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南籍的書畫家哪些最有名氣
歐陽詢 唐代書法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
封渤海縣男。書法學二王,
參以隸法,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面具,世稱「歐體」。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
飛白冠絕,峻於古人。」 又稱:「真行之書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 潤色寡於虞世南。
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奇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傳世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房彥謙碑》等,墨跡有《張翰帖》、《卜商帖》、《夢奠帖》等,編有《藝術類聚》一百卷。
歐陽通 唐代書法家。字師通,潭州臨湘人。歐陽詢子。官殿中監。繼承家法,而險峻過之。世稱「小歐」。相傳晚年用狸毛為筆, 覆以兔毫,
以犀象牙為筆管,無此筆則不作書。南宋董卣《廣川書跋》評其書:「筆力勁健,盡得家風,但微傷豐濃,故有愧於父。至於驚奇跳駿, 不避危險,則無異也。」
傳世墨跡有正書《道因碑》、《泉男生墓誌》等。
懷素 (725-785)唐代書法家。僧人。俗姓錢,字藏真,
長沙(今屬湖南)人。
上元三年(762)詔住西太原寺。工書。尤擅狂草,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變化莫測而又法度謹嚴。晚年書趨於平淡。學書貧無紙,曾種芭蕉萬余株,取葉練字,名其居為:「綠天庵」;
相傳精勤學書,
禿筆成冢。南宋陳思《書小史》載:「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受筆法於金吾兵曹鄔彤,彤轉述張旭。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稱為「以狂繼顛」。與張旭齊名,世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巨大。傳世墨跡有《苦筍帖》、《自敘帖》、《小草千字文》;刻本《聖母帖》、《律公帖》等。
髡殘 俗姓劉,字介丘,號石溪,又號石道人、殘道者等。湖廣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好游名山在川,後寓江蘇江寧(今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棲寺。精繪山水,師法王蒙,善用禿筆和干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境界奇辟,氣韻渾厚,景物稠密,筆墨高古,以真山實水為粉本,"奧境奇辟,緬貌幽渾",名垂海內。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清初四畫僧」。
何紹基 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暖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縣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沖。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何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復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曾紀澤 清末著名外交家,字劼剛。湖南湘鄉人。曾國藩長子,「少負俊才」,1870年(同治九年)由蔭生補戶部員外郎,1877年(光緒三年)承襲一等勇毅侯。1878年(光緒四年)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轉大理寺。從光緒四年至光緒十一年(1878年至1885年)他作為清政府的外交官員,奉命出使英、法、俄等國。在這期間,他恪守「替國家保全大局」的信條,極力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不折不撓,與列強唇槍舌劍,在外交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毛澤東 毛澤東作為偉大領袖的形象蓋過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說,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詣,與他偉人形象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書法,是中國當代的書法巨匠,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毛澤東的書法采千古之遺韻,熔百家於一爐,龍蛇飛舞,俏俊飄逸,大氣磅礴,豪放酣暢。
毛澤東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一個農家。8歲進私塾,對毛筆字的書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此與翰墨結下不解之緣而成為當代書法巨匠。早期的書法藝術即得力於鍾王,在漢魏、隋碑、章草、晉唐楷書等前人碑帖的基礎上下了較深的功夫,為他一生的書法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在指揮中國革命各個戰略階段之餘,一直不忘他的書法實踐,時常披覽碑帖,從江西根據地到延安,毛澤東身邊別無長物,卻一直把晉唐小楷等他閱讀臨寫過的法帖帶在身邊。他的書法成就在於狂草,來源於張旭、懷素。
