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成立于1957年4月1日,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国有企业。1950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当时叫梵皇渡路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一台三十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上译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邱岳峰、李梓、苏秀、赵慎之、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曹雷、尚华、富润生、杨成纯、于鼎等新老配音演员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当译制片这朵艺术奇葩正待艳丽怒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摧残了文艺的百花园,译制片这朵小花自然难以逃脱凋谢的厄运。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国影片成了“封资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侥幸的是上译人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着译制片的创作。《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尔巴尼亚影片系列,被译制成了中文。《简爱》、《红菱艳》、《鸽子号》、《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悄悄地被演绎成中文。
『贰』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还在吗运作吗有出品吗
当然有
『叁』 中国上海电影译制厂历史记录
位于永嘉路383号的建筑,曾是1976年至2003年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所在地,这幢西式洋房带有阳台和烟囱,据老厂工回忆,那里的录音棚备受推崇,不仅因为设备先进,更因凝聚了当时人们的专业热情。
中国的电影译制事业始于1950年,上海成立了电影译制片工作小组,开始翻译苏联电影。1959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其译制工作独具特色。长春译制片以其独特的中国气息和配音演员带有东北口音的声音闻名,而上海电影译制厂则以其全面的译制和配音能力著称。据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春译制了30多个国家的700余部电影,而上海则译制了40多个国家的600余部电影,包括日本的《狐狸的故事》在内的纪录片。这显示出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源地深厚的专业底蕴和人文底蕴。
陈叙一老厂长曾强调“原汁原味”,至今,上译厂录音棚的大厅内还镌刻着他的名言:“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关键在于用心。”上译厂曾有严格的规定,每日8点整准时开机器,所有准备工作需提前完成,这一制度坚守了几十年,无人质疑。直到迁入广播大厦后,作息时间才有所调整,遵循大楼统一的规定。
中国上海电影译制厂(Shanghai Film Dubbing Studio)是将外国故事片或非汉语普通话的影片译制成汉语普通话影片的专业制片厂,厂址在上海,是我国唯一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专业厂。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
『肆』 如何评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就开始衰落。1993年,广电部对电影发行体制进行改革,将以往属于中影公司的一些权力下放给国内各大电影制片厂。
无论时光荏苒,最美的childhood memories永远都存在于那些老旧的电影中和那些今天我们看起来很逗的特效里。就像周董的歌里唱的“小学篱笆旁的蒲公英,是记忆里有味道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