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你如何拍摄王家卫风格照片
导语:通过大量的观影体验,通过自身琢磨,王家卫电影的摄影精髓应该是在其光影和色彩还有独特的视觉上,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错综的情感故事情节才能营造出如此动人的氛围感。作为爱好者而言,我们就必须在摄影视觉和故事性这两方面做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向王导伟大的作品接近一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教你如何拍摄王家卫风格照片
一、前期准备 场景选择
1、拍摄准备
我一直以来装备都很简单 就从以前D90升级到了全画幅的D700,然后继续沿用性价比高又能锻炼构图技术的的定焦镜头,而这次拍摄场景服装道具都在不断变化,有一个助理在场可以得到不少的帮助,还有事先联系好,欣然过来充当司机,带着我们奔波于各个拍摄场景的朋友一位,如果没有他,我们只有不断地乘公交车或者的士了,那样也会费不少神,所以这里要特别感谢过来帮忙的两位朋友,谢谢你们。
2、拍摄构思
由于这次拍王家卫电影风格的片子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到很多地方去拍并且每个场景只精选出少量的照片来获得整组照片情节饱满的效果,所以拍摄之前我是把基本拍摄时去的所有地方都提前踩过点的,或者路过的时候特别留意过了的,这样才能保证拍摄当天不会因为没有合适的地点而掉链子。其次,开拍之前做一个简单的小策划,包括要拍哪几个地方哪些画面,用一些关键字写在纸上,因为要拍摄过程的前中后都有大量的东西要思考,所以有这个纸条作为临时的备忘录和行程安排也是不错的选择,做完这些你会发现有一点当导演的意思了,带着这些小小的满足感以及对王导的热情上路,你会事半功倍。
3、场景选择
场景的选择主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以及模特的服装搭配,这组作品取景地包括住所,屋顶,小轿车内,河边,地铁站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模特的内心世界所拟定的场景。
二、色彩搭配与光影运用
1、在弱光环境中,你使用什么测光方法?
弱光环境下可以先用A档在保持光圈较大,感光度范围在400~800内拍摄几张,看出片效果,确定环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取到合适的曝光程度后,换用M档拍摄即可。
2 如何准确曝光?
其实我认为曝光没有绝对的准确与否,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多一档或少一档曝光都会得到不同的意境,最主要看拍摄者本身需要什么样氛围的照片。
3、怎样在弱光环境中利用仅有的光源突出人物?
我认为突出人物的问题在任何拍摄时候都会遇到,只是在弱光条件下更难更突出,我的经验是作为拍摄者要首先解读环境光的来源位置和方向,在脑海里把整个场景需要取舍的地方以及人物在什么位置最合适都斟酌一下,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经验很重要,多拍多总结,想拍出好的照片没有捷径。
4、如何控光,达到电影感效果
王家卫电影对色彩和光影的控制都是非常一流的,我们业余爱好者想要模拟这样的效果,能做到的首先是选择一个色彩相对多且对比强烈的场景,然后就是选择一个光比反差较大的地方,我的经验是,在弱光条件下,拍摄的照片所呈现的色彩会更加浓郁,更加“王家卫”。
关于王导的电影,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穿插着各种前景的运用,前景的加入会给照片增加空间感和层次感,对电影感的模拟也会收到奇效哦,对于这点认同的朋友一定要善加利用。
三、拍摄视角与模特调动
1、先看两张片子的对比
第一张片子较第二张片子而言,从模特整个肢体语言来看,情绪不够饱满,选择的场景也较为繁杂,对人物的心理状态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烘托效果,故舍去,而后者的车窗镜面效果暗示出主人公复杂的心绪,较为贴合主题。
2、 再看下面一张片子
拍摄视觉为从车半开的后门缝隙中向坐在驾驶位的模特以平视的角度拍摄,车门与座位形成的天然前景为作品增加了空间层次感,而模特叼烟直视镜头的画面给读者很有力的对话效果,而夜景迷离的灯光效果也在作品要表达的意境上增色不少。
