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幫推薦幾部歐美20世紀40-60年代的經典電影
我很推薦你去看看新現實主義和新浪潮的電影。40年代的新現實主義有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偷自行車的人 60年代的新浪潮有 四百擊 精疲力盡 朱爾和吉姆 廣島之戀 現在想起來的就這些。
❷ 我國五六十年代拍的電影有哪些
《白毛女》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攝制 編劇:水華、王濱、楊潤身導演:王濱、水華 主演:田華、張守維、趙路、李百萬、胡朋、陳強、李壬林
《南征北戰》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攝制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 主演:陳戈、馮喆、張瑞芳、項堃、湯化達、王力
《董存瑞》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編劇:丁洪、趙寰、董曉華導演:郭維 主演:張良、楊啟天、張瑩、周凋、任頤
《祝福》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桑弧 主演:白楊 、魏鶴齡、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導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
《鐵道游擊隊》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56年出品 編劇:劉知俠 導演:趙明 主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馮笑、鄧楠、仲星火、陳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電影製片廠1957年出品 編劇:石言、黃宗江 導演:王蘋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張璋、康天申、陳東崗
《永不消逝的電波》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8年出品 編劇:林金 導演:王蘋 主演:孫道臨、袁霞、王心剛、陸麗珠
《青春之歌》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楊沫 導演:崔嵬、陳懷皚 主演:謝芳、於洋、康泰、於是之
《林則徐》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呂宕、葉元導演:鄭君里、岑范 主演:趙丹、韓非、秦怡、藍谷、錢千里
《林家鋪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水華 主演:謝添、張亮、林彬、馬薇、韓韜、於藍
《五朵金花》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趙季康、王公浦 導演:王家乙 主演: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59年出品 編劇:李天濟 導演:魯韌主演:仲星火、上官雲珠、馬驥、李保羅
《戰火中的青春》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編劇:陸柱國 導演:王炎 主演:王蘇婭、龐學勤、林農
《紅旗譜》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胡蘇、凌子風、海默、吳堅 導演:凌子風 主演:崔嵬、蔡松齡、魯非、趙聯
《劉三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喬羽 導演:蘇里主演:黃婉秋、劉世龍、梁音、張巨克、賀汝瑜
《紅色娘子軍》 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梁信 導演:謝晉 主演:祝希娟、陳強、王心剛、向梅、金乃華
《革命家庭》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夏衍、水華 導演:水華 主演:於藍、孫道臨、於洋、田方、秦漢
《甲午風雲》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 編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 導演:林農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穎、李頡、龐學勤
《冰山上的來客》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烏·白辛導演:趙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張嘎》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徐光耀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主演:安吉斯、吳克勤、李小燕、李健、張平
《紅日》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瞿白音 導演:湯曉丹 主演: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里坡、楊在葆、舒適
《早春二月》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謝鐵驪 導演:謝鐵驪 主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
《野火春風斗古城》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李英儒、李天、嚴寄洲 導演:嚴寄洲 主演: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
《阿詩瑪》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葛炎、劉瓊導演:劉瓊 主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
