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子开店的影片评价
简单的智慧
有机会坐公交车在下午六点从城里穿过的话,你会看到穿着大裤衩赤膊的汉子在路边傻站。一阵吵架声起,从胡同里必然无中生有地冒出不少穿着宽大衣服刚洗完头的妇女,奔走,然后观望。同样赤膊或穿宽大衣服的老头老太太,摇着头或是摇着扇子,若有所思,天晓得,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想。
这样的市井坊间,容易给人聪明圆滑的印象。其实真的未必。
“二子”就是通行于此的一个灰色词语,含义丰富,但根本上不脱“愣头青”或者“傻子”的意思。其实被称呼为“二子”的未必傻,称呼别人为“二子”的却往往真的不得志。陈佩斯以《二子开店》为代表的一批“二子”电影,就是用这种自嘲的态度,来展现一个体验者的智慧的。
不管什么时候,看《二子开店》总能把人带到80年代那阳光灿烂的记忆中去。简单爱,简单乐,简单闷。一幕大戏,讲的就是一个待业青年开小旅馆的事,再加上点插科打诨阴差阳错的套路,主人公感情生活的波澜,就成了。
《二子开店》之前,电影银幕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自觉的复苏和再造过程。不管掺杂了多少伤痕与反思,大家重又得到机会认认真真讲故事,只是太聪明而又太沉重。
人这种复杂的动物,却往往喜欢看别人的错误,表现自己的聪明,太认真了反倒不讨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二子”,这是陈佩斯的智慧。
留洋回来的英达,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学会了低调。而“二子”陈佩斯却是从无可奈何开始了自己的低调。念到小学,插过队,回城从匪兵乙演起。很多人在考虑如何剑走偏锋的时候,陈佩斯他爹还在为这没啥手艺和学问的儿子的生计发愁。多年后,这个孩子除了认死理地跟人打版权官司之外,就没什么自鸣得意的架子和手段,承包了个荒山头,也就真的住了进去。所以在《二子开店》里就有了这么个待业青年,还有一帮没出息的愣头青哥们儿,连想做坑蒙拐骗的事儿,都时时透着一股小家子气,反正小毛病不断,大恶不敢。一群“二子”。
这出戏里最充满自嘲“二子”精神的,有两条线索,也是两个暗喻。一个是二子开店,一个是二子恋爱。二子开店,充满了80年代特有的热诚与直白。开一个小旅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所有的困难,在这里,最后都只是一个态度问题。虽然需要老爷子的钱和面子,可一帮待业青年只要端正了态度,世界就是他们的。那个时候称呼大学生为天之骄子,可第一批春风得意的,却真的就是这样一群“二子”。到如今,在一句“态度决定一切”口号的背后,先富起来的“二子”们反倒开始努力充电,让自己复杂复杂再复杂了。
二子的恋爱,就开始让人笑出眼泪来了。二子爱上的,是个美女,还有为人不齿的第三者经验。银幕上的比喻,搬到现实中来,真的让人伤神,也无可奈何地告诉活着的一群人,没有十全十美。偏偏是这一点的所得,在故事里,却又得在二子和麻秆儿两个半斤八两的穷汉之间引发争夺。感情本来就是奢侈的事情,还这么残酷地要“二子”们去面对。至此,再回头去看美女追二子时候,在公园里的那一段暧昧的对白,就真觉得,简单真好。
《二子开店》结尾留了一个略带伤感的开放结尾,“二子”系列的其他影片大多也选择了这个套路,这是还没有习惯撒泼打诨闹剧的观众所熟悉的,谈不上什么教条。可是笑声中的眼泪却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已经留在了我们的心里。这是一切简单爱、简单闷又简单讨我们喜欢的“二子”们的悲剧。也是甘当傻子的陈佩斯的智慧之处。
Ⅱ 陈佩斯个人资料简介(与央视撕破脸的陈佩斯如今怎么样了)
1954年,出生于长春的陈佩斯是家中次子,他与哥哥陈布达的名字源于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在他出生之前父亲陈强曾经随国家艺术团,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演出过白毛女。
八十年代的春晚舞台上曾经有一个备受瞩目的身影,从《吃面条》到《胡椒面》,从《主角与配角》到《王爷与邮差》,他一个接一个的小品,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又令人捧腹的角色。
他的身影是所有春晚观众在大年夜共同的期待,他就是陈佩斯。
然而正是这个在春晚舞台上屡次大放异彩的人,却曾经前后三次出逃春晚,后来甚至与央视撕破脸,最终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时隔多年如今的陈佩斯到底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1954年,出生于长春的陈佩斯是家中次子,他与哥哥陈布达的名字源于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