波光粼粼的河边,一大堆吃完的没吃完的垃圾食品和饮料,让模特一边吃东西一边看向远处,相信对某一年轻人群体会有比较强的代入感。
场景选择为一个居民楼的天台上,一大堆叠好的纸飞机作为道具,让模特不断的飞纸飞机,在这个过程中抓拍一些画面,再利用超广镜头(借用了朋友的机器)的变形效果折射出模特的内心世界,这一技法在王导电影“堕落天使”里面经常会看到,只是超广镜头的拉伸效果在人像摄影中很难控制,我认为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四、后期分享
后期的目的:后期的目的是为了整组照片营造合适的氛围而服务的,切勿画蛇添足,其实本人是主张轻后期的思想的,水平越高,原片越好,越不需要后期,但碍于水平有限,条件有限,适当的调整不理想的曝光和色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先用曲线工具提升亮部压低暗部得到加对比度的效果。
效果不够强,再复制一层相同的调整图层。
然后利用色彩平衡工具改变照片的色调。
再使用曲线工具,将左下方的一点往上略微拖拽一点,以达到整体提亮一点暗部,增加灰度的效果,个人感觉这样更像胶片色调。
然后利用手机拍照笔记本显示器的“弱势”转化为“优势”,即利用手机拍照和笔记本显示器的低画质和色差,用手机对着笔记本显示器翻拍出别样的效果,最终效果如下:
最后这种偏蓝的色差和低画质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也是无意之间发现的小技巧,希望可以分享给有兴趣的朋友哦。
如何拍摄简风格照片技巧
为了让喜欢极简风格影像的读者能快速了解,以下我们将针对极简影像的组成、构图方式去解说,让读者能清楚每个元素的影响范围与利用方式,培养出你对极简摄影的敏锐度,拍出令人惊艳的简单影像。
第一步 找寻所谓的简单
若想拍出简单、有感觉的影像风格,首先便要让画面保持一贯井然有序的排列或是呈现整洁干净的留白,能使一个较为醒目或是具备吸引力的主体深深抓住你我的双眼,说穿了,就是要保持影像的单纯、简洁。因此在拍摄当下,主题所营造出来的风格即可能影响整体表现,成为画面中最有力的元素。
拍摄与构思的同时,我们应去推测那些是必须留在画面中,那些是要移开画面的,毕竟有舍才有得。所以,即使拍摄主题并没有囊括整个画面,但并不代表周边不需要留白或以色块去展现影像,如此一来就能让主体周边的留白对整体的空间感形成强烈的差别,而使得视觉能以较为直觉的感受去观赏这个作品。当然若拍摄时不小心将杂物置入画面中也无须太过担心,读者不妨试试针对那些会令人分心的事物后制或裁切,还原纯洁干净的影像。
利用微距镜来拍摄水滴与绿叶也能传达出简单影像感受。
第二步 极简构图诀窍
呈现张亮眼的作品,除了倚靠具备吸引力的事物外,对极简风格照片来说,另一项影响画面的关键就是个人的构图能力。
因此如何在拍摄时仔细拿捏画面结构与摆放,进而找出最佳视角来创造拥有冲击力的影像,将是对每个摄影人的一项挑战。
而要拍好极简风格,我们可从三分构图法来开始找寻所谓的规则,再去挑战它,甚至超越它。以一张宽高比3:2 影像,我们可以将影像横切为三等分,如例图般将海与天空分别采取1/3 与2/3 的方式进行拍摄,然后于1/3 处放置个视觉重点,强化整体影像的张力。简单来说,只要取景时将主体放置关键的线条上,就能达到强化视觉,形成张有意思的极简构图。另外,有力的极简风格不单单只是由大量留白的天空所组成,有时同样也需要形状或是线条的配合,有点类似以前我们所提过的几何构图,也有许许多多的构图法则可以拿来打破,玩出自我的极简感受。
有时极简摄影的作品并不需要多做什么解释,将时钟以黑白的手法展现出来也能是种单纯之美。
不过读者需要注意的是,拍摄时建议要确保焦点对准在你所要的影像主题上,而且如果对于景深控制稍有把握的话,不妨可使用大光圈浅景深来突显主体,如此一来便可将观众赏图的眼光紧紧附着在对象主题上,加强影像视觉的效果张力,值得玩家尝试看看。
在直幅时也可以利用相同手法去创造影像,只要简单的机翼或是落日寺庙的剪影,都能传达出不凡的影像。
第三步 看见环境的丰富色彩
色彩一直以来都扮演辅助影像氛围的角色,而在极简风格的摄影中,颜色已不仅仅只是单纯辅助影像气氛,有时,它也是主导作品影像风格的格局,抓住观众视觉的重要角色。
一般来说,在拍摄极简风格的影像时,玩家应学会利用光线在场景中增加色彩,找寻可将色彩取得平衡的互补色系,或是拥有反差对比的颜色,像是红色配绿色、蓝色对橘色、黄色配灰色,都是能让画面突然亮起来的色系搭配,就如同许多亮眼的好作品般,不仅是构图或影像安排的氛围十分精彩,更有趣的可能是影像中所呈现的颜色搭配,才能让照片如此也与众不同。
拍摄时玩家应妥善观察周遭的色彩元素,注意寻找那些可作为拍摄的颜色,最好是以亮色系的为主,好让主体或是背景能够突显出来,变得更生动。
