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三环中路77号)的听说要拆了,能去参观吗
北京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三环中路77号,曾经是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存在,但其遗址仍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尽管北京电影制片厂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曾经的辉煌仍可以通过遗址来感受。这里曾是众多经典电影的拍摄地,承载了许多电影人的梦想与故事。如今,虽然已经拆除了大部分建筑,但一些重要建筑和场景依然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人们缅怀过去、了解电影历史的重要场所。
目前,你可以参观北京电影制片厂遗址,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虽然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但这里依然保存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施和场景,如摄影棚、道具仓库等。这些设施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够勾起人们对电影制作过程的好奇与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遗址不仅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的圣地,也是一个文化遗址。它见证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电影人的心血与汗水。因此,无论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尽管北京电影制片厂已经拆除了大部分建筑,但其遗址仍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痕迹。如果你对电影制作感兴趣,或者对历史文化有兴趣,不妨来此一游,体验一下这片曾经孕育了无数电影梦想的土地。
Ⅱ 北电和北影有什么区别
北京电影学院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性质不同。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专业艺术教育机构,旨在培养电影制作人才,包括导演、演员、编剧等。而北京电影制片厂则是一家专注于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制作电影作品。
其次,地理位置也有所不同。北京电影制片厂坐落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77号,而北京电影学院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两者的地理位置差异,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工作性质与需求。
此外,历史背景亦有别。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建立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最终在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则可回溯至1949年4月20日成立的北平电影制片厂。
综上所述,北京电影学院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性质、地址及历史背景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北京电影学院侧重于艺术教育,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而北京电影制片厂则专注于电影制作,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术水平。
北京电影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起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北京电影制片厂则以其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和技术实力,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者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Ⅲ 北京电影制片厂在那
北京电影制片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
简介:
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文化区,是一座大型电影制片厂。1985年有艺术创作人员、影片制作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共1000余人。厂内除设有文学部、导演室、演员剧团等创作部门之外,还设有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工作车间及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电影经济研究室。厂区建有4个摄影棚、1个特技棚、2个对白录音棚、1个音乐录音棚、1个效果录音棚、1个混合录音棚,并设有电视节目制作部。年生产量为20-25部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49年。1948年北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电影事业的成长,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并从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抽调了一批从事电影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干部,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为田方,1951年由汪洋继任。
建厂初期为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兼拍故事片。第一部纪录片为《毛主席莅平》,随后又拍摄了大型纪录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拍摄的故事片有《新儿女英雄传》、《智取华山》、《龙须沟》等。1956年原建制中拍摄新闻纪录片的部门分出,另行组建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改为拍摄故事片的专业厂,汪洋继续担任厂长。
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后,在影片创作和生产管理上开始大胆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先后拍摄了《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风暴》、《红旗谱》、《洪湖赤卫队》、《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改编拍摄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等多部传统戏曲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受到摧残,大批艺术家、技术专家遭到迫害,厂房、设备被搁置,除拍摄少量"样板戏"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开始恢复故事片生产,但受到"四人帮"多方刁难。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重获新生。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知音》、《骆驼祥子》、《包氏父子》、《寒夜》、《双雄会》、《边城》等多部历史及文学名著题材影片,同时也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小花》、《泪痕(1979)》、《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良家妇女》受到观众好评。为配合国家改革形势,先后拍摄了《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相思女子客店》、《迷人的乐队》等多部改革题材的影片,受北京电影制片厂多年来在漫长的影片创作、生产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片清新、质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编文学名著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在改编、导演、摄影、音乐、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1949-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共拍摄故事片180部、舞台艺术片58部、新闻纪录片17部,共计255部。此外,还译制了外国影片10部,协助各兄弟电影制片厂拍摄、加工影片多部。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受到观众的喜爱。80年代以来,还与国际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立体故事片《侠女十三妹》,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末代皇帝》。建厂以来有14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20次,23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3次。
北京电影制片厂培育了许多优秀编剧、导演、演员及其他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一批青年编导、摄影、美术、录音、特技人员正在崭露头角,茁壮成长。到国内外观众称赞,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北影厂的具体位置就在北三环路蓟门桥东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