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韩剧 我是杀人犯结局 没看懂
1、他们之所以冒充杀人犯,是因为他们(冒充者及警察)的亲人都被这个变态杀人犯所杀害,并当着警察的面划破了人质的喉咙,便和警察谋划了这次冒充杀人犯的戏码,打算引这个真正的杀人犯出现。
2、书是警察写的,是因为警察是该事件的当事人,对于案件经过最为了解,并且他自杀的原因是无法走出失去母亲的痛苦,反而是一个转折点。在前面和警察正面冲突的人就是杀人犯本人,他自杀的时候,打算杀掉他的时候,他把这次案件的真实情况写成书,以及给他留下的那张纸条上内容的真正含义,并且与这个犯人正面较量过。
3、去整容是因为要冒充杀人犯,所以不能用自己的真正面目出现。
4、其实他出现的不是唐突,前面也有铺垫,电影中有个情节设定:当这个自称是杀人犯的人(冒充者),被那些受害者家属抓去,打算杀掉他的时候,警察去救他,以及给他留下的那张纸条上内容的真正含义,这里给出了解释。
《我是杀人犯》是由郑秉吉执导,郑在泳、朴施厚主演的韩国犯罪题材电影。
该片讲述了连环杀人犯在公诉失效期过后成为畅销小说家的过程以及期间发生的各种惊悚悬疑的故事。该片于2012年11月8日在韩国上映。
《我是杀人犯》是韩国新人导演郑秉吉另一种犀利的尝试,这部给出了谜面的电影,以震撼且血腥的谜底在观众心上重重一击。既能让只追求视觉感官刺激的观众满意,又能挖掘其中深意。
一方面以过了追捕时效的“杀人犯”重出江湖,改头换面成为热门公众人物的噱头钓起了我们的胃口;另一方面,警察最不愿回溯的往事仍在不停翻滚,他该如何应对逍遥法外的仇人,成了该片最大的谜团。
这场残酷的“复仇”由于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看似明朗的情节,却是暗流汹涌,不停推翻你先前的观影认知,尤其到后半部分真相揭开的瞬间,被骗了一个多小时的观众才会彻底恍悟。也许有聪明人在观看间中已猜到这桩悬案设下的诡计,但是在这部情节频频转弯,充分满足观赏性的作品深处,却仍然隐藏着一颗尖锐的灵魂。
《我是杀人犯》中表现的社会形态的荒诞模式,系直接导致人性扭曲的关键因素。
影片借用偶像男演员朴施厚完美的外形,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的“恶魔”,他的存在宛若“照妖镜”一般,照出了人性深处冷血、虚荣、追求外在,乃至丧心病狂的一面,对于劣根性的阐述也许会让许多人在观看境中“中枪”,这才是电影真正要达到的向病态社会复仇的目的。
剧情简介:
15年前发生了夺取多名女子性命的连环杀人案,犯人却始终逍遥法外,直到诉讼有效期截止当天,一名受害者家属在负责该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楼自杀。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并在脸上留下惨不忍睹的伤痕,以惩罚自己的无所作为。
2年后,自称该连环杀人案凶手的李斗石以《我是杀人犯》为名出版了自传,旋即成为畅销书。样貌英俊、谈吐得体的李斗石成为偶像级的人物,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
这同时也引起了崔向久的注意,他甚至参加电视直播节目,与李斗石面对面辩论,企图揭穿对方的骗局。崔向久始终认为这个名叫李斗石的男人不过是想通过冒充杀人犯而出名。随着进一步剥茧抽丝,崔警探渐渐接近真相了。
② 如何解读电影《冒充者》 - 知乎
电影《冒充者》以独特视角,结合当事人演绎的真实情景,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该片在烂番茄上保持着95%的新鲜度,通过一个1994年失踪儿童尼古拉斯的故事,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与阴暗。影片通过巧妙的手法,让观众直接面对真相,那个假扮尼古拉斯的冒充者,弗雷德里克•布尔丹,揭露了他伪造身份、欺骗他人、以及背后的心理动机。
出生在一个不被祝福的家庭,布尔丹从5岁起就开始行骗,逐步积累经验。在他14岁时,他偶然发现尼古拉斯失踪的信息,决定冒充他。尽管长相差异明显,他依然通过染发、纹身等手段,成功欺骗了尼古拉斯的姐姐和美国警方。然而,当她看到他时,却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这种行为令人费解,后来得知,相关人员提到尼古拉斯失忆,姐姐通过许多照片帮他辨认身份。
布尔丹通过当地法官的隔离测试,最终被允许与姐姐回家,成功盗用了尼古拉斯的身份。他以16岁的身份融入新家庭,重返高中,看似实现了梦想。然而,他的身份很快引起了媒体和FBI的关注。在面对探员的询问时,他坦白了自己的遭遇,描述了一段关于性侵、虐待的场景,并指出自己通过注射试剂改变眼睛颜色、被禁止说英语来解释矛盾之处。这些描述使得他几乎赢得了探员的信任。
尽管布尔丹的描述充满说服力,但媒体的兴趣依然浓厚。受雇于美国电视新闻秀的侦探查理·帕克,对这一事件持续关注多年。他通过发现耳朵不会随年龄改变,比对后揭穿了真相,但对布尔丹盗用身份的目的感到困惑。儿童医学博士也指出了他口音的不自然,增加了怀疑的砝码。然而,尼古拉斯的家人极力否认质疑的声音,拒绝进行DNA检测,他们的反常表现引起了侦探的怀疑。
在进一步调查中,侦探发现尼古拉斯与家人关系紧张,尼古拉斯的大哥杰森是唯一不相信布尔丹是自己弟弟的人。杰森在失踪三个月后报警,称弟弟试图闯入自己家,这种行为被认为是犯罪者试图制造受害人还活着的假象。然而,杰森因吸毒过量而去世,无法提供证据。在与姐姐辨认照片的过程中,布尔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怀疑这家人试图将他作为小儿子的替代品。
最终,母亲被要求进行测谎,前几次均未露出破绽,但最后一次测谎却未能通过。双方各执一词,其中必有人在撒谎。尽管侦探努力寻找答案,但尼古拉斯的下落仍然未知。布尔丹因冒充罪被国际刑警通缉,并被判刑六年。出狱后,他继续重操旧业,直至结婚生子,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作为一个伪装大师,他渴望弥补童年缺失的亲情与关爱,对归属感的追求迫切到绝望。
《冒充者》凭借其高度完成度,获得了多项提名和奖项,包括英国独立电影奖的6项提名以及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入围。电影以空镜头、无人的街头与阴云密布的景象,描绘出德州小城因这一案件而带来的压抑与失落。尽管结局留有悬念,没有明确答案,但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黑暗。尼古拉斯失踪案证据不足,发展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对他的家人不论是同情还是谴责,都显得无力而微弱。只留下少年冰冷的尸体,在某处无声地腐烂,成为不可磨灭的悲剧。
③ 罗马假日里的ringer是什么意思
在《罗马假日》中,“ringer”指的是一个替补或冒充者。具体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