在他出生之前父亲陈强曾经随国家艺术团,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演出过白毛女,所以给他们兄弟两人取了这两个名字作为纪念。
十五岁时因为父亲的原因,陈佩斯随父亲到内蒙古插队,在沙漠地区的建设兵团度过了四年。
四年后又因为父亲的成分问题,他报考的总政话剧团和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都没有录取他,但是机缘巧合之下他考取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最终还是走上了艺术道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出演的《瞧这一家子》《法庭内外》《夕照街》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88年为了丰富春晚舞台,陈佩斯和当时同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的朱时茂,被请去参加春晚节目筹备。
对演员而言能登上春晚舞台是件特别大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两个人在筹备过程中前后逃跑了三次。
其中第一次出逃是因为他们创作的节目,被导演组以时间太长为由砍掉了,两人当场就撂挑子走人,之后两次则是因为创作不顺利。
终于在第三次回去之后,两人才最终创作出了他们的春晚首秀作品,也就是那个当年让无数人捧腹大笑的喜剧小品《吃面条》。
这一年的春晚舞台上那个端着个空碗吃面条,吃得惟妙惟肖的身影刻在了无数人的脑海里,成了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也是从这里开始正式开启了陈佩斯与春晚舞台的缘分。
1989年,陈佩斯与朱时茂合作的小品《胡椒面》再次登上了春晚舞台,从此两人成了春晚的常驻客。
1990年的《主角与配角》,1991年的《警察与小偷》,1992年的《姐夫与小舅子》,1994年的《大变活人》,在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看他们的小品几乎成了人们的习惯。
然而就在此时矛盾爆发了,因为骨子里对艺术的尊重,陈佩斯对人对己都很严格。
在1998年春晚小品《王爷与邮差》的直播中,由于道具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节目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效果太差下场后的陈佩斯已经是泪流满面。
之后的春晚舞台上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他的身影。在那个电视占据了媒体大半壁江山的年代,他这种放弃春晚舞台的行为无异于自毁前程,他却没有半分犹豫,离开得义无反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此后不久,在没有得到他与朱时茂授权的情况下,央视的下属公司擅自将两人合作的八个小品季节出版,一气之下陈佩斯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虽然最后胜诉了,但是彼此也算是撕破了脸。
因为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再看到陈佩斯的身影,有传言他已经被央视封杀了。
坏事仿佛都集中在了一起,彼时他的电影公司也因经营不善不得不被迫关闭。
虽然没了电影,没了春晚,也没了经济来源,幸运的是还有妻子的劝慰和家人的支持,他干脆带着全家人到之前与妻子承包的山上过起了田园生活。
在满山的桃花和云雾里他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的世界给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他在这个世界里创作出了包括《阳台》在内的多个话剧剧本,其中的《阳台》更是在后来被上海戏剧学院纳入了教科书。
在山上的生活不仅让陈佩斯逐渐沉淀下来,找到了新的方向,还给了儿子陈大愚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山间自由玩耍的日子是儿子多年后,仍然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
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陈佩斯从小就有很重的危机感,因此在对儿子的教育中他表现得很严格,他认为让儿子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未来拥有生存的能力。