中年以後,形成了獨到的個人風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他的字,既充滿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書,視線不由自主地受到牽引,隨著他草書的線條、用筆,時緊時密,時快時慢。籠罩在他草書製造的「氣場」中,就像在現實生活中被他偉人風范所吸引一樣。
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後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白石像中國所有書法家一樣,都有一個出入古賢門庭的學書過程。如他所說:「書法得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神讖碑》的最多。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書體應是行書與篆書,但行書終生未脫李北海形神,篆書至死未跳出《天發神讖碑》藩籬。當然,個別行書單字部首換上鄭板橋的寫法,如走之最為明顯。這倒有了變法的意識。篆書用筆上,改方起為圓起,尖收為平出,轉折加重頓筆,亦是其篆書的新格。
齊白石的行書作品,形神酷似李北海《李思訓》碑,神采飛揚,堪稱精品。他曾借蘇軾的話說自己「我書意造本無法」則是英雄欺人了。他自辯說「我是學習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學的是筆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與胡橐談臨摹)其實,他學習也好,摹仿也好,既有取外形的,也有取筆墨精神的。取形取神是學書的前後過程,每位書家都有個中甘苦,大可不必閃爍共詞。他的作品頗為率真勁健,橫劃向右上聳,以取氣勢,但有聳右肩之嫌。有時行筆太快,一劃而過,雖有筆力,但缺少內在的力美蘊含,稍嫌油氣,而大起大落的甩筆出鋒,筆到手未到,看似兇狠勁利,實則單薄村野氣。他為了造勢,一味以偏鋒出鋒為能,看似雄強,卻無內涵雋永之味,識者自當鑒之。20世紀的人們由於種種非藝術的原因,僅憑小花、小草、小鳥、小蟲、小魚、小蝦、小擺設等日常小物象,以及草野書法便把他捧上大師的寶座,確實捧過了頭。若說他是一介普通的民間書畫家,卻又委屈了他。只有觀照他的作品本身審美價值,才是他藝術定位的標准。作為一代名家,齊白石當之無愧。
曾熙
字季子、子緝,號俟園,晚號農髯。湖南衡陽人。早年與李瑞清同在北京做官,共研書法。清朝滅亡之後,歸隱故里。後因生活窘迫,接受李瑞清到上海賣字之邀。從此,「南曾北李」,名揚十里洋場。
曾熙書法學《石鼓文》、《夏承碑》、《華山碑》、《史晨碑》、鍾繇、二王,尤好《瘞鶴銘》和《金剛經》,自號「南宗「,以與「北宗」的李瑞清相敵,用筆圓通流暢,線條柔和潤澤。所以他的書法是學魏碑而能得秀雅婉麗之美。又能以碑入帖,書法饒有晉人疏朗秀逸的風度。其實,曾熙北碑也寫得不壞,只因當初李瑞清已經以善寫北碑名聞遐邇,而名聲為李瑞清所掩而已。曾李兩人是交情相當好的朋友,在當時上海灘被傳為美談,「文人相輕「的惡習,在曾、李二人身上不曾見到。
譚延闓 民國時期,在朝的顯貴許多能寫一手好字,但最著名的莫過於譚延闓、於右任二家。
譚延闓,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譚延闓一直是國民黨政府里的高官,管制行政院院長、並二任國民政府主席,他的字,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字的大家。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字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和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從民國至今,寫顏字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他尤以顏字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
易元吉 北宋畫家,字慶之,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原工花鳥蜂蝶,後見到趙昌作品,自認為其精絕處難以超越,乃立志致力於他人所未到處,於是轉攻猿猴。易元吉的畫生動而不刻板,深受北宋鑒賞家、書畫家米芾贊許,推崇為「徐熙後一人而已」。他雖以善畫猿獐著稱,但其花鳥畫也很精妙。因此沈括在《圖畫歌》中謂:「惟有長沙易元吉,豈止猿猴人不及」。
陳少梅 (1909-1954)名雲彰,字少梅,號升湖,湖南衡山人。
自幼隨其父陳嘉言習詩文書法,15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為金北樓最後一位弟子 。
17歲入湖社畫會 。
1930年,其作品曾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百年紀念會美術銀牌獎
。
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畫會天津分會,以賣畫為生,並課徒授畫,於京、津、滬舉辦畫展 。
1949年後曾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 。
1953年遷居北京,次年因病逝世 。
擅山水、人物、工寫兼能 。
在藝術上師法唐寅、仇英、吳偉、戴進,旁參倪雲林,上追郭熙、馬遠、夏圭,崇尚「北宗」而探求自家風格 。
早年作品有《西園雅集圖》等,後期有《江南春》、《浴牛圖》等 。
《小姑山》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
逝後,天津為其舉辦了遺作展覽 。
有《陳少梅畫選》、《陳少梅畫輯》、《陳少梅畫集》等行世。
黃永玉 黃永玉,1924年出於湖南省鳳凰縣,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副主席。