强烈的红色大门与铁灰色的手把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
单一红色色彩,却包含明度、彩度的多层次变化,让简单画面中有更多值得玩味的趣味。第四步 利用线条辅助视觉
在传统摄影的构图观念中,线条是引导视觉的重要技法,能让观赏者利用影像中的指向性,看见较为重要的主题。而在极简风格的摄影中,线条将不再只是辅助主题的小绿叶,而是化身成为主导影像视觉的红花。
以线条在极简影像当中的作用来说,当主题影像缺少内容时,线条应该要形成有利的水平线或是垂直线,进而组成有力的构图,架起整体影像的构成。那如果以线条当作主角的话,则要妥善控制线条的指向性,让画面以最精简的元素去组合而成,比如说从画面中心指向四周、用圆的弧形作画,或是以线条去呈现隧道式的影像感受,都算是不错的极简构图手法,也能让观赏者以自身角度去看见每个不同的画面。
线条从画面中心指向四周,能使影像拥有对称的美,也同时增加影像的丰富度。
利用几何线条的手法,也是创造极简影像风格的一环。
利用简单的线条延伸能对观赏者传达出隧道式的影像感受。
第五步 找寻平凡中的不平凡
相较于风景摄影中被色彩缤纷所包覆的大景,许多极简风格的画面都以小景作为影像创意的首要目标,仔细观察生活中每个角落,将过去那些我们所不在意、忽略过的平凡小物,透过取景技巧或精准构图安排来使影像变得独特、超乎预期。简单来说,就是想尽办法将普通的事物拍得很不普通,超越一般人的视野景观,重新发掘小景不凡的美丽。
那生活周遭究竟有什么事物值得我们仔细探索、找寻出的小物? 又那些是属于所谓的平凡事物呢?一般来说,只要你经过它时,不会刻意去捕捉它,甚至选择去忽略它,那这大概就是个平凡无奇又随处可见的事物,尤以小草、树干、盆栽……等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不过平心而论,虽然我们可能不曾刻意去拍摄这些事物,但它们却常常是风景照下很重要的配角,只是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给予他们机会作为主角去发挥,传达出意料之外的意境。
所以一旦你开始花时间钻研极简风格的照片,那么你就要将眼睛擦亮,敏锐地观察那些曾出现在身边的机会,找寻那些被空间、线条所特立的对象,发觉其颜色、对比变化,或试着移动自身的视角,让小人物也能有大表现,抓住那吸引你我的视野。
时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盆栽小景,其实只要掌握好颜色表现与构图,也能呈现出简单的影像风格。
妥善运用光线,能使得作品透过层次分别的阶调达到鲜明的影像质感。
大量留白的墙面因为有了纹路而让画面变得没那么空白,更与盆栽的色彩产生对比效应。
第六步 看见光影戏法的魅力
除了敏锐观察身边的事物外,光影的掌握也是辅助极简风格影像构成的关键之一,透过光线多变层次的质感,感受在画面中光线的状况,不论是自然光,或是人造光线皆可让作品以丰富色彩呈现出最佳的立体感,只要你懂着掌握时机追寻好的光线,即可运用光的色泽,诠释出事物不同的效果。
透过光影来表现极简风格的影像,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拍摄的时机,让光与影决定影像中的氛围。而以一天当中的.日照时间来说,为了拍出光线质感,建议读者要从黎明时分进行拍摄,也就是旭日东升后的1~2 小时左右,或是直到夕阳前的1~2 小时,因为这两个时段的光线能使影像的色彩更加丰富,也让斜射的光线加长影子深度,使影像的立体感更为地自然、深邃。
构图时玩家可尝试以光线的对比与影子的方向进行练习,找寻影子与实体的对立关系,或是让光线去传达出墙壁上纹路的多变,也可试着以人造光线去改变影像自然的层次。例如我们可试着以太阳西下的逆光当作素材,将拍摄背景或人物以剪影方式来表现其特征,创造出具有戏剧性的影像效果,改变照片的氛围。所以,最重要还是要学习观察光线的方向,才能捕捉出亮眼的作品。
针对天气、时间点的不同,光线强弱也会有所变化,建议读者要随时注意身边洒落的阳光,捕捉生活的每一刻。
运用立体招牌与光影所表现的画面,也能呈现出单纯的简单。
第七步 学习拍出故事性情绪
或许极简影像因为单纯简洁的风格表现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人们的视觉,不过撇开有秩序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表现,以及拥有强烈光影的作品,极简作品又还有什么方式能够去表现呢? 亦或是又如何能用最少的内容、色彩、形体来表达一个具有故事情绪的画面呢?