《英雄兒女》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毛烽、武兆堤導演:武兆堤 主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周皓 導演:水華 主演:趙丹、於藍、張平、項堃、蔡松齡、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林谷、徐進、謝晉 導演:謝晉 主演:謝芳、曹銀娣、李緯、馮奇、上官雲珠
❸ 自建國以來有過哪些紅色經典的話劇、歌舞劇啊
1、《江姐》
為紀念建黨90周年,重溫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緬懷他們的革命精神,廣東潮劇院一團復排了經典潮劇《江姐》,並於18日上午進行連排。該劇再現了革命先驅江姐的英勇事跡,把她為革命理想獻身的精神傳遞給了新一代的年輕人。
作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江姐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的真實故事曾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她的英勇事跡也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江姐》由潮劇著名劇作家鄭文風、王菲、謝吟、何苦根據小說《紅岩》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由陳華、張伯傑、楊廣泉作曲,吳峰、麥飛導演,廣東潮劇院一團首演,70年代由汕頭地區青年實驗潮劇團復演。
後有廣東潮劇院二團、潮州潮劇團演出《江姐》,先後多次的復排,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該劇歷經幾代藝術家的錘煉而成為潮劇經典劇目。
2、《紅旗譜》
2014年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編排大型紅色經典話劇,該劇由北方演藝集團副總、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編劇鍾海先生親任執導,邀享有「中國第一農民」之稱的著名演員、電視劇版《紅旗譜》朱老忠的扮演者吳京安傾力加盟,並且還有十餘位國家一級演員的演出。
3、《紅色娘子軍》
《紅色娘子軍》是由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的革命現代芭蕾舞劇。1964年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首演成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在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的直接關注下誕生的。
《紅色娘子軍》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在芭蕾藝術領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紅色娘子軍》中的音樂有《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
4、《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5、《大別山人》
楚劇《大別山人》是由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精心打造的中國第八屆藝術節(簡稱「八藝節」)獻禮劇。寫的是革命戰爭時期,一對戀人桂英、王福信守一句「不死就回,不死就等」的生死諾言,演繹了一曲革命老區大別山人在愛情、親情和友情等感情糾葛上的傳奇故事。
❹ 60年代有哪些電影
1、《橋》
《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❺ 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
《畢業生》《午夜牛郎》老版的《十一羅漢》
❻ 1960年前拍的電影有哪些
小玩意》
時間:1933導演:孫瑜
本片拍攝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發動的4年前,是聯華電影公司後期一系列傑作中的一部,也是孫瑜的代表作之一,阮玲玉和黎莉莉主演了這部默片。影片中的幾位女性角色尤其突出,其中珠兒死前安慰葉大嫂,特別是葉大嫂在影片結尾在街上的大聲疾呼都成為影片的經典段落。和當時的很多體裁嚴肅的佳作一樣,本片同樣不流於呆板,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和輕巧的氛圍。
《神女》
時間:1934導演:吳永剛
在中國電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創造的輝煌一頁中,今天我們可以在回首中找出很多不朽的證明。如果說《小城之春》在上世紀40年代標志了中國電影完全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的話,中國電影的默片時代中同樣可以找到這樣的作品,它就是吳永剛的《神女》。中國的默片走到《神女》之時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導演吳永剛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來講一個妓女的故事,但是不落俗套。《神女》從同類題材之中脫穎而出,它首次對人的雙重身份、雙重人格及復雜內心進行深刻的表現,這在以往的中國電影中是很難看到的。
《馬路天使》
時間:1937導演:袁牧之
1937年中國電影出品了一部經典之作,《馬路天使》,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高峰,然而正是在這一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電影正常的創作也由此中斷,但也正是因為面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威脅,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思想性。比如《馬路天使》,盡管全片都貫穿著浪漫主義的氛圍,其基調卻是嚴肅地對社會問題的控訴,而周璇唱《四季歌》一段,袁牧之更是根據唱詞剪進了抗擊敵人入侵的影像,最後唱出「血肉築出長城長,儂願做當年的小孟姜」,以此鼓舞國人。《馬路天使》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夜半歌聲》