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人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寫過、出版老祖宗多種畫冊,還有《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盪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澳大亞、德國、意大得和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義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段輝 段輝,男,1961年9月出生,湖南省新化人。岳陽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水彩、水粉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結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從事水彩畫的創作和教學。在藝術上追求朴實、抒情、和諧美,在技法上充分發揮水彩畫的特色,力求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創造個人的藝術風格。作品《青銅》獲「第2屆全國水彩、水粉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悠悠歲月》獲「第4屆全國水彩、水粉畫作品展」銅獎。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及在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展覽。
段江華 段江華,男,1963年生於湖南省麻陽。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198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3畫室,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89年至今任教於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現為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湖南油畫學會主席、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參加在北京國際藝苑主辦的「湖南油畫邀請展」,作品《花》為國際藝苑美術館收藏。1994年作品《王·後·2號》參加第2屆中國油畫展,獲金獎。1995年
作品《捆紮的王和後》參加第8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並赴日本展出。同年隨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日本做學術訪問交流。1996年作品《王》參加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年展;作品《天門》參加第3屆中國油畫年展,並被主辦單位收藏。1998年作品《聖地》參加』98中國國際美術年「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畫大展」。
⑵ 姚俊卿的介紹
姚俊卿,1934年生於遼寧省黑山縣,中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電影藝術家。曾經為《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五朵金花》、《青松嶺》、《金光大道》、《沙家浜》、《直奉大戰》等三百餘部電影設計和書寫字幕。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首批會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總校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書法研究生導師、中共中央國家工作委員會紫光閣畫院院士、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理事、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新加坡共和國神州藝術學院名譽顧問。中原書畫研究院首席名譽院長。出版《姚俊卿書法》、《中華翰墨名家——姚俊卿專輯》、《美術家——姚俊卿專輯》等多部專著。
⑶ 陳星個人簡歷
陳星的資料 :
個人檔案
生日:5月7日
籍貫:湖北
血型:O型
星座:金牛座
身高:170CM
學歷:大學
專長:音樂 美術 書法
最喜歡的顏色:黑 白
最喜歡的食物:辣椒
最喜歡的動物:狗
最喜歡的歌星:邁克爾·傑克遜
最喜歡的音樂:古典音樂 中外流行曲
最喜歡的影星:施瓦辛格·阿諾德
願望:睡個好覺
創作作品及發行專輯:
1997年11月 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流浪歌>>.所有作品幾乎均由他本人創作.發行量居當年首位.抓獲打擊盜版上百家近140品種.
1999年8月 中國太平洋影音公司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望故鄉>>.其中十四首作品由自己創作.專輯出版後陳星的歌唱事業邁入新的高潮.
2000年 推出單曲<<離家的孩子>>再次火爆樂壇.
2001年7月 推出第三張個人專輯<<思鄉酒>>.創作全部作品,並推出大量精品<<思鄉酒>><<情鎖>><<大西北>>.
2004年1月 由京文唱片發行第四張全新專輯<<同船過渡>>,並在北京君太百貨召開聲勢浩大的新聞發布會.
2004年8月 由飛樂唱片發行第五張專輯<<雁南飛>>.並將與飛樂公司投資的電影中首次觸電擔當主要人物.