但是在严格教育的同时,他却不会去过多地干涉儿子,他尊重儿子的梦想,所以即使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戏剧事业,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
在儿子选择到美国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支持。不过他还是告诉儿子,别的做不下去了也可以回来继续演话剧。
但是在儿子真的放弃专业返身投向话剧行业的时候,他又开始考验儿子了,从观摩别人演戏到一个个小的角色磨砺,整整用了五年的时间才认可了儿子的努力。
如今的陈佩斯已经快七十岁了,距离他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已经过去了快四十年,七十古稀,这个年纪的人应该在做什么呢?退休?养老?颐养天年,含饴弄孙?都不是。
他依然活跃在话剧舞台上,早睡早起,一日三餐,演出之前为了确保安全他只吃香蕉喝盐水,天冷时再加一碗暖身的葱姜汤。
顶着六七十岁的身体,一场两三个小时的话剧下来满身满脸的汗。
在话剧《戏台》中他的角色不仅要长时间蹲着,还要经常蹭的一下站起来,他的腰不好,每次表演时不仅要忍受腿麻和眩晕还要在表演之后电疗烤腰。
即使这样他忍着也没让观众看出来端倪,表演结束后永远是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开过戏剧表演班,也做过戏剧讲座,还应邀在综艺节目中给学员讲课,无论是什么样的讲台他都一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常常是他这个讲课的没说一声累,学员先坚持不住。
在他开办喜剧创演训练营,每届只招收20个学生。
这些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是从零开始学习表演的,陈佩斯也就从最基础的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从说话断句到肢体动作,甚至是一个吸气的细节他都会带着学生一点一点的磨出来。
也正因如此,即使是公认的严厉,只要上过他的课的学员在提起他时也是一致的服气。
无论是话剧舞台还是小品舞台,他的一生中几乎没得过什么特别大的奖项,但是无论是话剧还是小品,看过他表演的人都折服于他的表演,即使没有大奖加身他依然是公认的戏剧艺术家。
他是艺术家,也是传道者,他用自己的方式将世间百态融入作品之中,展现给观众最真诚的表演,他也不负师者之名将自己所知、所学、所感、所悟,毫无保留的传递给愿意接受的人。
无论舆论是褒是贬,他始终坚守原则,不逾越也不退让,将全部心思放在喜剧艺术事业之上,也尽力将这份喜剧艺术的火光传递出去。
Ⅲ 陈佩斯是谁
陈佩斯是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小品演员、喜剧表演艺术家。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与搭档朱时茂表演小品《吃面条》,被观众所识。此后多次在春节晚会出演小品,包括《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1999年为国漫经典《宝莲灯》孙悟空配音。
2001年改行话剧表演创作和研究,其创立的大道喜剧院亦同时致力于培养喜剧新人。2010年自编自导的话剧《老宅》在北京BTV大剧院上演,随后又开始了中国巡演。2015年1月27日,陈佩斯时隔16年重返央视,自导自演的电视喜剧《好大一个家》登陆央视一套。
7月16日,执导并主演的《戏台》在北京喜剧院开演。2016年1月6日,获颁“2015中华文化人物”奖项。2021年2月6日,陈佩斯担任金牌导师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档喜剧传承类综艺《金牌喜剧班》在CCTV3播出,使得陈佩斯时隔20余年再度回归央视舞台。
演艺经历:
2021年2月4日,与儿子陈大愚主演的贺岁档父子亲情微电影《顶牛》全网播出;2月6日,参加国内首档喜剧传承类综艺《金牌喜剧班》,担任金牌导师;8月31日,主演的年代传奇剧《一剪芳华》在爱奇艺播出。
11月11日至14日,由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舞台剧《惊梦》登台国家大剧院;11月18日,作为“演艺大世界·2021第七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开幕大戏,由陈佩斯、陈大愚父子主演的《惊梦》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也是陈佩斯、陈大愚父子两人首次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