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译十大经典电影
张译的十大经典电影有《追凶者也》《红海行动》《山河故人》《一秒钟》《亲爱的》《我和我的祖国》之《相遇》《万里归途》《悬崖之上》《攀登者》《八佰》。
2. 为什么 2020 真人版《花木兰》评分这么低
为了给神仙姐姐刘亦菲打榜,大中午专门跑去看的,但是说实话,能坚持看完也是冲着刘亦菲的神颜。不是说演员的表现不行,其实刘亦菲的演技挺在线,表现也可圈可点,比以前进步不少。尴尬在于美国人讲中国故事的逻辑。估计你们也不太会专门去看,我就剧透一点吧,反正上映前已经有高清版流出,前几天网上就能下载了。通过《花木兰》这部电影,我们也能稍微明白一点,中国的文化输出为什么总是失败,以及该怎么挽救一下。第一个尴尬的地方是家族。电影里到处都是类似的痕迹,什么为了家族荣誉而战、什么你的工作是给家族带来荣誉等等。给人感觉国家永远是不重要的,家族荣耀和前途才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嗯,这个逻辑很欧美。数千年来,中国人讲究的都是家国天下,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忠君报国,只要踏出家门走入社会,国永远排在家的前面。你能想象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时候,嘴里念叨“为了霍家的荣耀”嘛,肯定不是,霍去病风餐露宿北伐匈奴,目的是保卫大汉江山,争的是大汉荣耀。只有国家登上世界之巅,家才能跟着沾光。这才是中国人的逻辑。中国军人要是敢说为了家族而战,首先皇帝就不答应,不送一碗鹤顶红是皇恩浩荡,而且还被周围同僚看不起,觉得这个人小气没出息。而欧美传统就不一样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欧洲一直是裂土分封的封建制度,国王给诸候分一块土地,土地上的一切都是诸侯的,作为回报,诸候要承担上贡和服兵役的义务,类似于中国商周时期的诸候封国。直到大航海以后,国王才联合新崛起的市民阶层,把诸侯的权力收回来,这才有了强盛的欧洲列国。不过欧洲的基因就不是大一统国家,资本主义起来以后,资本家取代了诸侯的地位,成为欧美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把资本家和产业拼凑起来,一个国家才算完整,要是没有资本家的资金和产业,这个国家就算散架了。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家在国的前面没问题。可能欧美人觉得《花木兰》没问题,本来就应该如此嘛,但中国人水土不服。第二个尴尬的地方是气。电影里的花木兰是一个有种族天赋的少女,体内藏着海量没有觉醒的气,花木兰必须以女性身份示人,才能激发出体内的气,完成打怪升级的逆袭之路。看完这个设定,没看过电影的也明白,这个花木兰和钢铁侠、蜘蛛侠等美国大片角色没什么不同。他们天赋异禀,生来和普通人不一样,注定是要成大事的,唯一需要的只是一个机缘而已。可中国的花木兰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花木兰,完全是一个普通少女啊,她没有过人的容貌,没有天赋禀异的体力,更没有超绝的智商。她不过是为了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而已。但就是这个普通少女“万里赴戎机”,通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血火磨练,成长为军中的英雄。就连天子都对花木兰赏识不已,想让花木兰留在朝廷做官。花木兰不是天赋型选手的闪亮登场,而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上演了一场屌丝逆袭的史诗。这种普通人的励志故事,难道不比有种族天赋的精英视角,更加激动人心?所以我说,中国故事让美国人讲残了。因为他们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血统,而我们更有平民视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3. 《八佰》7亿造景+10位影帝影后,网友:看到起鸡皮疙瘩
任以芳/北京报导道
中国战争大片《八佰》上映不到一周,总票房突破12亿人民币大关,不少影迷对于布景感到十分惊艳。导演管虎注重细节,实体造景就花一年半时间,耗资7亿人民币。资深影评人麦若愚向《ETtoday新闻云》表示,「《八佰》就是商业 娱乐 性很高的片子,艺术成就来自华丽的大型场景。」
▲电影结束,部分观影民众没有直接离开,消化情绪。(图/记者任以芳摄)
电影《八佰》突破过去拍片禁忌,讲述1937年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在中日淞沪会战故事。当时,军队只剩四百多人奉命死守「死行仓库」,谢晋元将军对外宣称有800人抵抗日军,壮大士气,这就是八百壮士由来。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有许多爆破大场面, 《ETtoday新闻云》记者访问多位北京民众观影心得,「战争场景逼真写实,大萤幕看很过瘾,内心激动!」、「士兵一个个跳下去炸毁日军那幕,每个人不断报名字,大场面看得我起鸡皮疙瘩。」电影结束后,记者观察部分民众没有直接离开,消化观影情绪。
