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賈樟柯電影分析

賈樟柯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2-05-23 13:30:30

⑴ 賈樟柯電影偏敘事還是畫面

賈樟柯電影是偏敘事的。

賈樟柯以紀實性的電影風格而聞名,但不可忽略影片中的虛構成分。純粹的紀實性敘述是不存在的,在賈樟柯的電影中紀實與虛構相輔相成。

在「第六代導演」中賈樟柯的紀實美學觀最為典型。然而,抵達真實的路徑不只是紀實,或者說導演們在追求紀實,並極力標榜自己鏡頭下所拍攝的真實時,虛構已經不自覺地參與進去,化為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即使是以紀實在電影界撐起一面大旗的賈樟柯也是如此。

代表作品:

賈樟柯作為紀實風格的代表人物,在電影創作上堅持用紀實的手法拍攝。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小武》中賈樟柯力圖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最真實的手法呈現出來,使影片更具真實性。

電影中大量運用的長鏡頭、景深鏡頭以及固定不變的機位都是紀實攝影的基本手段。長達數十秒的鏡頭拍攝下,各種群眾演員和路人使現實生活的面貌不加修飾地完全暴露在觀眾的面前。

⑵ 賈樟柯的電影怎麼樣你怎麼理解電影中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

賈樟柯的電影好不好,用獎項來證明。

1999年,《小武》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國際化。同時個人的風格也逐漸明顯和區分開來。關注小人物的境遇,關注底層百姓。成為賈樟柯電影中的中心點。人們也樂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尋找對於故鄉的懷念。

當然在電影《江湖兒女》中,也同樣出現了很多之前電影中的相同場景。例如天空中出現的極光。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回顧和「致敬」。

賈樟柯的電影描繪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後卻覺得心裡很安靜,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過去了。只是當電影中出現蹦迪的音樂時,你會隨之起舞嗎?

⑶ 賈樟柯的電影有哪些特色

從 1994 年的《有一天,在北京》開始,賈樟柯已經在導演這條路上走過了19年,在這19年中,他一共導演了27部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打上了鮮明的個人印記。在這些影片所表現出來的美學風格中,既有恆定不變的主題與質感,又顯露出被時光熨燙過的不同風味。賈樟柯選擇演員的標准就是「一定要看骨子裡的東西是不是像」可見,賈樟柯是在尋找和頭腦中的角色最為接近的那個人。專業演員是用演技去塑造和表現一個角色,而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是由業余演員將自身的特點發揮出來,以再現自我的方式成為片中的角色。前者圓熟,後者本真。

⑷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針對這一問題,我整理了一篇問答精選,供大家參考哦~

對於ID為「孫舒瑤」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贊支持,他是這么說的:

賈樟柯是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獨特的電影風格成為國內電影的另類,但在國際上備受推崇,其作品在國際主流電影節上屢獲大獎,成為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一張嶄新的名片。作品闡述賈樟柯個人生活經驗對他的藝術傾向的影響,並結合巴贊紀實美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理論對賈氏電影風格做了概括分析。賈樟柯的凝視,即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他偏愛於長鏡頭,他認為,這是一個特別民主的電影語言,給人一種真實感,讓觀眾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賈樟柯的電影里,全都是偏於紀實風格的沉穩而不張揚的敘事。在楊瀾訪談錄里他自己講,他要拍電影的原因就是因為在中國當時的電影屏幕上看不到與自己這種小人物有關的東西。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在他的《什麼是好電影》這本書中,闡釋了好電影的定義。

你贊同哪位網友的觀點呢?

⑸ 賈樟柯是一位怎樣的導演

賈樟柯是一個真實而戀舊的導演,他的作品都很貼近生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都是一些文藝作品,作朴感人,而且還獲得了不少獎項。


有人說他的作品充滿了負能量,別人的作品都是弘揚真善美,而他卻是披露現實,他說這就是現實生活,賈樟柯敢說真話,敢做自己,雖然它的票房都不怎麼可觀,但是這么多年他一直堅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導演。

⑹ 賈樟柯電影結合具體作品分析,談談你對賈樟柯電影的認識

轉載過來的,不過挺好,這就是我所認識的賈樟柯,所喜歡的電影導演賈樟柯。
關於他的童年,有一則流傳甚廣的秩事。一天上午,縣城颳起了大風,上小學的賈樟柯聽到一種聲音從遠方傳來,他問父親那是什麼,父親說:"火車汽笛聲。"到他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時,頭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車。騎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縣城。"我騎了很遠很遠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後看到了一條鐵路。就在那兒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車'轟隆隆'地開過,噢,這就是火車!"

多年之後,他拍了一部電影,叫做《站台》,火車與汽笛,記憶化作了影像與聲音。但當時,這個數學很差的孩子,理想是當個大混混兒,有權有勢。他打架,看錄像,縣城裡的青春,在一個狹隘荒蕪的空間里左沖右撞,無處可去。他的兄弟們,一拔一拔地輟學上了"社會"。

"跟個朋友去看電影,買完票他說上廁所,我就先進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見他,出來後發現他被抓走了,他搶了別人的手錶。""還有個混混兒朋友,有天騎車去酒廠玩,我們那兒出汾酒,第二天聽說他死了,他在酒廠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個賈樟柯,成了導演。回頭去追憶與表達。他有什麼不同呢。他遇到了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讓他坐在後排隨便看書,他遇到了一個好的中學校長,每天下午不上課,可以發呆、寫詩。賈樟柯過了幾年"文學青年"的生活。還在一個暑假跟著"東北虎搖滾樂團"走穴,走過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靂舞。——因為這段生活,後來才有《站台》。

