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紅河谷》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影片想表達什麼主題
《紅河谷》是一部好看的影片,這不但在於片中明星薈萃,攝制組集合了一批一流的人才作為保證;而且影片選材新奇,展示了世紀初發生在西藏這塊神秘土地上藏漢人民聯手抗英的故事;同時,更有雪域高原獨特的人文風光,使得鏡頭所至,無不呈現著凝重、神奇和斑斕的油畫效果。藏漢青年男女純朴美麗的愛情故事,英國探險青年帶來的異域文化,加上戰爭仇殺的激烈場面,整體上構成了跌宕起伏、剛柔錯落的視聽效果,並進一步引發出對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面對不同的文明進程等問題的思索。
B. 用蒙太奇的手法怎樣評論<紅河谷>
銘記戰爭 真愛和平
《紅河谷》是馮小寧「戰爭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樣是弘揚民族自豪感(主要精神的闡述),但與以往戰爭影片不同(拉出論點):看完影片後,我沒有勝利的喜悅,相反卻是辛酸和痛楚。這種感覺啟發我去思考影片更深的主題:即在堅持犯禁略戰爭正義性的前提下,體現出對戰爭的討伐、對和平的嚮往。(前因後果,闡述明了)
為了體現著一主題(概述常見法),導演將影片內容有意識的分為兩部分,並通過內容的對照和反差,將和平的美好和戰爭的殘酷形成鮮明的對比,強化了影片「銘記戰爭,真愛和平」的主題。(什麼手法深化主題,內容界定)
《可可西里》——「見過朝聖的人么?他們的手和臉臟得很,可他們的心特別干凈.」
背景渲染——殘酷的血腥屠殺、吃人的流沙、逼向死亡的恐懼、短暫歡聚的熱情、空曠遼遠的高原、原始又荒涼的最後一片凈土、鬼哭狼嚎的天氣、彼次相托的默契.
C. 電影紅河谷的主題
本片,展示了西藏高原的風光及那的古樸的民俗風情,並通過居住在這里的藏民與前來侵略的英國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戰爭,來謳歌了藏族人民愛憎分明,不屈外國列強侵略,誓死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尊嚴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
D. 根據電影《紅河谷》寫一篇影評
美麗的雪山草原,神奇的文明,純朴的民風,純潔的愛情……都在無恥的戰爭的炮火中灰飛煙滅,紅河谷,用血和淚寫成的一部反殖民侵略的民族史詩。
神奇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青藏高原獨特的文明,這里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過著平靜而自在的生活。他們用虔誠的宗教信仰升華自己的生命,維護著這片世世代代生息於此的土地。他們之間有著純潔的深刻的愛,藏族青年格桑和落難漢族少女雪兒達娃建立了純潔真摯的愛情,而頭人的活潑中帶著些許女兒丹珠也大膽地追求著格桑,還有暫居在這里的英國科考青年瓊斯也喜歡上了丹珠,三種交織著不同民族不同情感的愛情,成為這部悲劇最令人感懷的因素。格桑和雪兒達娃堅持到最後,與侵略者同歸於盡;丹珠面對暴虐和凌辱,高唱了一首極有震撼力的民歌後,引爆敵人的彈葯堆犧牲;而瓊斯這個對殖民屠殺憤恨不已的英國青年,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切灰飛煙滅,用自己的眼光控訴無恥的殖民侵略。