時間:1937導演:馬徐維邦
作為1937年中國出品的幾部佳作之一,《夜半歌聲》的名頭遠不及由趙丹主演的《馬路天使》,原因當然是本片的意識與故事均不屬主流之故。導演馬徐維邦的作品風格以陰郁詭異著稱,本片更是他將此特色發揚光大之作。《夜半歌聲》講述的是革命志士宋丹平被人毀容,只得藏匿於劇院,常於月圓之夜高歌以安慰原戀人曉霞,導演馬徐維邦在這樣一宗故事中拍出了極盡恐怖妖異的氣氛,因此該片至今在海外仍具有很高的聲譽,甚至要高於《小城之春》。
《一江春水向東流》
時間:1947導演:蔡楚生 鄭君里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民族史詩氣質的電影,同時也是充滿了爭議的一部電影。在手法上,有人指其媚俗平庸,也有人贊其博大精深,在意識上,有人稱其代表了當時民眾的呼聲,也有人稱其意識形態過強,有損於影片的藝術性。但無論如何不可否認,《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對中國電影和中國人的生活影響至深的一部電影,盡管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它傑出的藝術性仍將使其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難關頭,整個社會處於紛繁動亂之中,強烈表達了人民的正義吶喊。影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表現技巧,融會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創造了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一江春水向東流》於1947年10月上映,連映3個多月,觀眾達70餘萬人次。
《太太萬歲》
時間:1947導演:桑弧
這是1947年製作完成的一部都市喜劇傑作,劇本作者張愛玲,導演桑弧。陳思珍與唐志遠結婚以後,每天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做賢惠太太,為了丈夫的事業,不得不在娘家和婆家兩邊撒謊周旋,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是典型的市民生活世界,沒有傳奇,但在張愛玲的筆下,日常的市民生活之中所傳達出的「浮世悲歡」之感,刻骨至深,讓人頓生蒼茫,或若有所悟。桑弧的電影風格委婉細膩,體貼周到,更可愛的是其中溫厚而活潑的幽默與諷喻,喜而不膩,哀而不傷,與張愛玲的劇作交相輝映。除石揮的造型和表演或稍顯過火,蔣天流、張伐、上官雲珠、韓非等人的表演無不生動細膩。
《小城之春》
時間:1948導演:費穆
盡管《小城之春》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前的電影了,但它擁有的某些品質仍然是我們所稀有的。電影的結構出乎意料地簡單,一個被戰爭毀壞的小城,一個家園也同樣被戰火毀壞的人家,一對夫婦和一個城外來的男子,故事以平靜始,也以平靜終,看起來似乎也沒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似乎又有很多事發生……從外表看,這只是個三角戀的典型例子,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這棋局中每個人的內心,他們的慾望和掙扎,這一重點轉換,讓電影在人性層面上有了更大的普遍性。
《萬家燈火》
時間:1948導演:沈浮
對戰後社會黑暗的無情揭露與諷刺是20世紀40年代末期許多優秀影片的主題。在這一題材的影片中,沈浮導演的《萬家燈火》與鄭君里導演的《烏鴉與麻雀》是最為出色的作品。《萬家燈火》貌似平和,實則深刻。它描繪的是戰後國民黨統治區小資產階級的生活。主人公胡智清是一家公司職員,善良、正直,為公司竭盡全力地工作,妻子又蘭持家有方。後因農村破產,智清的老母攜兄弟一家來上海投奔他。由於人口驟增,物價飛漲,生活困難,家中產生磨擦。後胡智清又遭解僱。家庭陷入絕境,各種矛盾與風波接踵而至……這部影片寫一個家庭的變遷,卻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影片中有痛苦的齟齬,更有親情、理解。影片主人公最後說,我們要活下去,「讓我們大家靠得緊一點吧」,暗示了團結斗爭求生存的意蘊,使影片閃射出思想的光華。
《哀樂中年》
時間:1949導演:桑弧
這是一部「內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國電影」,是桑弧導演的巔峰之作。人到中年的小學校長陳紹常妻子去世之後未再續弦,子女長大成人之後雖然孝順,但卻只想把父親當成寵物養起來,而缺乏對情感心靈的真正體貼。父親的再婚果然引起了軒然大波,好在陳紹常意志堅定,我行我素,終於開放了愛情和生命的二度梅。中國電影的主流,對集體和階級的關懷遠遠大於對個人;而在對個人的關懷中則對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者的關懷遠遠大於對中年;進而在中年故事中對他們的物質生活的關心遠遠大於對他們的情感與精神的重視。《哀樂中年》明顯是一個另類。本片將哀婉、諷刺與幽默達觀融為一體,在風格上獨樹一幟,編導技藝圓熟,有如哀樂人生的抒情詩篇,有論者說這部影片可以放在國際水準上衡量,此言不虛。
《我這一輩子》
時間:1950導演:石揮石揮是我們回顧中國電影時最不應該忘記的名字之一,他是中國電影史上一位傑出的人才,在表演、導演方面均達到了第一流的高度,他從話劇到電影所塑造的人物,涵蓋三教九流,曾有「話劇皇帝」之稱,而其電影的最高成就,則要屬1950年的《我這一輩子》,石揮在這部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導、演高度,在之後罕有作品可以超越。影片由石揮的哥哥楊柳青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描寫了一名巡警在舊北京近50年經歷中的故事。《我這一輩子》既是優秀的新寫實主義作品,又是當時最賣座的影片之一,堪稱中國電影史上閃耀著現實主義藝術光輝和罕見的人文深度的不朽之作,是舉世公認的經典之作。
《天仙配》
時間:1955年導演:石揮
黃梅戲《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
影片於1957年獲文化部優秀舞台藝術片二等獎。