2006年01月20日 廣東美美唱片發行第六張專集<<2006最新大碟 >>
2007年01月06日 天凱唱片發行第七張專集<<北漂>>
2008年03月18日 大星文化發行第八張專輯<<我最愛的女人>>
「北漂」陳星幾載蜇伏一心向善 再度真情獻唱
不再唱思鄉情歌 流浪歌王陳星《北漂》北京首發
廣 告 :
2001年 接拍大型產品廣告」清咽寶」潤喉糖,並作為該產品代言人
2002年 為廣西憑祥市製作市歌,並拍攝宣傳片
2004年 陳星為某大酒業的代言廣告正在後期製作中
公 益 :
1998年 陳星舉辦義演,將演唱會所有收入16萬元全部捐與湖北省洪湖的道路建設
2001年 再次捐出8萬元與該地的路政
2002年 陳星為家鄉的教育建設不遺餘力,將義演的所有收入12萬元捐給當地休建希望小學及失學女童匿名救治安徽男孩宇智治療眼角膜,事後被男孩家人求助於媒體才得知。
2004年 為喚醒失足的吸毒人員創作歌曲<<珍愛>>
部分演出資料.拍攝廣告及公益事業 :
98年 深圳龍崗」陳星專唱演唱會」,六萬人廣場座無虛席.
2000年元月 於安徽黃山旅遊風景區,參加中央電視台黃山」全球華人黃山跨世紀」大型晚會.
2000年3月 參加安徽衛視」3.15」消費者權益日大型電視晚會.
2000年4月 應邀參加廣東衛視台<<海峽兩岸情>>大型直播晚會.
2000年7月 西藏之行於拉薩成功舉辦了」陳星個人演唱會」.
2001年3月 參加湖北衛視綜世節目<<有線大贏家>>及當紅節目<<音樂百分百>>之陳星歌友會.參加遼寧衛視綜藝節目<<七星大擂台>>.
2001年4月 參加安徽衛視綜藝節目<<超級大贏家>>.
2001年5月 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雲南電視台主辦的大型活動」雲南潑水節中國巨星演唱會」.
2001年8月 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中央三套當紅節目<<音樂擂台>>.
2001年10月 參加憑祥市」邊關文化國際旅遊節」,作為特邀
嘉賓演唱歌曲<<大西北>>現已作為文化節所用
宣傳片的主題歌.
2002年 作為中央電視台七套的節目使者參加每界春節
晚會.同年2月為廣西憑祥市創作演唱市歌
<<中華雄關>>。
2003年 參加廣東衛視春節晚會. 的形象代言人。 2002年/ 在雲南昆明首次開個人演唱會。 2003年/ 出版第四張個人專輯《努力歌》
2004年 於雲南開始全年100場「陳星個人西南巡迴演唱會」
2004年9月 參加湖南衛視"金鷹藝術節明星演唱會」獲得好評如潮.
並由湖南媒體與金鷹節期間召開了"星城金鷹展翅,陳星
領<<雁南飛>>」的大型記者招待會. 2. 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編輯本段1985年拜師於湖北著名畫家尹道新教授學習中國畫技法,1987年考入中國花鳥畫院學習花鳥畫技法,同年學習中國山水畫家吳雅明的繪畫風格。1990年作品《一剪梅》發表在中國花鳥畫刊,1993年在山東勝利油田成功舉辦了一次個人書畫展。近幾年來,作品《天山紅葉》編入《世界美術集》、《蝦圖》編入《中國藝術人才書畫作品展精集》、《蜀中山水圖》編入《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書畫家》書中。他傳略也被編入《世界美術家傳》、《二十世紀中國人物大典》、《科學中國人· 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界傳世名畫書法鑒賞》、《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第五卷)、《世界華人英才錄》、《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2000中國風·傑出人物特集》等書中。作品《蝦趣》被挪威友人收藏。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評為二級美術家和二級書法家。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中國民間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
⑷ 這個書法是誰寫的
落款的:丁酉夏 金錶書 。
相同落款,見下圖
鄭金錶、福建永春人。號墨痴山人。
自幼喜愛書法藝術與翰墨結緣,數十載臨古今名碑,名帖名家作品臨池不輟,游遍祖國各地名勝古跡,飽覽歷代碑林崖刻,書風繼承傳統,追求新意,博採眾長,筆勢道勁,飄逸生勁,流暢高古。
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名人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家網藝委員會副主席。
作品入編《中國歷代名家草書作品集》作品連續六屆榮獲「炎黃杯」國際詩書畫印藝術大賽一等獎、金獎、連續榮獲六屆「羲之杯」、「國粹杯」、「中華頌」、「東方美」、「黃山杯」、梅花報等「蘭亭序」、「釣魚島杯」等四十多次國際全國性書畫大賽一等獎金獎。
⑸ 蒲松齡個人資料
編輯本段蒲松林個人簡介 蒲松林,名江,號積厚居主人,別署三木公,大學文化,中共黨員,一九七四年三月生,甘肅永登人,現供職於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宣傳部,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其曾祖父蒲春秀(字實齋)先生系隴上著名書家,祖父、父親均擅長書法,幼承家學,六歲即受到嚴格的庭訓。先從顏、柳入手,上溯秦篆漢隸,尤對《曹全》、《張遷》、《石門頌》、《西狹頌》諸碑用力甚勤,研習最深,行草宗法二王、智永、懷素、米芾,旁涉王鐸、傅山、於右任,兼收並蓄,博覽約取,厚積薄發,逐漸醞釀出質朴雄渾、凝重大氣、飄逸灑落的個人藝術風格。 成就及榮譽 近三十年來,操毫面壁、撫摹追臨、耕耘墨海、浸淫歷代名家碑帖,十年間深居甘南碌竹山、天祝石門山中潛心臨池,企及「池水盡墨、木石皆黑」之境,曾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高級書法創作研究生班,受到歐陽中石、沈鵬、李鐸、聶成文等著名書法家的指點。