影片揭示了殖民主義的無恥嘴臉,讓人們去思索文明的霸權與生存問題。英帝國主義殖民者妄圖用他們的工業文明來取代一切,用他們的船堅炮利來征服世界,他們企圖把西藏作為侵吞東方古國的跳板,對這里伸出了罪惡之手。羅克曼是這部影片里我最痛恨的角色,這個曾在圓明園里縱過罪惡的火的強盜,又假扮成科學家,竄入神聖的青藏地區刺探地形,如果不是被耿直善良的藏族小夥子兩次搭救,這個傢伙早已死於非命。可是他恩將仇報,很快就帶領他的殖民軍重新來到,用欺詐手段和火槍大炮對藏族兵民展開了血腥的屠殺。他滿口要給異國的人民帶來他的「文明」,實際上就是用他的帝國主義來侵吞、掠奪所有可利用的資源,不惜殘害所有可貴的生命,其無恥嘴臉代表了帝國主義的特徵,令人切齒痛恨。他看到格桑點燃他贈送的打火機准備點燃火葯庫同歸於盡時,居然還一字一頓地說「Why shuld you and I have been friends?」最終自食其果粉身碎骨。
影片最使人震撼的是藏漢兩族人民面對殘酷的侵略毫不退縮,捨生忘死與兇殘的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他們的血肉填滿了蒼茫的紅河谷,他們用生命譜寫的這一曲壯歌,讓我們感受了藏漢一家的深厚感情,還有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滿腔熱血。當看到無數的藏漢兒女在瘋狂噴射的槍炮面前倒下時,當看到一個個穿著血紅僧袍的僧徒在冒險給戰士遞送軍火的懸崖上飲彈墜落時,不由得為他們可歌可泣的犧牲而崇敬感動。當最後只剩老阿媽和她的小孫子走在高原間,訴說著古老的傳說時,我們可以看到藏族同胞頑強堅韌的生命力。
《紅河谷》在人物形象塑造、場景布置和音樂配置上都做的非常不錯,馮小寧導演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這部片的配樂很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主旋律就純凈中透射著悲壯憤怒,讓人聽著時心中湧起崇高之感。寧靜扮演的丹珠在就義前領唱的那首藏族民歌,前邊的獨唱超然空曠,她帶起的藏族戰士們的齊唱更是震撼人心,他們熱愛生活而又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讓人感動不已。那充滿深情的旋律在耳邊久久回盪……
E. 紅河谷 觀後感800字左右不要太好的
已經很久沒有像這樣被一部電影感動了,一部關於戰爭與人性的電影,一部關於征服與感恩的電影。由音樂而電影,由電影而文字。在西藏的時候,耳畔繚繞著紅河谷中雪兒達娃的節奏。應該說是《紅河谷》在我心中種下了一個西藏夢。悠揚明快的鋼琴聲,讓雪山在腦海中久久盤旋。
影片開始,老阿媽背著小孫子,搖擺著去喇叭寺去乞靈。老人緩慢地講著雪山女神珠穆朗瑪的故事,聲音彷彿穿過歲月,一直悠遠到現在。
而影片最初的平靜在瓊斯跟羅克曼進到雪山的時候開始瓦解。打著用西方的文明拯救西藏的名義的羅克曼,與對雪山充滿祟拜的瓊斯。還有那個來自西方的打火機。第一次,它做為給救命恩人的禮物,羅克曼把它給了格桑。第二次,格桑用它結束了這場戰火,侵略者與被侵略者同歸於熊熊大火。一切平靜了。依然只有老阿媽跟小孫子,還有那個搖擺著的轉經筒。
影片最動人的是寧靜站在雪山腳下唱起的藏族古老的歌謠,空靈,神聖,那一刻,似乎就連不滅的生命在這里也就顯得那麼多餘。在那一塊從未被文化浸潤而一切都被靜止了的空間裡面,故事本身的凄愴和美麗則屬於另一個主題而被永恆的闡述,當我們滿盈著熱淚越過那一個個真實而又感性的場面,看見那一個粗獷的康巴漢子顫著雙手點燃照亮人性至暗的那一絲靈光。
我們以為故事累了故事乏了,故事也就結束了。然而故事並沒有堅持著結束,所以我也喜歡那樣的結局。那個誠摯的膜拜者一步接著一步不知什麼時候也就死在了路上,當劫波歷盡的瓊斯少校揚著雙手快要擁抱藍天白雲下的冰川雪峰時仰慕著那被托起的聖山時,所以用以宣洩用以表達的記憶再這里完全被隔離於意象之外,人的高度與雪山的高度在這里無疑成了一對可笑的對比,人的影子開始感到渺小而又近似於絕望。披著文明的外衣看起來卻不夠紳士的英國人在這里卻也只能為他們的文明作上無休止的陪葬。
