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写一个电影剧本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电影梦,想要当电影的编剧,可是电影的剧本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写一个电影剧本?
1、选材
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电影,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在选材方面一般容易犯两个失误:其一是跟风,见什么题材最近比较火,便跟着创作什么题材的电影。其二是贪大,总觉得自己可以写出一部足以轰动世界的电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创作出一部经典名剧来。
这两类选材方式,都容易让一个编剧走入死胡同,而且以这样的态度创作出来的剧本,如果说跟风在某种情况下或许还可以赶上一班末班车的话,那么贪大往往只能是让自己栽一个大大的跟头。所以常常看到的那些所谓的“世界一流剧本”、“经典大剧”之类的,估计都只是自我欣赏而已。一个编剧可以适当宣传自己,但是不能太夸张。
所有优秀的电影都只是告诉人们,它们是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是一个什么人的故事,而从没有人告诉你是在讲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思想,因而,在电影创作前立意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讲一个积极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一个足以吸引大众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什么思想。
3、避免主观臆测
电影剧本创作最忌讳的是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以主观臆测作为事实进行讲述,当你把某件事件以自己“认为”的形式进行讲述的时候,事实上已经陷入小我而不能自拔了,而这个小我,往往会让你钻进牛角尖中,自以为是,在别人看来却非常可笑。
总的来说,写一个电影剧本真的并不容易,还很难,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电影的剧本选材,立意方面慎之又慎,才能继续走下去,写出一个好的电影剧本。
㈡ 剧本创作中三幕结构解析
编剧或是写作,电影或电视,「三幕剧」的概念都是基础且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结构。
一旦掌握了三幕剧结构,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节如何编排、尚欠缺哪些东西、故事要如何开始与结束。
三幕各自的篇幅长短,通常认为第一幕与第三幕各占25%,第二幕占50%,然而这并不是僵硬不可变动的铁则,只要每一幕的任务各自完成即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幕式结构的具体内容。
第一幕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始,观众对即将开演的好戏一无所知,在这个阶段首要之务是先介绍背景给读者,故事开展在现代都市呢?还是在异界的大陆?主角是大学生?都市白领?还是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将故事背景展露出来,部份作品为了累积爆点,一开始可能特意隐瞒,但最迟在第一幕结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现世界架构,说明作品的调性与类型。
其次,在第一幕中需要明确主角的存在,通过一系列与故事主线有关的事件,让观众「喜欢」上主角。主角不一定要是个品行端方的好人,但身上必须有些可爱之处、有些闪光点,让人能够共情,毕竟接下来,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展开令人兴奋的冒险,他们总不会希望同伴是个彻头彻尾的讨厌鬼。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盲井》。
在第一幕,主角还没有真正展开冒险,主角的对手与困境也并未充分揭露,但我们可以预示冲突,为接下来的高潮与事件提供暗示——例如小镇上发生的怪事、跟踪主角的陌生人——让第一幕与第二幕剧情衔接显得自然,又让读者充满期待。
最后,剧情本身最好能提供悬念,悬念就是「让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在第一幕丢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其继续追读。悬念的出现越早越好,最好第一页的第一行就充满悬疑性。
在第一幕的尾声,主角将被冒险所召唤,脱离平静的日常,踏上旅程。
第二幕
自第二幕起,主角开始面对大大大小、接连不断的冲突。所谓的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不间断地让角色身处困境,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勇者出新手村直接斩杀恶龙,肯定不是个值得期待的好故事。
而这一系列的冲突,并不是单纯考验主角、让他难受,而是串成一条笔直的道路,让主角朝着第三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一步,从头到尾,剧情必须环环相扣,戏剧张力节节升高。
在奋战的过程中,主角可以遭遇失败……。不,应该说主角「必须」遭遇失败,从低谷中重新崛起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而在这抑扬之间,主角也随之成长、改变。
读者始终站在主角身边,见证着他从挫败中重振旗鼓、狠狠反击,也看到主角从在磨难中逐步蜕变成熟。
主角的最终目标,依作品类型而有所不同,也许是异界称霸、也许是抱得美人归、也许是看穿真相逮捕凶手、也许是长生飞仙。既然主角不同,其目标也各有不同,自然冲突困境也大有殊异。
第三幕
在第三幕,主角解决最後的冲突,而他在故事中的目标可能达成、可能没达成,也可能达成一部份,视剧情走向,也许主角不会再回到日常生活。
在这一幕,必须揭开所有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无论是不是悬疑或推理小说,最好能准备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有些小说非常精彩,但结局收得确实不怎麽样,所以若想写出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局,最好从动笔前就开始设计。
三幕演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幕剧的机制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电影、小说、漫画……等作品,三幕剧的架构无所不在。为什麽这架构,经过了两千多年,依旧如此普遍广泛呢?