要拍出拥有故事情节或是传达出温度的作品,在捕捉影像时我们可能会需要利用一些元素来组合,例如明显的光线照射,人的形态,以及备具动感的影像效果,进而使得照片能如同影片般引领视觉产生想象效果。也因为想要拍出这样的照片并不容易,因此也建议读者要能从自己过去的照片去寻找学习的机会,将过去错误与失败的取景方式记录下来,思索这样的景色有没有其他方式来呈现,或许这次并没有办法用最少内容去组织张能说明事情的经过,但长时间练习下来,有一天等你真的拍到精彩照片时,你也会为自己过去的努力感到喝采。
有时利用低饱和或是黑白高对比度,也是能增加影像张力的一种做法。
利用简单的人物剪影,也能完整表达画面所希望阐述的故事。
利用极简美学拍摄人文时,切记抓准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试着以最简单的内容,去描绘出眼前故事的全貌。
第八步 善用人物位置、比例创造视觉感受
以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故事情绪作品来说,人的形态在影像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拍摄者若没办法从作品中传递出情绪,将会使得照片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左右照片的质感。而就常见的作品来说,随着画面中有没有人,或是人物的数量、动作、手势、视线的方向,甚至是人物摆放的位置,这些都可能影响作品的感受。所以在按下手中快门之前,我们必须要能事先推测人的走向,将眼睛紧盯着观景窗,并等待适当的机会进行拍摄,若错判时机与位置的话,就有可能呈现出比例大小不符要求的影像,使得效果大打折扣,变成一张毫无意义的杂图。
另外,人物与背景的比例关系,同样也可为影像带来不同效果。所以当观察环境拍摄时,我们必须常常将自己放开,拉远与环境人物的距离,并利用望远镜头看看前方景色,试着压缩背景与人物的位置,以渺小人物为主,拍出景色的浩瀚,营造不同于一般极简风格的氛围与效果。只不过拍摄时需注意两大要点,第一、取景要注意与人物背景的关系,创造出有趣的影像效果;第二,则是在拍摄时注意人物的动作,确实将其转换为视觉引导,如此一来才能让观赏者掌握其视觉焦点所在,瞬间明白其阐述的意境。
随着人数的不同,所传递出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仔细判断画面所赋予的感受,等待最佳的快门时机。
以人的形态为主角的影像,应学习去善用剪影所传达出来的动作,让照片自己去说故事。
第九步 活用观念发挥影像创意
针对极简风格的拍摄技巧,相信经过这些步骤的引导后,读者们应该都能有所体认,也学会了些基本的拍摄方式,不过,这样其实是不够的,重点是要怎么去活用这些观念,擦亮自己的双眼,找寻可能拍摄的目标,创造出属于自我的极简风格。所以在这前题下,有两个大方向可以供读者去参考,去尝试,磨练对于极简画面的敏锐,那就是善用各种器材与颠覆影像构图。
以前者来说,就是要从要从各个面向去思考影像的意义。例如说给自己一段时间,抛弃长期以来所陪伴的数字相机,而改用传统的底片单眼、无法确实预测效果的LOMO,或是使用现今最夯的智能型手机都可以,目的只是单纯要让摄影动起来,起身记录身边每个精彩时刻,也藉由这些不同器材所拍摄的成像质感,改变自身对于作品的思维;至于颠覆影像构图则较适用在有经验的读者身上,也就是以本身拥有的构图能力,经过适度添加环境因素或是其它有艺术感的事物后,试图将旧有构图范畴给推翻,发挥个人的影像创意,照片自然能传达出意料之外的氛围与感受。
想象一下,若这张图没有了鸟儿的陪衬,它是否依然亮眼?