於是我們先撇開侵略者的醜陋實質不說,一種先進的外來文明帶來的洋槍大炮和落後多年的長矛弓箭在這里在展開一場肆虐與維護的對抗,到了最後荷槍實彈的英國人在玩弄著權術和機變的同時將善良的當地人和著血踩在腳下,也就如願以償地登上了他們做夢都想要跨越的那個高地,然而他們卻在人性的荒野中節節敗退,隨意那個長著大鬍子的英國人在完成了帝國賦予他們庄嚴的使命後無可厚非的死卻更象是一種贖罪,一種對承諾用以欺騙最後卻不得不做出的贖罪。白發霜鬢的老祖母攜著渾身稚氣的小孫兒在嘆息中悄然遠去,更象是對人世世代代一種未盡的闡述,被風霜侵蝕了的石獸還佇立如昔,永遠不停在轉動著的陀鈴則是對人生生不息的一種嚮往和延續。
至少雪山還會告訴我們,記憶正趨於遺忘並待以保存。
F. 急求舞蹈劇紅河谷的影評,要從舞蹈方面分析的
戰爭和愛情相互交織
和同名電影一樣,舞劇《紅河谷》採用了戰爭和愛情兩條線相互交織的結構。盡管一至四幕中沒有直接寫戰爭,但卻為戰爭的爆發做了很好的鋪墊。英國人羅克曼以科學考察者的身份來到西藏,他褻瀆西藏神靈,開槍擊落凌空飛過的大鷹,毆打前來阻擋其卑劣行為的山妹。這一切無不與第五幕中戰爭煙雲的騰飛有著內在的關聯。
劇中還鋪排著一條十分清晰的愛情線:靚麗開朗的頭人女兒丹珠熱戀著耿直強悍的藏奴格桑,而格桑卻鍾情於純情善良的漢族姑娘山妹。一男兩女的情感糾葛,因他們的地位不同和民族差異,在戲劇情節的發展中捲起層層波浪。
舞台上展現千軍萬馬
第五幕「珠峰喋血」是全劇中直接描寫戰爭的重頭戲。頭人在城門前阻擋羅克曼入侵,各族民眾和喇嘛沖向敵陣奮力抗英紛紛倒在英軍槍炮聲中;丹珠、山妹和格桑也面臨著生離死別的哀慟。整台戲以七門大炮在樂池中升降的巧妙運用和燈光、音響效果的充分發揮,營造出了千軍萬馬廝殺在疆場血腥火爆的戰爭場面。
《天上西藏》為演出周壓軸
繼話劇《扎西崗》和舞劇《紅河谷》之後,3月6日和7日,歌舞《天上西藏》將在中國劇院上演,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演出周」拉下帷幕。《天上西藏》表達藏族人民對和平、和諧、幸福的嚮往。
G. 紅河谷義大利民歌 講了什麼 為什麼寫了這個故事
這首已流傳了一個世紀的歌曲,人們對於它的誕生地依舊頗多爭議。有人認為歌中唱的「紅河」是指德克薩斯州的紅河,所以1936年和1941年拍攝的與歌曲《紅河谷》同名的影片,就是以德克薩斯州的紅河為外景,並且把《紅河谷》作為主題旋律貫串於整部影片。也有人認為「紅河」是指紐約州的莫哈河,因為有位開拓者傑姆斯·克瑞根於1896年發表的一首填詞歌曲就和這首《紅河谷》內容極為相似。還有人認為,紅河是指由加拿大西部流入溫尼佩格湖的那條河流……
但通常人們總把這首歌視為加拿大民歌。
《紅河谷》,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96年,馮小寧執導,是其「戰爭與和平三部曲」的第一部。
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英帝國主義打著探險的幌子,妄圖入侵西藏,遭到藏漢人民團結一致、寧死不屈的英勇抵抗。戰火中一對藏漢青年男女的鮮血澆灌出絢爛的愛情之花,歌頌了藏漢人民的戰斗友誼,表明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黃河岸邊,無數的村民正在舉行盛大的河神娶妻祭典,兩名年輕的姑娘正被准備推進河中。當一名少女被活活淹死後,另一名少女的哥哥拚死欲救出妹妹。逃亡途中,在村民們的逼迫下少女砍斷索橋落入江中,想與村民同歸於盡。江水把少女沖向了對岸的沙灘。藏族老阿媽和她的兒子格桑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少女。
幾年以後,草原多了一名美麗的藏族姑娘雪兒達娃。年輕的探險家瓊斯跟隨羅克曼教授帶領的科學考察隊來到西藏。單純的瓊斯被西藏的風土人情深深吸引,而羅克曼則心懷不軌,隱瞞其上校身份來為英軍的入侵打頭陣。由於發生了雪崩羅克曼和瓊斯被埋雪中,最後為格桑和雪兒救出。在一系列的波折後瓊斯病倒,只得留在西藏療養,由格桑照顧,而羅克曼則回國了。