其实三幕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触发」、「冲突」、「解决」。
三者涵盖一个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时,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会觉得哪边不对劲。
在创作的过程中,三幕剧也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系列剧,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剧的架构,但全系列也同样是三幕剧的结构。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结局,但直到最后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敌。
「触发」、「冲突」、「解决」的概念,也可以穿插运用在长篇作品,交错促进剧情推进,其结构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变化。
㈢ 《阿甘正传》叙事技巧分析
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可谓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从上映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和热议。在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我国著名编剧吴迎盈曾评论该片为“一则成功而及时的美国神话,一部穿越了历史的人生寓言”。
一、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反智题材电影的代表作,该片通过描述一个智商仅为75的智障者的传奇人生经历,刻画了主人公阿甘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又富于同情心的正面形象,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50年代至80年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主人公阿甘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他的智商只有75,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傻子,不仅如此,阿甘自幼患有腿疾,因而倍受其他小伙伴的欺负。为了躲避欺辱,他在好友珍妮的建议下开始学着奔跑。在跑动的过程中,他的腿箍散架了,但他却越跑越快,越跑越远并机缘巧合地跑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橄榄球明星。毕业后的阿甘参加了越战,在战争中,他结交了好友巴布并成功地挽救了丹中尉和其他战友的生命,也因此立功,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被授予荣誉勋章。退役后的阿甘信守对已故战友的承诺,从事捕虾行业并收获了人生的成功。在电影《阿甘正传》里,有句极其富有哲理的话,那就是: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诚然,阿甘正是凭借着对理想的简单而执着的追求而取得了对于聪明者尚为奢望的成功,这不得不为人深思和慨叹。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温情和善意,影片所宣扬的传统道德观念也由此彰显无疑。本文借由这部电影,试图从叙事技法的角度出发,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部经典之作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叙事结构
人类对叙事的研究由来已久,罗兰·巴特曾经说:“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转引自《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电影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其叙事结构承载着电影创造者对整个文本的阐释方式,也是观众解读影片,把握影片精髓的基点。不同的影片由于题材不同,所采取的叙事结构当然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并感染观众。作为传记题材的影片,《阿甘正传》整体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影片开头,观众就被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所吸引:一根随风飘舞的羽毛从树梢到天空,最后掉落在坐在公交车站长椅上的阿甘脚下,随即阿甘就用稍显笨拙但简单平和的语言向来往的人群讲述自己的经历。至此,观众便在导演的指引下,伴随着影片的双重线索一步步地走近阿甘的世界。整部影片借助一表一深两条线索交织行进的对比性张力运动,推动全片的叙事进程,架构全片的叙事主题:第一重线索以现实时间为基础,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进行着场景和视角的更迭变换,因此我们称之为表层的线索。第二重线索以主人公过去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导演以主人公亲身回忆的方式,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向观众展示了阿甘的生活片段。这些无不为观众全面立体地了解阿甘,了解阿甘的成长背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补充成分。因此,我们称之为故事的深层线索。正是借由这个深层线索,观众可以更真实地贴近主人公的生活,更真切地体悟到这个“傻子”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善良、坚持和诚信的宝贵之处。
三、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由作品采用的人称来体现,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在电影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往往采用的是人声和画面的结合形式,有时人声与画面共同出现,有时以画外音或旁白的形式出现。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从与故事无关的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往往给观众留有高屋建瓴的观影感受。电影《阿甘正传》中,导演交替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使观众或近或远,或亲或疏地全面理解影片的主题。影片开头的羽毛画面和阿甘开始向周围路人讲述自己故事的情景描绘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观众借由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的眼睛看到了现实中的阿甘,居高临下地看着阿甘开始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电影犹如一幅长卷展现在观众眼前。从童年,到大学,到越战,到经营公司,最后到园丁,在阿甘的每一段经历中,导演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并在几乎每个故事展开前插有阿甘的一段旁白。阿甘独特的音色、语调、说话的节奏和因为智商不高而使用的简单用语及不规范的句子等无不给影片增加了极大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观众因此不仅能真实地体会到阿甘那简单的快乐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更能体会到他作为弱智者遭受奚落的冷遇和成功后的欣慰和喜悦。这对于该部电影主题的烘托与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此处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主人公人生经历的低谷和高潮完全由全知全能的旁观者讲述,那么一切将变得索然无味,影片所着力塑造的那个简单、善良、勇敢的阿甘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影片中的阿甘是传统美德的化身,影片也因此成为了理想化道德的象征。导演高超的叙事技法使故事于传奇中体现平凡,于平凡中蕴含哲理。影片交叉叙事结构和多维叙事视角的综合使用使观众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了影片的主题和思想,可以说,该影片叙事手法的成功运用奠定了影片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