(1)文體要是常用的,或說容易移用於作文的。舉例說,廣義的散文(包括以記事為主和以說理為主的)比詩歌、小說好。詩歌的語言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有時可以故意晦澀,兩句之間常常斷而不貫,這如果學了來,對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說對話多,描寫多,有些年輕人讀小說多而讀其他文體少,作文拿起筆就想描畫人物、景色,至於記眼前瑣事,說理,即使很淺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筆,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擾。我的經驗,在這方面,有時候也難免要捏捏頭皮。比如讀魯迅作品,不少年輕人會感到,小說比雜文有趣味,容易讀,可是就學習作文說,我還是勸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雜文方面。
(2)多讀本國作品好;讀翻譯作品,最好選文字格調接近漢語的。理由很簡單,我們作文,語句要是中國味,不是外國味。
(3)不要只圖好玩、省力。這方面,我想舉個極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還有些中年人,熱心讀書,甚至在車上也手不釋卷,而看的卻總是小人書。看小人書當然不是壞事,不過,如果你看的總是這類讀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進益就很難,因為小人書的文字是解說圖畫,斷斷續續,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會其意而等於沒有讀。想學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難,下苦功,多念些講道理的作品。這類作品,初學會感到難讀,沒興趣,但它可以使讀者增長知識,鍛煉思路,學習說理手法,這正是好的作文時時要用到的。還有,常讀這類作品,有所得,會產生更深厚的興趣,這是學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證。
(4)剛才說到講道理作品的難讀,這里還要泛泛說說「難」。選定讀物,有時候宜於故意找一兩種超過自己能力的,用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辦法讀。記得小時候看《聊齋志異》,許多詞句搞不清楚,總的情節卻又像是知其大略,就這樣,過些時候再看,疑問就少多了。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況是,難幾次,難的會化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這種道理,比如也相信魯迅作品很好,應該努力學習,可是不敢讀雜文,說是不懂。這種避難就易的態度是錯的,應該反過來,因為難,偏偏要讀。敢碰難,使難化為易,學業(包括作文)才能夠大幅度提高。
(5)要靈活處理雜與專的問題。所謂雜是內容、表達、作家都要求多方面,這樣交錯著讀,可以兼收並蓄。但雜之中也容許專,比如讀某一家的某類作品,感到所得多,興趣濃,就可以多讀一些。
以上是談類別問題。還有范圍問題,就是讀多少合適。原則上說,多讀比少讀好,因為所讀越多,融會貫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荊公和蘇東坡,是連佛書、道書也很熟悉的。現代人自然還可以超過他們,因為他們不會外文。這是說,如果有條件,無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覽之後能吸收,筆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亞里士多德而出現謹嚴,融合孟子和西塞羅而出現暢達,
最後,還要知道選讀物的門路,以便擴大選擇面。這主要是目錄學的常識,附近圖書館或文化館的情況,書刊出版情況等。這用不著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1、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3、 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不要矯揉造作地拼湊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紹文章內容,下半篇對照自己聯系實際來個自我批評,最後再來寫上幾句空洞的保證。我們要開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閃耀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力量中真切的感受會驟然產生。
4、寫獨特新鮮的感受 檢查式的讀後感不可取,要盡力寫出有新意的見解來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該文一反常人論調,說孟嘗君只是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所以真正有治國之才的士一個也沒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卻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
(四)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五)初中生讀後感易犯毛病:
1、用復述原文內容代替感想,常常開頭說幾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後就大段復述內容,結尾表決心或提希望。
2、脫離原文,說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內容雜亂,東拉西扯,漫無中心
二、談觀後感及影視短論的寫作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濛濛》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幕上的共產黨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 練習 ● 分析下面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寫成一篇較好的觀後感,字數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標題不要改動,主標題可以自擬。
光輝的形象 學習的榜樣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
我噙著眼淚走出電影院,焦裕祿那高大的形象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年僅42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在1962年冬調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
他是艱苦樸素的典範,常年穿的是打著補丁的衣服,一件舊大衣成了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嚴於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干糧,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唯獨沒有自己。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忍受著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後來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劇痛,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里奔波,蘭考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他走了120多個大隊。為治理蘭考的三害,改變全縣36萬人民的貧困面貌,他帶著重病堅持工作,堅持戰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年僅42歲的好乾部焦裕祿於1964年5月14日離開了人間,但他永遠活在蘭考和全國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祿相比,我深感內疚。過去我總是和同學講吃比穿,衣服不時髦了就再也不願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還覺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輩創業的艱苦,守業的艱難,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後我一定以革命前輩為榜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艱苦樸素,勤奮上進,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視短評、讀後感精選