底片所给予的质感,至今仍无法靠着数字来仿效,因此依旧能表现出不同与数字的情境与影像氛围。
第十步 掌控后制基调的拿捏
看完前面有关极简风格的范畴与构图后,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后制处理的部份。基本上,在面对这类风格的影像时,若读者没有太多后制与创造色彩经验的话,应把握简单这项大原则,思考什么是多的,什么又是少的,尽可能保留画面真实,呈现出简洁的气氛,也并非一定要大肆改变其色彩主义,有时也许只要简单地处理照片,利用锐利化让图层线条展现力度,或是透过对比与明暗调让主题显得格外清晰,都是些不错的后制处理方式。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简单呈现出影像的氛围,让照片不会过度渲染,破坏掉整体画面质感呢?一般来说,这类影像的编修可从三个大方向着手进行。首先,玩家可选择将影像阶调转为“黑白”,以现场光线的明暗调性来增加对比所制造出来的层次,表现出单色调影像纯粹的质感。当然读者也可试着利用调整色彩的方式,把影像的“饱和度拉高”,并藉由适当光线去衬托出主题,增加颜色的丰富程度,就如同真诚地生活在这土地般,强调极简影像的真实表现。最后则是利用后制手法去“改变视觉锁定的视角”,像是只保留主题色彩或以单一色彩去表现,并将周遭环境转变为黑白的抽色手法,以及利用暗角改变观赏者看图视野都是些可尝试的作法,玩家不妨多用修图软件试试,掌握自己对于影像后制的官感。
而对于较有经验的读者来说,应尽可能以纯艺术面向去处理,尝试更多可能的作品,试着将拍摄的影像作为素材,而非单纯只是照片,结合众多元素创造出更有趣的艺术作品,挑战对于影像思维的框架,玩出更多的惊奇与变化。
影像在后制时可针对亮暗部区块进行细微调整,让影像对比能更加地强烈。
若想让天空的颜色更显蔚蓝,可个别针对蓝色进行饱和度调整。
㈡ 离开滤镜和后期,如何用手机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
光线对质感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也是摄影的核心要点,质感乃至整个画面的形成都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来构成的,这些点线面就是光。就和画家能通过画笔来勾 勒出线条一样,摄影师也能通过明暗来勾 勒出点线面,通过软硬来塑造细节。甚至就拿现实来说,如果一个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样子吗?强光干扰之下,就算处在现实的物品,在我们眼里也会显得失真。所以,阴天和晴天出来的拍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就和光线强弱有很大的原因。而仅仅是光线的选择,侧光、逆光、顺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门道。选择不同,最后的呈现效果也会不同。如果对摄影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往这方面多钻研钻研,这边就不细讲了。并且我们普通人正常拍摄出来的效果虽然说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够我们发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响质感的因素应该是相机了吧。而在本题,手机就是相机的替代品。好的手机质感会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像素和影像传感器的不同,细节层次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说一般的手机拍不出来质感好的照片,而是说,好的手机在细节的呈现上面肯定会更有优势。画面的真实还原程度,也非常依赖厂商的整体调色风格。还有就是手机相机的设置。对比度和锐度都是在有些手机可以进行调节的。需要柔和的质感就可以把锐度和对比度稍微往低处调,这算是拍照摄影的前期工作。当然后期成片了也可以调节,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拍摄的时候进行调节更为妥当。
㈢ 拍摄手法有哪些
1、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2、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 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3、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4、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5、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6、升:上升摄影、摄像。
7、降:下降摄影、摄像。
8、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9、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10、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11、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12、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13、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14、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15、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16、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17、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18、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19、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拍摄雨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雨天光线变化很大,有时雨景亮度,而乌云密布的倾盆大雨亮度又很低,两者之间的曝光