數十次在各類書賽中展出並獲獎,曾參加「蘭州市首屆中學生書法比賽」獲二等獎;「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書畫比賽獲優秀獎;一九九五年在西安參加「西北五省大中專學生現場書法比賽」中獲軟筆組二等獎;榮獲一九九四年國際中華書畫攝影藝術大賽書法優秀獎,在「世界遺產在中國藝術作品展」中榮獲優秀作品,並在北京和巴黎展出,榮獲第二屆「廬山杯」中國書畫精品大展賽銅獎;作品入選首屆「羲之獎」全國書法篆刻大展,參與組織成立了甘肅省大中專學生書畫聯誼會,中共天祝縣委宣傳部為其製作了電視專題片《翰墨飄香話蒲江》,書作散見於《書法報》、《青少年書法》、《神州詩書畫報》等專業報刊,作品及傳略收錄《中國書法家作品選集》(第1卷)、《當代書畫藝術家佳作匯賞》、《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精品集》、《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大獎賽優秀作品集》、《中國書法年鑒(2006)》等十餘部大型典籍。先後在蘭州、甘南、天祝、永登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 編輯本段蒲松齡個人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個人作品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傷寒葯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遺世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欲讀天下之奇書,需明天下之大道。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宴笑友朋多,患難知交寡。
⑹ 齊白石 是個怎樣的人
齊白石(1864-1957),漢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三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⑺ 急求歷代書法家及其代表名帖,盡量詳細!恭謝各位了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書學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 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 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 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 ,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 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 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 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 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⑻ 姓邵的名人有哪些
1 邵長蘅:武進人(今屬江蘇),清代詩人。
2 邵齊燾:江蘇昭文人,文學家。
3 邵普涵:今浙江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4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祖先為河北范陽人。幼隨其父邵古遷居河南共城蘇門山下,後在蘇門聚眾講學,創辦「太極書院」 。三十歲時又居家遷至洛陽天津橋畔。並與居住在洛陽的退辭宰相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結為好友,研討學問,評議時政,期間屢次拒絕朝廷的錄用。他根據《周易》八卦,創立「象數之說」,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是永恆不變的,而天地萬物則有消長和終結 ,循環變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個時期的歷史退化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5 邵伯益:著名學者。
6邵信臣:東漢時任南陽太守,九江壽春人。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7 邵林:青州刺史。
8 邵興: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將領。
9.邵力子:(1881~1967)是邵姓家族現代最傑出的政治活動家,浙江紹興人,前清舉人,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共,1925年任黃埔軍校秘書長,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宣部部長,駐蘇大使。1949年為國民黨和談代表團成員,後脫離國民黨政府,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常委。
邵力子也是邵姓人中的壽星,有86歲的高齡。
10.邵飄萍:最著名的新聞記者,浙江金華人,創辦《京報》,因支持群眾反帝反軍閥的斗爭,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軍閥殺害。
11.邵振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位女縣長,湖南瀏陽人。1925年加入中共。積極支援北伐戰爭。1928年當選為瀏陽縣縣長,為該縣第一任縣長,馬日事變後,在攻打長沙是被捕犧牲。
12.邵逸夫:95歲(1907年生)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主席,原籍上海,持該公司(今年3月底市值是6.18億美元)72.29%股權,透過邵氏持電視廣播和電視企業23.5%及30.3%(市值是14.22億美元和1.68億美元),新加坡新達城市10%,在歐洲、美、加等地均有私人資產.