評電視劇《長征》:細微之處見精彩
眼下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長征》,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該劇呈給觀眾的既不是「爬雪山、過草地」那種「枯燥」的長征,也不是「敵軍飛機大炮、我軍沖鋒吹號」那種「簡單」的長征。而是於戰爭背景下,把領袖們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現了出來。
長征開始前,毛澤東在軍事上一直處於「次要地位」。當他大膽向中革軍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時,卻遭到了軍事顧問李德的指責,毛澤東一氣之下,當著其他委員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蘇區雲山寺「賦閑」,讀著馬列著作時,兒子毛毛卻要過來「騎大馬」。毛澤東只好「學習生活兩不誤」,一邊背著毛毛轉圈,一邊捧著書本「走讀」;還有胡班長嫌主席的腳「有味兒」;毛澤東沖著賀子珍發牢騷……「無情未必真豪傑」,編導這樣處理,更加襯託了毛主席後來在領導崗位上的指揮若定時的英雄氣概。而毛澤東的扮演者唐國強也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個「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瀟灑來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他時常憂郁的目光和紅軍當時的處境極其吻合,當李德和博古專權行事時,他忍辱負重;當張國燾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權時,他「恨鐵不成鋼」……還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從外到里都讓你感覺到「這就是朱德」。並且,紅軍將領都叫毛澤東「老毛」,這也是以前影視劇中從沒有過的最平民化的稱呼。
「蔣委員長」這回換成了陳道明,從外表上猛一看,他有點像穿軍裝的「方鴻漸」,可隨著劇情的展開,陳道明便和「老蔣」慢慢貼近了。他可以高罵「你們這群飯桶」!同時又能「屈駕」抬著士兵的屍體「悲傷」給大家看。這才叫「詭計多端、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呢。所以,即便陳道明的眼神沒有「老蔣專業戶」孫飛虎陰險,但他一樣把蔣介石這個「反共老手」刻畫得淋漓盡致。
讀彭端淑《為學》
讀過彭端淑《為學》,大家多會對富僧大加批評,誠然,富僧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沒能到南海,這確實是應該大加斥責的。但是,大家多忽視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聽到貧僧由南海回來之後,臉上顯出的「慚色」。僅此一點,筆者認為也是值得贊許的,因為能顯出「慚色」,就說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慚色」至少會成為他爾後實現理想的一種動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能不辦錯一兩件事? 重要的是做錯之後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能在做錯之後顯出「慚色」,那就說明他已經認錯了,並可能在此之後有悔改。
展開歷史的畫卷,讓我們看一看那些沒有實現理想於慚愧之後奮發有為的人,是如何面對失敗與挫折的。我國古代文學家蘇洵,他舉進士不中,有「慚色」燒盡以前所寫之文,閉戶苦讀,通讀六經、百家之說,終於成為著名的文學家。異邦音樂大師貝多芬,32歲時突然耳聾了。當時他心情痛苦絕望之極,甚至一度閃過自殺的念頭,有「慚色」後並沒自殺,反而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困難。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是在他的聽覺完全喪失後完成的。
再拿我們當代的事例來說吧,當代保爾——張海迪,在醫院工作時,有人拿著一瓶貼著外文商標的西葯,求她翻譯。這時她並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慚愧地搖搖頭,而就在這以後,她立志要學好外語,終於掌握了幾門外國語言。……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中永不爬起。一次失敗,只不過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的艱辛的機會。然後,求索、奮斗,開發潛能,激發勇氣,磨練意志創造出難以想像的奇跡。不要在乎別人的嘲笑與諷刺,你應爬起來,在別人的取笑中開拓你的路。
在我們學習中,由於各種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喪氣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還有的在失敗面前並沒有失望,在顯出「慚色」以後,能夠總結經驗和教訓,勇往直前,鼓足勇氣努力學習,並取得了好成績。
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的環境中能夠有這樣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90年代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就沒有嗎?
《 讀彭端淑<為學>》講評
本文是一篇頗有新意的「讀後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構思新,擷取的感受點也新。它不同於一般學生寫《為學》讀後感的思路立意,另闢蹊徑,緊緊抓住富僧聽說貧僧回來之後面有「慚色」這一點,作為自己的感受點,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態度,開展議論,闡述觀點。文章就顯得別具一格,生氣勃勃。
其次,作者運用論據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論證中列舉的蘇洵、貝多芬、張海迪這三個名人是眾所周知的,但文章擯棄了人們熟知的有關三個名人如何奮發成才的材料,卻選取了他們在「沒有實現理想而慚愧之後」「是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的」這方面的材料。這三則材料不但鮮為人知,而且緊扣論據,論點和論據高度統一。
另外,文章在論證過程中,不是簡單地進行材料堆砌,而是對這些材料進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論證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望採納
❽ 電影讀後感!!我要你們告訴我那些電影的讀後感好寫一些!!
凶魅 感人的鬼故事 這個兄妹的父親的了怪病 是生意失敗就疑心很重 老感覺有人要殺他的那種怪病 後來自己老婆受不了自殺了 留下了大兒子和小女兒 最後要離家出走的他們 哥哥為了拿妹妹的布娃娃回來了,結果家裡的煤氣沒關炸死了 哥哥算然死了 靈魂一直在保護妹妹 講述的是兄妹的真感情,最後很感人,親情 就算死掉,靈魂也要保護最重要的人的生命不被傷害
❾ 《一隻缺口的木桶》讀後感。。或者主要表達的思想,要寫的好一點,,謝。
可以多方面啟示我們的生活。一是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一樣,有大有小,大的要牽就小的,幫助小的,這樣才能和諧。就象桶的缺口一樣,短的決定了水能裝到什麼位置。二是這個桶如果是裝固體的東西,缺口處還可以多放一點東西。啟示我們要學會利用短處,要盡物之用。這也是古人講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材。三是啟示我們沒有完美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木桶有個缺口,裝水你覺得不好,但裝固體卻是不受影響的,反而還可以多放一點。我們看事物要平等無高下的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