《天仙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託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嚮往。影片主演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鳳英、王少舫。嚴鳳英演繹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得十分深沉動人。影片上映後,同樣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祖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1.4億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中國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
《曼波女郎》
時間:1957年導演:易文(香港)
葛蘭是20世紀50年代香港著名的女星,1957年的歌舞片《曼波女郎》是葛蘭的代表作之一。當時她領著一群年輕人大跳「恰恰」,還有搖滾樂、爵士樂湊熱鬧,場面很壯觀,體現出當時香港民眾受西方潮流的影響,觀念和穿著風格上已經比較開放。
《曼波女郎》是為葛蘭量身定做的電影,在香港國語歌舞片歷史上也是一部承前啟後、大膽創新的經典。「一種新的音樂女性在銀幕上應運而生;完全城市化、地地道道屬於香港的《曼波女郎》。這是首部將舞蹈作為一個性格和戲劇元素處理的電影,它對一種玩樂、純真、青春、具節奏感的生活態度,做出了視覺和敘事性的生動描繪」。
《林則徐》
時間:1959年導演:鄭君里、岑范
鄭君里、岑范執導,趙丹主演的《林則徐》被譽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佳作,這是一部以悲壯的歷史故事為題材,而又充滿了文人氣質的史詩電影。
林則徐是趙丹創造的最成功的銀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國寫意畫的手法,從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和規定情景出發,層次分明,張弛有致,將一個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呈現於銀幕之上。此外,該片的美術和音樂,也都在民族風格方面進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種含蓄、和諧、疏密得當的意境以及鮮活、洗練、韻味久長的抒情色彩。
本片可以看作是新中國歷史題材電影的代表作。
《青春之歌》
時間:1959年導演:崔嵬《青春之歌》的女主角謝芳在影片上映之後對自己的成名一無所知,而當她來到日本時,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照片被復印到一層樓高,狂熱的日本影迷用生硬的漢語一遍遍喊著「林道靜」。本片是崔嵬導演《小兵張嘎》的之外的另一部代表作,與《小兵張嘎》的生動趣味相比,《青春之歌》的風格相當內斂和扎實,在表演、導演、編劇、攝影等方面均表現出相當高的水平,感人至深,該片得到的反響和經典地位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時間:1959年導演:蘇里
令當時都市年輕人無限嚮往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新中國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現了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愛情譜寫新生活的贊歌。影片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大膽地採用被棄置多年的多角戀愛模式——高占武、曹茂林、李克明同時愛上孔淑貞。但創作者處理這個傳統敘事模式時,不落陳套,表現和歌頌了利他主義的戀愛觀。創作者還以一種樂觀輕松的審美心態來審視與處理那個特定時代(「大躍進」)人群之間的思想沖突與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糾葛,使得影片整體上具有強烈的「烏托邦色彩」,《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也因此成為了當時所有年輕人的嚮往。主演李亞林和金迪也一躍而躋身新中國二十二大影星的行列。
《江山美人》
時間:1959年導演:李翰祥(香港)
該片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壇第一部出巨資拍攝的華語片,當年的製作費令人咋舌,由此可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❼ 六十年代有哪些值得看的老電影
說起六十年代的電影,可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港台的動作片,像是《龍門客棧》(1967,胡金銓)、《獨臂刀》(1967,張徹)、《英雄本色》(1967,龍剛)等,但其實六十年代的大陸影壇也是百花齊放的年代,今天就給大家列舉幾部優秀的60年代的大陸電影吧。
《冰山上的來客》
謝心水導演的《冰山上的來客》17年反特片的集大成之作,於63年上映。講述的是女特務古里巴兒(谷毓英飾)假扮解放軍哨所戰士阿米爾(阿木都力力提飾)的青梅竹馬古蘭丹姆刺探軍情,一步步破壞我軍邊疆防線,最後被我軍識破,不僅揭穿了她的特務身份,阿米爾終於和真古蘭丹姆(阿依夏木飾)再次重逢,在勝利的也幫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團聚。片中用兩人熟知的歌曲來揭發女特務的假身份也是用的十分巧妙,而片中的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也成了傳唱至今是經典。
60年代的中國,是電影蓬勃發展的時代,故事片,文藝片,反特片,動作片,武俠片等等異彩紛呈,其中也不乏精品,對老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不妨親自去探索一番。
❽ 白毛女是60年代反映生活題材的電影和舞台劇嗎
不是。是反應。提放錢。的生活題材的電影和舞台劇。是解放前。惡霸地主。壓迫。窮人的。電影。和舞台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