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有人看完电影就说烂
有人看完电影就说烂,这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个人喜好与预期不符:每个人对电影的喜好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剧情紧凑、节奏快速的电影,而有些人则偏爱文艺、慢节奏的作品。当一部电影与个人的喜好或预期不符时,观众可能会觉得失望,从而给出负面的评价。
观众对作品的要求过高:有些电影在初期可能因为独特的创意、精良的制作或强大的演员阵容而吸引了大量粉丝。但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慕名而来的观众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有更高的期待。当他们发现电影并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预期时,可能会觉得失望,并将这部电影定义为“烂片”。
情感投入与满足感的差异:有些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希望从中获得某种特定的满足感或共鸣。如果电影未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他们可能会感到不满,并对电影产生负面评价。
社交媒体与口碑的影响:在社交媒体上,观众往往会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当一部电影的负面评价较多时,这种情绪可能会在网络上蔓延,影响更多人的判断。此外,一些观众可能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跟风给出负面评价。
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当然,也不能排除电影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如剧情拖沓、角色塑造失败、制作粗糙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观众对电影产生负面评价。
综上所述,观众对电影的评价是主观的,受到个人喜好、预期、情感投入、社交媒体口碑以及电影本身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一部电影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B. 如何评价豆瓣《西游伏妖篇》评分在1月28日凌晨一度由5.7变
豆瓣操纵口碑事件,实际上揭示了网络舆论场的深层问题。不难发现,粉丝群体为了影响评分,使用举报功能干预言论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影评分的起伏不再令人惊讶,因为背后往往有各种力量的干预。
对知乎电影口碑的操纵也并非孤例,现实生活中,这一现象同样广泛存在。粉丝们试图通过制造假象,改变大众对电影的评价,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极其可悲。电影的好坏,不应由人为操控的评价决定,而应由其自身品质和观众的真实反馈来评判。
在这一过程中,粉丝群体成为了利益链条上的牺牲品,被利用进行舆论操纵。明星团队、领头粉丝、网红影评人、院线发行方等,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利用和煽动粉丝群体,甚至颠覆事实,亲手制造愚昧。这一幕幕,仿佛鲁迅先生的《乌合之众》再次上演。
鲜肉小花的粉丝,作为易于被蛊惑的群体,往往成为被利用的对象。他们的行为不应成为指责的靶子,他们不过是利益链条上的底层,既无从获益,也难有回报。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社会的未来,还是孩子。我们不应将愤怒和不满全部倾泻在他们身上,毕竟,他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未来的希望。
在这一背景下,“救救孩子”不仅仅是一种呼吁,更是一种反思。我们应当关注并引导这些年轻群体,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避免成为他人操纵舆论的工具。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正的网络环境,让每个人的言论都有其真正的价值,而不被操纵和利用。
C. 如何正确看待影评网站的影响力
1994年国际互联网登陆内地,随即日益普及,网民数量迅猛增加,这种变革性的传播方式也为影评平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 “后窗看电影”论坛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这一时期,各种影评论坛如新浪影行天下、电影夜航船论坛、雅虎电影论坛等一批影评论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自2002年始,随着个人博客在中国的火爆,影评博客亦由此兴起,影评平台开始渐呈精英发声的趋势。随着各大社交网站兴起,以兴趣导向为特色的豆瓣网于2005年诞生,用户所熟知的是其网站读书、电影和音乐的三大系统功能。基于传统社交网站的豆瓣网注册用户过亿,实力不容小觑。同时期,同质性而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还有猫眼网、时光网、人人网、电影频道等网站。
相对于被专业人士掌控话语权的传统影评年代,基于互联网无需审查、不受成规要求的特点,人人都是影评人,人人都是自媒体,借助网络平台,网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影评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是其他影评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网络影评强大影响力的源泉所在,口碑与评分日益成为普通观众选择观赏影片的默认标准。
早在传统影评时代,就有研究者认为,电影票房不仅受到故事类型、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制作成本、发行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电影评分的影响。在2016年年末,围绕着豆瓣、猫眼网“恶意差评”这一事件,曾产生一场强烈的舆论风波,影评网站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可见,影评网站不单可以影响电影票房,亦可波及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透过对《长城》 《摆渡人》《铁道飞虎》三部电影的电影评论和评分,质疑网络专业影评人“一句顶一万句”的话语权,电影的观影价值、专家与大众审美的分野成为这场风波的论题中心。
如今,诸如豆瓣、猫眼这些影评网站的评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审片员的功能,许多网站亦会引用豆瓣的评分作为推荐的标准。在这个默认“公赏力”的大前提下,影评网站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职责,这是大众和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显然,评分体系的初始锚定设置和算法同样重要,监测算法的公正对最终评分的正义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对豆瓣网的评分机制作出如下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这种完全无监控的机制,就为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漏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为最终“制造评分”创造了可乘之机。
在关注影评网站影响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聚焦能够影响影评网站的要素,即这些影评网站的运营与盈利模式。作为社交网站,影评网站的核心框架雷同于诸如微博、脸书等社交网站,都需要通过用户发布信息引发普遍关注,形成意见领袖成就评价权威。获取流量的目的在于实现流量变现,只是变现的方式各有差异。其实在评分用于电影评价之初,就已经难逃市场的操控。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以数字作为商品的评价源于股票和期货。这种量化的比较方法逐渐运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领域,随后进入艺术商品的评价范畴,从电视收视率及电影的市场份额等词汇的用法可见其渊源。
总体而言,无论是票房还是评分都不应也不能成为“评价之王” ,无论是普通观众抑或专业人士都应该正视影评网站的商业属性,并试图更多地立于“电影之内”及“产业之外” 。只有这样,才能将影评网站更多地导向公正与客观。
D. 网络电影为何那么低影评
因为他们真的很差,值得打低分,也值得有很差的评价。
其实我觉着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我们可以更快的看到作品,看到更多的作品,也更能看到多样化的作品,但前提他们都是作品。
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他们长时间的打磨一部作品,并且能获得很好的口碑,但是烂片越来越多,1、2部好的作品,好像已经不能挽回“网络电影”在网友心中的口碑了。
希望那些拍烂片的制作们,在挣钱的同时也走点心,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和好的制作,总得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