13.邵煒剛: 邵煒剛8歲學棋,11歲進國家集訓隊。1986年定為初段,1998年升為九段。
主要戰績:1992年獲全國個人賽冠軍,第6屆、第7屆十強戰第四名、第九名,進入第14屆新體育杯賽循環圈。1989年獲「海峽杯」全國邀請賽冠軍。進入第6屆「富士通杯」前八名,第5屆棋王賽本賽第二名,1994年獲「霜花杯」全國青少年賽亞軍。獲第2屆「新人王」賽冠軍,進入第7屆「CCTV杯半決賽」,進入第1屆友情杯循環圈。獲第2屆NEC杯賽冠軍、第3屆友情杯賽冠軍、1997年全國個人賽亞軍。進入第3屆世界棋王賽四強。第三屆「LG杯」世界棋王賽並列第三名,第五屆「NEC杯」冠軍、全國個人賽亞軍、阿含桐山杯亞軍、名人戰亞軍。
14.邵希平:1943年出生,江蘇淮安人。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法文專業,現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主要業績:自幼酷愛書法,初習唐楷、漢隸,繼學宋人行書。在南京大學期間參加由胡小石先生指導的書法研究組,悉心研究米芾、王鐸、傅山並廣涉各家,風格縝密婉轉,氣韻貫通,尤其擅長行書、草書。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展覽並獲獎,先後被收入《當代書法名家作品集》《國際書畫名人作品集》、《共和國書壇畫苑風雲人物大觀》、《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輝煌成就·世紀曙光》、《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中華魂·中國企業領導英才大典》、《中國學者墨跡選集》、《中國五十家作品集》(日本)、《中國當代書畫作品集》(日本)等多種國內外出版的書法作品集。從七十代末開始,先後多次作為書法家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八十年代,曾應邀赴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荷蘭鹿特丹荷中友好協會和法國馬賽講學,專題介紹中國書法藝術。九十年代,多次應邀參加中日、中韓書法家交流活動。其主講的《書法入門》錄像帶以漢語、日語、英語、西班牙語等四種版本行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14個國家和地區。生平並收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錄》。
15.邵友濂:(?——一九O一年)字筱春(又作小村),浙江餘姚人。由監生報捐員外郎,簽分工部。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加恩以本部員外郎盡先補用。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中乙丑補行辛酉、壬戊兩科鄉試舉人。十年(一八七一年),補工部虞衡司員外郎。十三年(一八七四年)以御史記名,補總理衙門漢章京。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九月,署理俄國欽差大臣。七年三月,出使俄國大臣曾紀澤奏派友濂回京齎送改訂俄約章程、地圖等件。總理衙門王大臣奏准,仍留總理衙門當差。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補授江蘇省蘇松太道。九年,法越戰事起,調命邵友濂襄辦台灣防務。十二年,補授河南按察使。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遷台灣布政使。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六月,補授湖南巡撫十二月,兼署湖南提督。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補授台灣巡撫。二十年九月,調補湖南巡撫。
邵友濂回國後即奏請開缺。不久因病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