接著就到考大學的時候了。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

"看完之後我就要拍電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當導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同學對他的印象是:"喜歡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志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走來走去,碰到了就來一個溫厚的笑容。"這個時候,他的年齡都比同學們大上好幾歲了。他的心裡有緊迫感。他的表達慾望也強烈得多。

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得獎並不意味著好片子。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這其中,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一筆30萬的錢。讓他可以回家,開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輛卡車開過來,我一個從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車上坐著。我在路邊站著,他看見我,我看見他,他沖我笑著。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因為我剛到家,稀里糊塗的,那車就開過去了。等他走遠之後,問旁邊人,才知道他是因為搶劫被拉去槍斃的,唉呀!我的感覺就像得了一場大病一樣。"

一切都在廢毀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時。一個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種手藝人的尊嚴走在一個中國的縣城街道上,他身為朋友、情人、兒子。但所有的關系都分崩離析,讓他無從站立。他被銬在光天化日之下,圍了一群人,疑惑地看著,指點著。鏡頭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為代價,撕開慣性的麻木。這是一個好作品,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國電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但這是一塊在他心頭壓得太久的石頭。他必須搬開它。

《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從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有了一段讓自己平靜的距離——他用的,幾乎全是中景與全景,沒有特寫。在這個距離外觀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細節的記憶,而悲歡不再如當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們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會意的笑,一個沉默的動容。

這個影片的情緒,化成了一個標志式的影像。三個年輕人坐在一輛自行車上,前面的人展開手臂,後面的崔明亮,向著觀眾坐在後座上,他斜側著頭,有一種茫然而又隱忍的表情。他們在汾陽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飛翔。

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樣的人,沒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會突然在一種強烈的絕望之中,對自覺失去信心,對電影失去興趣。那些無法告訴別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來的消極時刻,讓我自覺意志薄弱。"

電影導演是一個將情緒與思想形形式化的職業。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絕望與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個滿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藝術家。嚴苛地對待內心,並以實際方式去解決,是一個電影工作者的素質。他必須得在長期的瑣屑的工作中保持熱情。堅持一種完美主義的態度。

《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個5分鍾短片:《狗的狀況》。他自己攝影,狗市,一隻只狗被扔進麻袋,一隻小狗掙扎出來,從一個破洞中露出頭,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張望。它的眼神溫和而困惑。

他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⑺ 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同是山西人說兩句吧,為賈樟柯驕傲,這話不是「老鄉見老鄉」那種庸俗的套路,而是因為他拍出了給這激盪的時代做注腳的另類電影。

其實單論賈樟柯電影的技術細節,我覺得是被高估的,因此一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下意識地感覺用兩個關鍵詞就能概括——「長鏡頭、原生態」,這就是賈樟柯電影在攝影方面的最大特點,有人要說了,如果就這么簡單的話,隨便一個學影視攝影的都能成為賈樟柯咯?

也可以理解,既然是避而不談,又被冷落到無人提及的角落,描述這些角落的電影,又怎麼可能是華麗的呢?所以他的電影,攝影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靜至無聊乏味的取景框、漫長到令觀者略微焦慮的長鏡頭、隨意調度到刻意隨意的構圖,只有如此,才能用無聲動人,當然,動的是有心之人。

至於其他的特點,以後有機會再分享哈。

要說的真是太多了。

⑻ 歸納下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

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

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如在《小山回家》表現小山失業後在北京街頭流浪的電影場景中,賈樟柯採用了比較少見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鍾的時間來最充分的展現兩個鏡頭,在這段影像里導演真實的用鏡頭表達了小山內心的落寞與無根的不確定性。

3、游離的不確定性情節

在賈樟柯電影里所呈現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小山、小武、趙小桃、韓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設置所體現的都並非當下中國社會主流或精英人群,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嚴酷考驗。

(8)賈樟柯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

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⑼ 大家是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天註定》通過幾個看似連貫的故事,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從裡面看到了中國社會里的各種身影:周克華跨省作案、村民對抗幹部貪腐開槍殺人、東莞色情服務、流水線工廠員工跳樓、小三被原配打、貪官逼迫良家婦女致反抗殺人。這四個故事分別取材於胡文海、周克華、鄧玉嬌三起轟動全國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樓事件。影片的風格比較流暢和朴實,這是一部同時含有情節、情感、環境並且理智的作品。

⑽ 在賈樟柯的電影里你能找到哪些視覺隱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賈樟柯對「江湖」的興趣由來已久。

無論是小時候看的《水滸傳》,還是初高中在錄像廳看的香港黑幫片,這些文字和影像所展現出來的世界一直吸引著他:

一群人因著各種原因,選擇離鄉背井,在四海為家的漂泊中尋找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尋找感情。

這樣的生活方式里包含著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危機四伏的現實處境,非常地打動人心。

閱讀全文

與賈樟柯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里喪屍怎麼演的 瀏覽:841
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的校院代號 瀏覽:406
浮夢電影手機在線看 瀏覽:474
哪些電影中女裸體 瀏覽:96
如何使用電影中的故事元素 瀏覽:278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電影院座點陣圖片 瀏覽:5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片頭 瀏覽:149
怎麼在西瓜視頻發電影直播 瀏覽:765
哪裡可以看韓國電影血斗 瀏覽:258
百年樹人電影微電影大賽方案 瀏覽:295
禁閉島在線電影免費播放 瀏覽:595
魔電影能在哪裡看 瀏覽:411
我想看愛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842
西班牙老牛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463
倒霉熊第二部全集電影下載 瀏覽:897
庶女電影完整版 瀏覽:988
上海山西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937
2021電影排行票房 瀏覽:365
電影報復在線 瀏覽:352
哪裡能看到微電影媽咪 瀏覽: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