量可以相差很多倍,因此拍摄时,最好使用测光表测光。
2、雨天拍摄,常常会出现曝光偏多的现象,而曝光过度对表现雨景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雨天景物反差小曝光过度会使反差更小,照片看起来是灰蒙蒙一片,所以,一般多采用减少曝光,延长显影的办法,来改善反差的情况,可按正常曝光量减少一挡到一挡每减少一挡时,可增加20%-30%的显影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画面反差。
拍摄技法:
1.以长焦距镜头为主要拍摄镜头(120型相机的约250mm左右镜头,或135型相机的135mm左右镜头),取其短景深功能。
2.依人像公式构图法的原则,直接框取特写、半身、七分身或全身之构图,大约是距离被拍者5—8步左右,即可轻易拍得。
3.曝光时,需依人像摄影的特点,多开1~2档光圈补偿,以使脸部质感较为亮丽。人物脸部的光线柔和亮丽,是拍摄此类型照片的重点。
4.为了制造亮丽的眼神,最好在人像前方置一块反光板或白色板,以使眼睛反射雪亮光点。
5.冲印时,最好依后加工处理技巧加上冲印柔焦处理,全面性的柔化肤质后,即可达到整张照片柔美漂亮的效果。
6.应多变换主题人物的造型或道具,否则拍照张数多时,视觉重点会毫无变化,构图、景深以及拍摄技术类同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
7.设计好主题人像的造型风格,选择适合整体表现的场景,做好先期的主题与场景设计作业。
8.平时应多培养美学构图的能力,并在拍摄时拟定好主题人像与场景之间的整体构图计划,不可落入人像公式构图的俗套,而拍成特写类型的照片。
9.解析并运用现场采光情形,用加减运作的方法融入所要拍摄的人像主题,在场景环境中,控制采光的突出表现,而不落入一般纪念照的平光通病。
10.控制景深的长短,制造动人与高层次的景深表现,不可落入一般生活照的杂乱模式。
11.选择最适当的拍照时机按下快门,掌握住人像的生动感与景象的艺术感,拍摄出完美的人像带景艺术作品。
12.拍摄此类型照片,最主要的是底片的选用,只要用黑白底片,即可冲印出此类照片的调子。
13.在拍摄的过程中,应注意背景与道具的色彩,以灰色系为佳,因为过黑与过白的背景、道具或服装会使照片冲印出来时产生全黑或全白的反应,这是拍摄黑白照片应有的常识。唯有在适当的灰色系时,经由彩色冲印所套印出来的单一色调,才会有丰富的层次表现。
14.在拍摄黑白照片时,正确控制曝光,可以得到漂亮的阶调。不可像一般人像常用的彩色负片拍摄法,经常以二档以上的曝光补偿。只有正确曝光,才可避免饱和的阶调流失。
15.市场上有ILFORD厂商生产的另一种底片,可以直接彩色冲印,不必经由黑白药水的手工显影过程,拍摄效果是一样的,是比较方便的底片。
16.经过拍摄、冲洗出来的底片,即可经由黑白冲印的洗相程序洗出纯黑白照片。或者是经由彩色冲印的印相套色程序,洗出单一色调的照片。
㈣ 3d电影拍照怎么不模糊
3d电影拍照把3D眼镜放在手机的镜头前面这样拍就不模糊了。
立体电影是一种电影,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好莱坞推出了一种电影。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为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3d电影的特点
我觉得其实看名字就应该能够知道个大概啦,3D电影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它超强的立体感了,可以让荧幕前的观众有种身临其境般的神奇感觉呢。我自己都是在家用Lenovo的不闪式3D显示器在家看3D电影的,不比在电影院看3D电影的效果差啦。
那种神奇的三维立体感的感觉非常强烈呢,就像是真的把你拉入到电影里一样呢,让你感觉自己就像是电影里的一个角色一样,超神奇的。
3D立体电影放映系统采用普通偏光式双机3D技术,播放3D左右格式的片源。常见三种双机放映的3D体验,依次为IMAX 3D、普通偏光式双机3D以及Dolby 3D双机。由于IMAX 3D一般价格都很高,而Dolby 3D双机的效果还是有一定局限。
㈤ 记录生活的美,用手机如何拍出电影感大片
手机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用手机拍出电影感的大片需要在自身拥有一定美感的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摄影拍照的小技巧。不同滤镜的选择可以给照片带来不同的感受,能够更加增添照片的质感,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电影感的大片。
㈥ 电影拍摄手法
1、麦格芬手法是一种电影的表现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复仇者、《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玛德琳。有时又利用虚化的事件,比如《后窗》中的推销员谋杀案。
2、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3、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6)电影片如何拍照好看扩展阅读:
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特指用两台摄影机同时以一定间距和夹角来记录影像的方式。
立体特效可采用正投、背投,平面、环幕,主动、被动等多种实现方式。
目前大多数立体电影制作还停留在电脑三维的虚拟绘制状态,实拍因为两台摄影机云台的同步对焦,同步变焦,同步角度调整需要几个人同时同步作业,非常难以协调,这也是观众最终在电影荧幕上看立体效果时间长会导致双眼疲劳和难受的原因.此问题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在后期剪辑时也可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