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1.認知判斷層次,就是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2.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
3.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4.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
(1)辯護人電影體現了法治思維的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
㈡ 韓國電影《辯護人》體現出什麼樣的精神
人性和對權威作斗爭的精神,就像影評主角有一句話的說的:「在這種市民無法行駛自己法律權利的時候,作為法務人員,我更應該走在最前面,這才是真正的法務人員義務。」本身這部片子就是棒子在做自我的反思,正視自己的錯誤。
㈢ 題材如此大膽的《辯護人》,對於韓國影片發展有什麼深遠的意義
喜歡韓國電影的影迷,大部分是喜歡《辯護人》這樣的現實題材電影。
直面歷史,抨擊政府是這類電影的一大主題,《辯護人》更是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辯護人》中宋康昊所飾演的稅務律師宋佑碩原型就是年輕時候的盧武鉉,盧武鉉後來成為了韓國總統。導演楊宇碩很早就知道了這個故事,但為了擺脫拍馬屁的嫌疑,直到盧武鉉去世才開始籌劃拍這部電影。
電影的故事來自於著名的「釜林事件」,1981年,韓國政府以違反《國家安全法》為由逮捕了多名釜山地區的大學生和活動家,並進行嚴刑拷打、刑訊逼供。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韓國,史稱「釜林事件」。
當時盧武鉉還只是一個平凡到塵埃的稅務律師,隨著對事件的了解和對事件相關人物的接觸,盧武鉉的內心受到了極大震動,並暗下決心要成為一名人權律師。
㈣ 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包含哪些
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如下
1、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四個層次。
一是認識和判斷層面,即運用法治概念原則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認識和初步判斷層面。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判斷社會上的一些行為或現象是否合法,例如,喝酒和開車是非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的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分析判斷問題,綜合推理,得出結論和解決問題的層次。法律職業的思維大多處於這一層次。這種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個案的法律解決。
三是綜合決策層面,在上述法律認知與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衡量,做出符合法治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法治思維在這一層面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四是制度層面的建設,即在前三個層次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化,使通過法制建設或改革能夠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法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高級領導幹部應有的。因此,在檢驗法治思維能力時,應根據不同的對象和主體設置不同的標准。
2、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的不同之處
1、於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2、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所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後者將權力置於法律之上,視法律為虛有之物。
㈤ 韓國電影《辯護人》是一部怎麼樣的劇
首先要贊一下各位演員的演技,主演宋康昊把一個雖重錢,但更重義的律師宋佑碩表現的淋漓盡致,不論是慧眼識機的稅務律師,還是到後來替朴鎮宇等人辯護,直至走上街頭為眾人引航的人權律師,細節方面都把握的很好,其中在片子稍前部分宋佑碩見剛剛生完孩子的妻子,深覺自己必須改變命運,奮發圖強的那部分,是這部片子第一次讓我看哭的地方。其次讓我深感不易的演員是林時完,第一次在銀幕上看見他大概是擁抱太陽的月亮里的那位美男子,實在不曾想過在這部片子里(雖然這部片子應該在擁抱太陽的月亮之前)他能擺脫奶油小生,每一個眼神都流露出那種朴鎮宇式的情感,對媽媽,對宋佑碩,對一同無辜受難的同學,以及在遭受暴行拷問時那種恐懼,最後受盡酷刑時的無神,都很傳神。為他們點贊。
不知各位感想如何,真心期盼中國能有這種能夠警醒世人的電影,而不是像影評中所說的: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共勉。
㈥ 韓國電影《辯護人》結尾男主角被審判,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辯護人為其辯護
多人為其辯護的原因是:男主宋佑碩之前不畏強權,幫助學生辯護的事感動了這些人,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司法必須要獨立,司法公正才能貫徹 ,一個國家的民主才會有未來,這是他們向目標邁出的一步,所以最後會有釜山99名律師聯名為宋佑碩辯護。
(6)辯護人電影體現了法治思維的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1、原型「釜林事件「
「釜林事件」發生在1981年,當時釜山檢方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以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戒嚴法」、「集市法」等罪名,非法拘禁正在進行社會科學書籍閱讀聚會的22名學生、教師和公司職員。其中19人被檢方起訴並獲刑1-7年。此案後來被韓國社會認定為民主化運動。
當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與金光日、律師文在寅一同擔任了免費辯護,以該事件為契機,走人權律師的路。
2011年4月,「釜林事件」的14名被害人曾起訴當年參與刑訊逼供的2名警察(另一名警察當時已過世),但因「訴訟時效已過」為由被法院駁回。2012年,其中的五人向法院提出了復審請求。2014年2月13日,釜山地方法院對「釜林事件」進行了二審宣判,判決5名被告人無罪,距離一審判決時隔33年。
2、影片主題含義分析:
第一層是從國家層面,它揭示了這種軍政一體的國家體制並沒有完全成為歷史,仍然有復活的可能,因此我們應該時刻敲響警鍾,堅持不懈地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公平化,法制的透明化、公正化。
第二層是從個人層面,它呼喚著民眾要有基本的法律意識,要勇於維護自己的法律權益。三是為法律工作者樹立了鮮明的榜樣,影片用行動向廣大法律工作者說明了一切,只有走在民眾的前邊,才能實現法律的效益,才能對得起人民賦予的權益,才能實現一個國家民權和法制的統一。
第三層含義由淺到深,環環相扣,高屋建瓴,可以說在敘事的趣味性和表達的深入性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讓觀眾在欣賞的時候感到非常舒服。優秀的主題、適當的編排,佐之宋康昊對人物形象精準的把握,成就了這部打破韓國影史票房的優秀作品。
㈦ 你對《辯護人》這部電影作何評價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主人公從一名只關心自己和家庭冷暖溫飽的小律師逐漸成長為一名有社會擔當的律師,不可否認 主人公的轉變具有漫長性和一定的偶然性,試想如果主人公並未擺脫每天都為基本衣食住行擔心的人,會有多高的熱情去關心一個對自己發展百害而無一利的人,如果主人公不和受害者曾經認識並受恩於人,怎會冒如此大的風險出手相助。但無論原因為何,主人公能夠在明知插手利弊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受害人辯護,無不體現出主人公擔當精神。
㈧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8)辯護人電影體現了法治思維的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