頭人的女兒丹珠漂亮、高傲、任性,她欽慕格桑,暗萌愛意,但格桑卻深深愛著雪兒。在格桑和雪兒的悉心照料下瓊斯痊癒了。他與格桑成了好朋友並愛上了丹珠。帶著藏族人民的友誼,瓊斯走了。雪兒的哥哥來尋她欲帶她離開,雪兒卻因深愛格桑而留下了,兩人終結合在一起。
羅克曼領兵進攻西藏,成千上萬勇敢的藏民為保衛家園而倒在英軍炮火之下。雪兒的哥哥帶著馬隊和槍支來支援,藏漢人民齊心抗英。古堡內,頭人拒絕了英軍的勸降,丹珠被擒最終坦然自盡於爆炸中,而雪兒的哥哥也被殺害了。古堡中,格桑與雪兒與追至的羅克曼同歸於盡。惡戰結束了。瓊斯手拿丹珠的照片走向他深深迷戀的聖山。
H. 一直不懂得欣賞電影,寫影評就更不行了,我想知道電影要從那幾個方面進行欣賞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I. 根據電影《紅河谷》,談談如何形成中華民族認同
漢族女子雪兒和藏族男子格桑一段近乎傳奇的愛情象徵了漢藏兩族以至整個中華民族,作為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民族情懷和堅定信念。英國人瓊斯對頭人女兒丹珠的愛戀以及與格桑、達娃、嘎嘎的深厚友情強烈地申訴,否定了戰爭。使戰爭顯得更加殘忍,脆弱。影片《紅河谷》不只是一部普通的愛情片,更是一曲壯美的民族之歌。開篇和片尾都以祖孫二人在草原上行走的畫面出現實際上是對影片主題的一種詮釋,詮釋一個民族的滄桑歷史
和源遠流長的生生不息。
片中多次採用特寫鏡頭,常是四目對視的場景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全部通過他們的眼神表現出來。瓊斯在失去同伴後與小男孩的對視當他拔槍相向的那一刻眼中盈滿了悲憤,憤怒同情的淚水而嘎嘎的眼中絲絲恐懼和迷惑。同樣的美國軍官和格桑在戰爭最後的對視中,鏡頭疊印了格桑背著他走山路,互送打火機的場景,點燃的打火機最終把他們的生命結束在殷紅的火焰中。
片中音樂不多,一處是在雪兒被哥哥帶走時,格桑拚命地追趕後來雪兒返回,二人在石獅子前相擁是奏響的激越之曲,一處是戰爭結束後瓊斯站在草原上看到奔騰的牛群時所奏的高原之音。這些音樂於內心深處撥動著觀眾的心弦。奔騰的牛群,美麗的愛情,均象徵著一個民族、國家的不可毀滅。
《紅河谷》
採用兩個人的敘述,成年後的嘎嘎以及作為隨軍記者的瓊斯實際上象徵了兩個民族嚮往和平、友愛的人民對話。`嘎嘎眼中那種與他小小年紀極不相稱的眼神承載了深不可測的哀傷,隱隱地代表著那個時代整個中國所有的苦難。
影片多次疊印石獅子和湖的畫面,關於他們的傳說多次被老人和格桑講述著不但象徵著格桑和達娃凄美的愛情更象徵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和傳統文明。英國人的打火機、望遠鏡象徵西方文明在瓊斯與格桑幫助對方使用各自的取火工具時地上燃起了熊熊篝火在對比中兩種文明並存。這為片末瓊斯的語白做了鋪墊,「為什麼要用我們的文明去消滅他們的文明,用我們的世界去改變他們的世界
呢。影片最使人震撼的是藏漢兩族人民面對殘酷的侵略毫不退縮,捨生忘死與兇殘的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他們的血肉填滿了蒼茫的紅河谷他們用生命譜寫的這一曲壯歌讓我們感受了藏漢一家的深厚感情還有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滿腔熱血。當看到無數的藏漢兒女在瘋狂噴射的槍炮面前倒下時當看到一個個穿著血紅僧袍的僧徒在冒險給戰士遞送軍火的懸崖上飲彈墜落時不由得為他們可歌可泣的犧牲而崇敬感動。當最後只剩老阿媽和她的小孫子走在高原間訴說著古老的傳說時我們可以看到藏族同胞頑強堅韌的生命力。
J. 賞析紅河谷
它的歌詞是:
野牛群 離草原 無蹤無影 它知道 有人類 要來臨
大地等 人們來 將它開墾 用雙手 帶給它 新生命
草原上 將蓋滿 金色麥穗 大城市 過不久 就建起
歡迎你 各民族 姐妹兄弟 來到這 最美麗的 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