▲电影《八佰》位于苏州湖打造实景。(图/翻摄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供图)
根据 历史 记载的「四行仓库」位于上海苏州河边,不过,电影场景却是在苏州湖边。2016年,管虎带领1500人剧组,在苏州拍摄基地设计搭建占地200亩、68栋建筑的实景,并且深挖200米长的苏州河,前后耗费7亿人民币,历经一年半时间,复制上海光复路的「四行仓库」,造就《八佰》壮阔场景。
资深影评人麦若愚表示,「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就是1:1大场景,直接在湖边两岸搭建双边场景,河的对岸歌舞升平,仓库这头战争地狱,电影场面调度很华丽。」不过,出现白马的场景不算是独创,以前各国战争电影都用过类似手法比喻,觉得有点模仿,没有太大新意
▼电影《八佰》塑造歌舞升平和战争地狱的河岸场景。(图/翻摄微博 口袋电影 )
《八佰》原先电影时间是165分钟后来删减为147分钟,演员阵容也十分华丽,有七位影帝、三位影后参与演出。知名实力派演员姜武、王千源、侯勇、刘晓庆、姚晨,当红明星有杜淳、李晨 、郑恺、黄晓明等人。
麦若愚表示「可能是人物角色太多,影帝影后没有发挥该演技深度。演员杜淳重现谢团长广东口音,一开始让人差点听不懂。」整体来说,老戏骨王千源、姜武以及杜淳、李晨等人演技还是很不错,可惜大多数演员都是一闪而过,像是刘晓庆的角色没有延续性,难以呈现故事人物的个性面貌。
4. 电影《八佰》:死守四行仓库只是悲壮的仪式感吗
中国第六代导演管虎的镜头,往往聚焦在普通人身上。在《八佰》中,故事被拉回到1937年10月27日到30日淞沪会战最后的堡垒——四行仓库,讲述的仍然是普通人——上海苏州河北岸和南岸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
苏州河南岸,霓虹闪烁,万家灯火,北岸则是焦土一片,死气沉沉。虽然不是金陵的秦淮河畔,但苏州河南岸的气息也似曾相识。国军几乎每天损失一个师,仍挡不住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四行仓库,如果不是靠近英法的租界,恐怕早就让日军的重炮轰平了。
赌场、红灯区、酒吧、露天戏台,贵妇、老头、洋妞、青帮,西方列强租界撑腰,日子得过且过。南岸隔岸观火,而国军士兵在北岸看着花花世界眼馋,心头掀起波澜。此时的88师524团,中央军“德械师”的精锐班底已经所剩不多。
在全面抗战开始前,蒋介石不惜重金打造“德械师”,几乎全部投入到淞沪会战。36师、87师和88师是王牌中的王牌。留下一个420多人的加强营,由中校团附谢晋元指挥,履行最后的使命——用死守争取民国政府的颜面和急切盼望的英美援助、甚至奢望中的列强对日战书。
兵员几经补充,524团已经掺入很多地方的杂牌部队。恐慌、绝望,不时泛起。“四行仓库是我们的光荣之地,也是我们的坟墓。”团座广东口音的训话似乎让“死守”只剩下“死”。
对外号称800人的524团在战火中减员,也在爆炸声中颤抖。有人想跑,有人想躲,有人想死。军中会计“老算盘”,跪下来哀求同伴让自己离开这个人间炼狱。活下去,是他最后的尊严。而团附谢晋元却已经下定了拼死沙场的决心。
冒着遭受日军毁灭性打击的风险,谢晋元要求全体士兵列队,升起市民杨惠敏冒死送来的青天白日旗。这是国军在上海最后的旗帜,这是八百壮士的尊严,也是即将成为沦陷区的上海民众的尊严。不过,国民政府特派员带来的是524团撤入租界的命令。深谙此道的“飞将军”孙元良四天前就先溜了,留下谢晋元收拾烂摊子。
特派员劝谢晋元不要以“杀身成仁”来沽名钓誉,他甚至将四天的保卫战描述成一个“笑柄”。此时的谢团长才明白,他保卫不了四行仓库,保卫不了上海,保卫不了国家的颜面,甚至连自己作为军人的尊严也保卫不了。蒋介石在抗战初期一直寄希望于西方列强以及苏联对日宣战,并有意识地将抗战烽火引向租界林立的上海。70个师、30万国军都填进了委员长“政略”挖的坑,而作壁上观的英美苏等大国并没有对日宣战,上海沦落敌手。88师?524团?谢晋元?又算得了什么!
神情恍惚的谢晋元指着苏州河南岸的市民,对特派员说,524团的坚守换来了民众的抗战热情。此时,谢晋元恢复了平静,不再顾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价值。他和他的士兵亲眼目睹普普通通的南岸民众从看客变成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慷慨解囊的战友。他不相信人心都是政客们描述的坚冰、铁板,他不认同四天四夜的血战是毫无意义的表演。但求无愧于心!
影片之外的情节更为残酷。没有死在日本人枪口下的524团,却被英租界缴械,成为“友邦”的囚徒。团长谢晋元带领部队训练、生产、劳动,仍然坚守着军人的精神领地。这支被国家遗忘的孤军,挣扎在另一个“战场”。1941年4月,谢晋元被汪伪政权收买的刺客杀害。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也被日军占领,八百壮士又遭日寇关押,后来竟成了劳工……2009年,在崔永元担任策划的《我的抗战》纪录片中,92岁高龄的“八百壮士”幸存者王文川重返四行仓库故地,在被追授少将的谢晋元雕像前跪拜痛哭。影片《八佰》中塑造的特派员,颇为老道地用政治法则揭示了悲剧始末,但他恰恰忽视了人性的力量——高贵的人格是不朽的!